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劉益善:大明經略熊廷弼(連載十四)

歷史的天空

歷史的天空|劉益善:大明經略熊廷弼(連載十四)

大明經略熊廷弼

劉益善

13

風雪勘疆,彈劾撫鎮

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508年),熊廷弼領旨巡按遼東,時年四十歲。

李成梁是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出鎮遼東,剛好是熊廷弼出生的時候。熊廷弼巡按遼東時,李成梁已八十三歲,算是長輩了。

女真國首領努爾哈赤,生於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比熊廷弼剛好年長十歲。

這三個人這一年在遼東交結,論人生經歷和官場操練,熊廷弼年齡最小,經歷與操練都不如他們。

熊廷弼出任巡按,代皇帝巡狩,物件是省、府、縣及以下各級文武官員,大事奏皇帝,小事即時處理。

熊廷弼出任遼東巡按前,兵科給事中宋一韓上《撫鎮棄地啖虜請查勘以正欺君負國之罪疏》,彈劾遼東巡撫趙楫、總兵李成梁。

棄地啖虜之事,急需核實。為了急於證實自已的奏疏,在熊廷弼才接旨時,宋一韓就急急催促熊廷弼趕快出發,到遼東就任。

當時,熊廷弼的母親背上長瘡,經多方治療,剛剛癒合,身體還虛,希望回南方養老。熊廷弼一是以國事為重,二是朝廷催促,只好派一直跟在他身邊的李九成,送太夫人回湖廣江夏。而且叮囑李九成,今後就在江夏,照顧太夫人,幫助熊家料理家事,不必再隨他東奔西走了。

熊廷弼拜別了母親,叮囑妻兒好好讀書持家,一個人灑淚隨同官軍,往遼東而去。

熊廷弼巡按遼東的第一件事,就是勘查疆界,調查清楚棄地啖虜事件,向朝廷上報結果和對當事人的處理意見。

熊廷弼到達遼陽後,立即會同遼陽道臺謝存仁、開原道臺石九奏,開始勘疆,親自察看每一個地方。

他到遼陽僅僅只有六天,可謂雷厲風行。

這時的遼東都司治所已從廣寧遷到遼陽,巡撫趙楫、總兵李成梁都在遼陽。

巡按由朝廷派來,在熊廷弼之前,遼東也來過幾任巡按,趙楫、李成梁都招呼得好好的,巡按之後,他們都安然無恙,往往還獲朝廷獎掖。

這次熊廷弼按遼,查的第一件事就是趙楫、李成梁棄地啖虜。熊廷弼一到,趙楫、李成梁即到住處拜望,晚間差人聵送金銀玉帶,廷弼堅辭不受。趙楫、李成梁設宴為巡按接風,熊廷弼婉謝不赴。趙楫、李成梁沒法子了,這回朝廷派來的這個熊蠻子,滴水不進,看來這次是凶多吉少了。

熊廷弼帶著遼陽、開原兩位道臺,和少量的書辦隨從兵丁,起程勘疆界時,大雪飄飛,天寒地冷。南方長大的熊廷弼第一次遇到東北的冬天,但他沒有半點畏懼,命令按時起程。

這時,撫鎮派來三營軍隊,各路人馬共萬人前來護持。熊廷弼說:“我朝二百多年疆界誰敢侵佔?我不過是帶人前去看看,要人馬有什麼用?”

隨即下令,讓軍隊盡數歸去。

謝存仁、石九奏兩位道臺對熊廷弼說,未嘗不可以留些人馬跟著,也安全些。

熊廷弼說:“你們覺得這些人馬有用嗎?又不是打仗。我倒擔心他們跟著,會引起女真人的誤會,激化矛盾,引起麻煩。我們這次勘疆,仰仗朝廷的威福,不會有事的。”

兩位道臺聽後點頭稱是,一行人輕車簡行。

熊廷弼一行人抵達撫順關,勘查新立的界碑,然後在離界碑三十里遠的一個地方駐紮。

忽報,有女真使臣率五百軍士來。兩位道臺與隨行軍士急報熊廷弼,並持武器團團圍住巡按,作誓死保護巡按的準備。熊廷弼見此架勢,微微一笑,對眾人說:“不用驚慌,他們不會是來襲擊我們的。”

