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傳奇人物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留下的這番囑託,初看平平無奇,彷彿是在灌毫無實際用處的雞湯;但若結合當時蜀漢政權的現狀、劉禪的個人條件來推敲,我們會深深體會到一位父親臨終前的護犢之情、一位傑出政治家的智慧閃光。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尋常人在彌留之際,尚且會為後代的處境與前景而擔憂;而古代政治猶如戰場,帝王之位高處不勝寒,一著不慎即有可能搭上整個家族。因此,古時那些帝王臨終前,都會留下遺詔/遺言,或對自己的繼任者諄諄教誨、或對朝廷輔政大員推心置腹。

以隋唐的帝王為例。

隋文帝創造了開皇之治這一輝煌盛世,他的遺詔中有這麼兩句話:“今惡子孫已為百姓黜屏,好子孫足堪負荷大業……但令內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大白話就是這麼個意思:如今朕那些不像樣的兒子們都被朕親自廢黜了,接班的楊廣出類拔萃、才德兼備,希望你們跟他同心協力,保我大隋繁榮昌盛。

他的這番話是有相應背景的:原太子楊勇早已因“品德不修、驕奢淫逸”,被楊堅廢為庶人、終生監禁;三兒子楊駿因後宮爭鬥中毒,不久後在楊堅的訓誡、懲戒下驚惶而死;野心勃勃的四兒子楊秀也被廢為庶人、囚禁在中書省。剩下“優秀”的二兒子楊廣繼承大統、幼子楊諒鎮守一方。

為了大隋的家業,楊堅不惜大義滅親、連除三子,這份決心、狠勁世上少有。但接下來,楊廣的表現狠狠地打了父親的臉。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而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前的安排則更加全面。

公元648年,李世民親自編纂了《帝範》十二篇,把自己當皇帝的所有心得體會、為政技巧都傳給了太子李治,就像他所說的那樣:“修身治國,備在其中”。

下一年,他還替兒子安排好了輔政班子,文武大員分別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李世勣。並且,由於擔心未來的頭號名將李世勣(當時李靖已臥病在床、氣若游絲)不買兒子的賬,李世民還特意將其貶退,既考驗了對方的忠誠,又為李治留下了收買人心的機會。

沒多久,在駕崩之前,李世民把身後的班子成員都叫到身前,既囑託長孫無忌、褚遂良盡心輔佐自己的兒子,又再三交待李治要對幾位老臣給予十二分的信任。

可惜的是,李世民的苦心安排並沒被堅持下去。十年後,在李治的默許下,長孫無忌、褚遂良被迫害致死,武后逐漸掌控了天下,多年後李氏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而相比較上述兩位雄主臨終前的遺言,三國一方豪傑劉備寫給太子劉禪的遺詔,則顯得極為普通尋常:

人五十不稱夭,吾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首先,他表達了彌留之際的唯一擔憂:失去自己這位老父的庇護後,幾位年紀輕輕、資質普通的兒子們該怎麼在這個危機重重、人心難測的亂世中生存下去?

但隨後,他並沒有教育兒子什麼帝王之術,只是囑咐他不作惡、多行善,重點提高德行;

最後,吩咐劉禪像尊重父親那樣對待丞相諸葛亮。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劉備出身基層、顛沛流離、戎馬一生,並不具備楊堅、李世民那樣的條件,去有條不紊的培育儲君、教育子女;因此,他的太子劉禪,與楊廣、李治相比,幾乎是處於全方位的下風,甚至沒有絲毫的可比性。

而劉備的遺言,既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更沒有任何宏圖偉略,只是交代兒子要做個好人、聽丞相的話,看起來跟尋常老百姓的身後安排沒什麼兩樣。

但戲劇的是,與後來紛紛違背了父親囑咐的楊廣、李治相比,資質最為尋常(甚至平庸)的劉禪最為聽話,他的政權雖然弱小,卻並沒因開國君主的離世而迅速衰亡(後來蜀漢亡於絕對的實力差距,與政治關係不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那麼,去世之前的劉備,為啥要給兒子留下看似“心靈雞湯”般的遺詔呢?筆者認為,這是他綜合考慮蜀漢的現實條件、劉禪的資質特點、激烈的競爭格局後所作的最合理安排。

首先,劉禪並不具備依靠“帝王權術”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條件。在劉備去世的公元223年,劉禪年僅16歲。他天資平庸,沒有經歷過戰火的與人性的考驗;父親劉備常年奔波,沒條件讓兒子接受系統的帝王素質教育。可以說,劉禪沒什麼帝王素養;

