朱元璋如何玩轉權術

在中國歷史上元末明初這段時間,相對來說是一個挺殘酷的時期。

因為各個地方的起義軍和元朝的統治勢力之間不斷地爭鬥、打仗,造成了很多地方由於連年戰爭,人口接近於零。所以明朝開國以來,不斷出現移民潮。

據說山西洪洞大槐樹這個地方沒打過仗,人口相對稠密,所以就把這個地方的 老百姓移民到其他地方。這個移民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的時候,還在陸陸續續地移民。

照理說元末明初是戰爭年代,死亡人口多,老百姓顛沛流離,生命受到 威脅,感覺到恐慌是正常的。那麼1368年朱元璋即位,大明天下已定,按說就應該結束了吧?沒有朱元璋登基坐殿之後,這種恐怖反倒是越來越強烈了。

朱元璋如何玩轉權術

這種恐怖變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的馭人之術

當時朱元璋大搞中央集權,殺害了一些功臣。他不信任周圍的人,稍有風吹草動,他就開始執行連坐。他身邊的大臣,乃至大臣這個譜系裡邊,簡直是人人自危,生怕有朝一日,自己項上人頭不保。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大範圍的恐慌現象呢?這跟朱元璋本人有密切關係。 朱元璋對權力的渴望程度太強烈,而且他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不受到侵犯, 無所不用其極。朱元璋所有的權謀之術、馭人之術,其最終目的就是使自己 的江山永固,使自己的權力不受到任何削弱。但是這樣一來呢,人人自危, 也造成了明初乃至明朝二百多年來,不斷地出現因中央集權而大搞各種各樣的恐怖活動。

那麼,這一過程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1368年,朱元璋當皇帝以後當時都城是應天,就是現在的南京。我們也知道, 朱元璋打江山靠的是一些猛將,歷史上寫有徐達、常遇春這些人。但是治理天下光靠武官不行,它得靠文官出謀劃策、發展生產、休養生息。

這個時候明朝文官有兩大派。一大派叫淮西派,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安徽人,這淮西派就是跟他從老家出來的這些人,包括李善長、郭英、周德興、 湯和,還有病死的常遇春,這一派勢力很強。另外一派是以軍師劉伯溫為首浙東派。劉伯溫老家是溫州青田,屬浙江東部,所以稱浙東派。這劉伯溫也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淮西派和浙東派,作為文官的兩大派別你爭我鬥。

朱元璋如何玩轉權術

那麼從爵位上來講,有一點很奇怪。我們都熟知劉伯溫是開國功臣,要講攻城拔寨、打仗、岀謀劃策,李善長和他沒法比。劉伯溫就好比“漢初三傑” 之一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另一位李善長就好比蕭何,蕭何 是幹嗎的?大管家管後勤、押運糧草。論起功勞來,好像劉伯溫更大一點兒, 但是朱元璋偏偏把李善長當作文官之首。

李善長比劉伯溫還要得寵

對於封爵,歷來都是公侯伯子男,一等為公爵。明朝剛立國的時候,公爵 總共就封了六個人:徐達、鄧愈、馮勝、李文忠、李善長以及常遇春。其中, 只有李善長是文官。那五個人都是浴血奮戰的武將,那等於是腦袋別在褲腰帶 上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封為公爵誰都不會有任何異議。

?朱元璋高明的權謀之術

李善長雖然也有一些能力,但是他長期居於幕後,他的功勞也不足以服眾。 然而朱元璋一個勁兒地扶植他,這是因為李善長不足以對他形成威脅。因為他 沒法造反,他就得聽皇上的,所以他重用李善長。而劉伯溫就不一樣了。

