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國君弟弟,殺死國君與嫂子私通,此事成為典故形容禍亂根源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奸臣,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他的事情被後世人記憶成為了一個典故,被用來形容禍亂的根源。

他是國君的弟弟卻與嫂子私通,後來又害死自己的侄子,他被國人厭惡被霸主痛恨,幾乎眾叛親離。

這個人就是春秋時代的慶父。

此人是國君弟弟,殺死國君與嫂子私通,此事成為典故形容禍亂根源

慶父是春秋時代魯國人,他是當時魯國國君魯莊公的兄弟。

魯莊公有兄弟三人慶父、叔牙、季友,其中慶父野心最大,最為跋扈。

慶父不僅利用自己魯國貴族的身份結黨營私,拉攏叔牙建立小山頭,而且還和自己的嫂子魯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

哀姜是齊國公主,嫁給魯莊公,她和慶父媾和,穢亂宮廷。

當時魯莊公已經病入膏肓,慶父看準時機,開始了陰謀政變。

魯莊公指定的接班人季般被慶父派人打死,慶父夥同叔牙哀姜另立哀姜的妹妹所生的兒子即位,是為魯閔公。

做了“太上皇”的慶父更加肆無忌憚,他和寡居的嫂子哀姜廝混在一起,如膠似漆,不避嫌疑。

野心的膨脹令慶父失去了理智,他竟然再度派人殺了國君魯閔公。

哀姜是齊桓公的本族女人,齊國與魯國是姻親,再加上兩國相鄰,而齊桓公又是當時的霸主,所以齊國派了使者前去魯國弔唁魯閔公,順便打探魯國虛實。

齊國使者暗中觀察了魯國國情,向齊桓公做了八個字的彙報,這就是著名的:“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意思是慶父只要活著,魯國的國難就沒完,此人乃禍亂源頭。

此人是國君弟弟,殺死國君與嫂子私通,此事成為典故形容禍亂根源

慶父的兄弟季友面對國家災難決定鋌而走險。季友原本就不願意和慶父攪和在一起,他是被逼無奈。現在看到慶父失去了理智,季友便帶著魯莊公另外一個兒子逃亡邾國,併發布文書,將慶父的罪行露布天下,號召魯國人討伐慶父。

魯國人早就對慶父不滿,如今季友將宮廷內幕曝光,瞬間全國聳動,紛紛討伐慶父。

慶父畏罪,逃亡莒國,後被莒國捉拿送給魯國,魯國人將其殺死。(一說其途中畏罪自殺)

哀姜則被齊桓公召回,嚴懲而死。

此人是國君弟弟,殺死國君與嫂子私通,此事成為典故形容禍亂根源

慶父和哀姜死了,魯國重新恢復了太平。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說法傳說了兩千多年,人們對於這個典故可以說並不陌生。

但是這個故事的後續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齊桓公明知道魯國內亂卻不出手,他本想趁亂取得魯國土地,但是卻被手下制止,手下人告訴他不應該趁著敵國散亂乘人之危,這是規矩。

結果齊桓公就真的沒有對魯國動手。

春秋無義戰,但春秋時代的戰爭還是有一些貴族氣質的,到了戰國時代那才是為了勝利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