其次,當時的蜀漢政權強臣、能人濟濟一堂,諸葛亮、李嚴、費禕、蔣琬、魏延……他們無一不是久經考驗、滿腔雄心壯志的風雲人物;能夠隨心所欲駕馭這些人的,也許只有劉備這一級別的政治家;

再次,當時的蜀漢內外交困、危機重重:數萬精銳命喪夷陵,曹魏政權虎視眈眈,南中蠻族趁勢作亂,部分蜀地原有勢力蠢蠢欲動。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內部強臣雲集、暗流湧動,外部強敵環伺、敵我實力差距懸殊,劉備去世之際,草創的蜀漢政權正面臨著空前的危機。

此時,如果繼任者是李世民式的君主,蜀漢也許有機會創造鹹魚翻身的奇蹟;但可惜的是,劉禪的素質跟李世民相比幾乎差了十萬八千里。如果指望他用帝王之術力挽狂瀾,不但沒有可行性,甚至極大可能會弄巧成拙、造成政局崩潰。

因此,蜀漢的最佳方案,就是弱化皇權、強化臣權,調動諸葛亮等一眾功臣的積極性。但這些人並沒有享受過劉禪的恩惠,兩者之間並沒什麼革命的友誼,也不存在所謂的對帝王威嚴的忌憚,劉禪要如何團結這些前輩呢?

當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駕馭一眾人精時,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坦坦蕩蕩,以善意博取對方的信任。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這看起來像是儒家的學說,貌似符合劉備“仁義”的人設。但實際上,這其實是法家所尊崇的處世之道,即所謂的“巧詐不如拙誠”,這句話出自《韓非子》。

戰國初期,魏將樂羊奉魏文侯派之命前去攻打中山國。不幸的是,他的兒子樂舒正是中山國的將領。聽說樂羊率軍來襲,憤怒的中山國國君把樂舒燉成了人肉羹,並派人送給了樂羊。

按理說,看到親生兒子落得這番悲慘命運,身為父親一定會淚乾腸斷才是。但樂羊不僅情緒穩定,甚至還美美地吃完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其後率軍繼續攻打中山國。

在獲悉這一情況後,魏文侯起初還美滋滋的:“為了替我辦事,樂羊竟然吃自己兒子的肉,他可真忠心啊!”

但臣子卻兜頭一盆冷水:“他連自己的親兒子都吃,還會真的愛惜誰呢?”寒意湧上魏文侯的心頭。因此,雖然樂羊攻下了中山,但卻遭到了魏文侯的懷疑。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作為對比,韓非子還舉了相反的一個例子。

魯國貴族孟孫打獵捕獲了一隻幼鹿,就讓門客秦西巴將其帶回自己的府上。秦西巴回程的路上,失去孩子的母鹿緊緊尾隨,哀鳴不斷;善良的秦西巴於心不忍,於是釋放了小鹿。孟孫獲悉後十分生氣,把秦西巴趕走了。

但僅僅過了三個月,孟孫需要為兒子物色一位老師時,首先想到了秦西巴。面對人們的疑惑,孟孫解釋道:“他連一隻鹿都會同情,對我的兒子一定會更加充滿愛心!”

樂羊以有功見疑,秦古巴以有罪益信。因此,韓非子認為:巧詐不如拙誠,與其費盡心機迎合他人,不如坦坦蕩蕩,以人性的善良博取人們的愛戴與信任。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留給兒子的雞湯其實是秘方

而劉禪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處境:以他的閱歷與資質,若試圖用陰謀陽謀、城府詭計之類的“帝王心術”來駕馭、制衡諸葛亮等高明的政治家,那幾乎是自取其辱;本來還感念劉備恩情、信任的一眾老臣,搞不好會被逼的翻臉不認人。

合格的帝王,從來都不意味著必須雄才大略、事必躬親,大膽放權、調動手下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樣可行。對劉禪這樣的帝王而言,最為現實、可行的辦法,就是展示自己的善良與人畜無害,落實先帝劉備留下的人事安排、利益與權力分配,穩定人心、團結隊伍,充分發揮那些老臣的積極性與責任心,這反而是最適合蜀漢政權的政治模式。

作為對蜀漢現狀爛熟於心的一代雄主劉備,極有可能正是基於這一考慮,才給兒子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諄諄教誨。筆者看來,這句看似樸實的話語,卻飽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