劉伯溫除了治國安天下,軍事上也很有謀略,而且對大形勢判斷得很準。 這些謀略對定國安邦用處倒不大,對造反反而用處不小。假如哪個人要造反, 劉伯溫給他出出主意、把把脈、看看形勢,那可太準了。而且,劉伯溫這個人 對厚黑學也很有研究,心狠手辣,對權謀之術很精通。如果要把劉伯溫立起來, 有朝一日他要是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就該害怕了。他想到的,劉伯溫能想到, 他想不到的,劉伯溫也能想到。所以有人說皇上嫉妒心強,武大郎開店有能耐的人不願意用。其實不是那麼回事。皇上其實不怕用能人,關鍵看什麼時 候。比方劉邦就說過一句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管後勤運糧 草,我不如蕭何兩軍陣前對仗,我肯定不如韓信,但是我知道怎麼用人。

打仗的時候,他能拿得住你,他自然願意用能人。等到坐天下的時候,天下太平,他又不能像戰爭年代那樣,他感覺誰對他都有威脅,所以皇上這時候 “怕” 一些能人,不是他嫉妒這些人,是怕這些人造反。所以,他重用李善長壓制劉伯溫。有人說那把劉伯溫宰了,或者讓他告老還鄉不就完了嗎?劉伯溫 也看明白這步棋了,他向皇上提出過,說我歲數大了,覺得累了,讓我回青田老家養老吧。但是朱元璋不放他走,為什麼?他也擔心李善長在朝廷一家獨大, 黨——兩派之間的爭鬥對朱元璋有好處。

有人說黨爭對皇上有什麼好處?如果黨爭弄大了,宮廷不就動亂了嗎? 但小爭鬥對皇上是有利的,因為皇上能控制住局面。如果底下大臣特別團結, 這皇上就不好辦了。你整我,我整你,用你牽制他,用他牽制你。這對皇上是有利的。

所以說,他這是兩派制衡。朱元璋能夠掌控大局,他願意讓兩派這麼維持 原有的秩序爭鬥。但是當鬥到一定程度,感覺有新生力量可以取代你的時候, 朱元璋就該下狠手了。相傳後來朱元璋指使手下大臣,要太醫給劉伯溫看病, 結果把他給毒死了。

而在李善長努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朱元璋直接把他罷免了,後來又滅了他三族。這兩個人後來都沒好下場,二人的時代過去之後,朱元璋重用了一個人。

這個人當了大明的丞相,大概有七年之久。這個人叫胡惟庸,李善長逝世 之後,他取代了李善長。

?朱元璋為何容忍胡惟庸

朱元璋為什麼這麼信任他呢?

胡惟庸什麼戰功都沒有,根基非常淺,比不了前邊那幾位開國大臣,他對朱元璋更沒有威脅,所以朱元璋重用他。取代李善長之後,胡惟庸又逐漸地把劉伯溫手下的浙東集團,一個一個都給拔掉了。

當時朱元璋就比較放任胡惟庸,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後來胡惟庸把他同殿的右丞相汪廣洋給擠走了,他一個人獨佔丞相的大位,連幹了七年。他是左丞相,當時朱元璋封他為韓國公,很多人都不服,說以這個人的資歷怎麼能封公。 胡惟庸的勢力一天天壯大,開始結黨營私,慢慢地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了。他 利用丞相的職權,下邊要有什麼密奏,到他這兒就拉倒了,他也不拿給皇上看。 真要是對哪個官吏動手,他不稟報朱元璋,甚至有直接革職的。到時候他例行公事寫份奏摺,先斬後奏。

有人說朱元璋眼裡不容沙子,這事他能容忍嗎?朱元璋是容忍不了的,但 是他另有所圖,他想下一盤很大的棋。他任由胡惟庸胡作,隨便作,為啥?他要給胡惟庸攢罪名,攢什麼罪名呢?就是利用丞相職位左右打 壓,欺上瞞下。朱元璋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借這一手,把胡惟庸弄死之後,把 丞相這個職位廢掉。

朱元璋想借助胡惟庸這個替罪羊,把幾千年傳下來的丞相制度給廢除了, 其實這不足為奇。古往今來,丞相制度的設計,其實就是對皇上有一定監督和 約束的。對於任何統治者來講,他都不希望受監督。但是不受監督怎麼辦?絕 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所以現在我們說要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裡, 這是有道理的。

那個時候朱元璋就感覺到,如果自己大權獨攬的話,這個丞相是個障礙。 丞相隔三岔五就給他提這建議,提那建議,限制他的行動自由。時間一長,朱 元璋就很不滿。

朱元璋一條一條地翻閱、調查、檢查、起訴,這些程式都走完了,他跟滿 朝文武說,你看看,給丞相這權力,你看胡惟庸怎麼用的?丞相有這方面的義務,你看他怎麼做的?言外之意,不光胡惟庸本人十惡不赦,這個丞相制度問 題太大了。

朱元璋如何玩轉權術

朱元璋重用特務機構,造成很多人惶惶不可終日。由於殺人殺得多,又出 現了新的問題,有的時候這官員不夠用。除了防造反,他還防貪汙,歷朝歷代 的皇帝,最恨貪官汙吏的就是朱元璋。大明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就定下了一條 規矩,凡是貪汙受賄六十兩以上的,一律殺頭。貪官汙吏岀得多,朱元璋就殺 得多。這一殺,就殺得沒頭了。

曾經有個轟動一時的案子。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年,當時御史餘敏 檢舉揭發當時的戶部侍郎郭桓,說他犯貪汙罪,貪汙糧食。戶部侍郎是什麼官 呢?就是財政部部長,據說貪汙了兩千四百多萬擔,那這是鉅貪了。

結果一調查確實有這事,不光他一個人,一個人能貪這麼多嗎?他有同黨, 都得連坐。結果一抓才發現,三省六部大多數人都成了郭桓的同黨。為什麼呢? 他要想完成貪汙,各個關口都得打點。怎麼辦?都給抓起來了。朱元璋一咬牙, 都殺了。最後,這個案子殺了多少人?三萬多人。

?明代肅貪產生的影響

有一年發生了一件事。朝廷外派官員多少人呢?三百六十四人,到年底, 殺了六人,剩了三百五十八人。有人說這也不多,但是你不知道這三百五十八 人是怎麼回事。他們個個都是戴著死罪和流放罪在那兒幹活的。為什麼判了死 罪,不殺他們呢?要把他們殺了,就沒人幹活了。

官員貪汙了,先打十幾板子,打得遍體鱗傷,然後給上了藥,這個官員正琢磨,我什麼時候死呢?呼啦啦來了一幫人把他帶走了。斬首去?不是,給帶 到大堂上,把他往那兒一扔,說趕緊辦公,下邊的罪犯你來審!辦完公判完罪之後,再回朱元璋那兒領死去。官都不夠用了,殺得太狠了!

朱元璋恨貪汙犯恨到這程度,這和他以前的經歷有關。朱元璋四十歲當皇帝,在此之前他為什麼起來造反?就是讓貪官汙吏給害的。他原先是窮苦人出身,家裡人讓貪官汙吏給逼得活活餓死。他打小就恨這些貪官汙吏,而且對於當官的他本能地不信任。在他的腦海裡,當官不可能清廉。所以他要搞這種恐 怖活動,把自己不信任的人都清除掉。

對於朱元璋來講,他當初的意願是:四海之內,天下無賊,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但事實上這不可能,因為任何社會都有敗類的存在,關鍵看你用什麼辦法讓他們減少。你想讓他們一個也沒有,這不切合實際。朱元璋這麼做歸根到底,就是他對權力太過渴望,他要杜絕任何威脅到他權力的因素。

古往今來權力特別大的人,往往內心比較複雜,當所有人都順從他的時 候,他無法判斷這個人對自己是不是忠誠。誰見了皇帝都點頭哈腰,他權力大嘛,那你是真心還是假意?時間長了為了維護權力,他必然疑神疑鬼。

所以我們說權力是一把雙刃劍。你可以利用權力有所作為,你也可能因 為壓力過大而不堪一擊。即便個人意志力再堅定,但心理承受也是有限的。放鬆心態,看淡名利,或許,這才是歷史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