不一會,女真使臣至,翻身下馬參見熊廷弼與兩位道臺,說是奉汗命前來護衛。

熊廷弼當即分二百兵給兩位道臺,自己帶三百兵行進。白天,一行人沿著邊界勘查,有隨行書辦畫了圖形,夜晚搭帳篷宿營。

熊廷弼不時給隨行人賞賜酒肉,眾人皆願為其護衛開道。

熊廷弼帶著勘疆隊伍,曉行夜宿,冒著風雪,艱難地跋涉在明朝與女真國的邊界。

冰天雪地,道路難行,越走越難險。馬蹄打滑鞍韉脫落,人裹著獸皮還冷得直打哆嗦。他們自東州堡,經馬根單、散羊峪、清河、一堵牆、鹼廠、孤山、灑馬集、靉陽、新奠、大奠、永奠、長奠。初入口甚為狹窄,僅容得下並騎而已,漸入則漸漸寬闊,周圍有數十里,中間平坦而四面皆是巉巖峭壁。邊界林木廕庇,重險阻深,過了朵爾木後,人馬難行,不得不馬去鞍,人裹毯,攢足,從冰雪滾下。

山高嶺峻,路斷人稀,河流彎彎曲曲,山路陡峭,人行馬走,時有人仰馬翻。人爬起,馬站起,再勘下一界石。此行艱險,然官兵同行,未分高低,廷弼與士卒不分彼此,不僅明朝的隨從,連女真使者帶的五百護衛兵卒,都對熊廷弼心生敬意,這才是大國將帥。

一行人迤邐十數日,始於鴨綠江,東出朝向義州,還渡中江,至江城始歸。

熊廷弼在這次勘疆時,到達張其哈剌甸子,在山裡扎帳篷宿營,看到士兵在吃烤羊肉喝燒酒,一時有了豪情,詩意湧至心頭,寫下《燒羊》詩二首。

十年射虎心猶壯,

今日燒羊酒正醺。

雪地何妨中夜飲,

豎儒漫笑黨將軍。

燒羊偶一漫為之,

定是曹碑絕妙詞。

笑煞當年李太白,

卻稱崔顥更無題。

熊廷弼勘疆是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發,到十二月二十二日回到遼陽,在路上走了二十七天。 查有關史料,大明立國始,只有熊廷弼帶人把遼東與女真的疆界走了一遍,尚無有第二人的記載。

歷史的天空|劉益善:大明經略熊廷弼(連載十四)

熊廷弼考察過邊疆形勢與疆界之後,心裡對整個遼東局勢有了底。他主張團結南北其他少數民族,緩和邊界矛盾,與女真分清界限,維護邊境和平。

對於李成梁、趙楫二人棄地啖虜之舉的過程,他調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鑿。

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二月,熊廷弼在到達遼陽不足三月裡,經過實地調查後,向朝廷上了《撫鎮棄地啖虜疏》,彈劾李成梁、趙楫。

在宋一韓與熊廷弼所上疏中,都是稱撫鎮,撫為巡撫趙楫,鎮為總兵李成梁。但在棄地啖虜事件中,李成梁是主犯,趙楫只是從犯。

明代邊關九鎮,遼東鎮為第一。其他八鎮為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九鎮即為明代的九個大軍區,總兵就是司會員。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最高長官是總兵,軍政合一。遼東沒有府、縣設定,下轄二十五個衛、兩個州(自在州、安樂州)。遼東巡撫的另一名稱是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意思很明白,在邊關都司這種軍事管制的地方,巡撫是贊理軍務,你必須要聽總兵的。

而李成梁,那是明代鎮守遼東的一棵大樹。他在熊廷弼出生那年就任遼東總兵,熊廷弼四十歲巡按遼東,他還是總兵,但他的頭上,還戴有因功皇上封給他的寧遠伯與太傅帽子。

李成梁先後兩次鎮遼,第一次二十二年(隆慶三年至萬曆十九年,公元1569年至公元1591年),創邊帥武功之盛,為二百年來所未有。由於其位望益隆,貴極而驕,貪贓枉法,全遼商民之利盡收囊中。他還用所蒐括的錢財,灌輸權門,結納朝士,朝野要人無不飽受其賄,為之左右。由於邊事日壞,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李成梁終被彈劾,解任而去。

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李成梁被重新啟用,第二次鎮遼東,年已七十六歲。李成梁二次鎮梁,不像第一次鎮遼時那樣銳意拜封,師出多捷。而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以外市恩諸酋,內賄結權貴,委曲彌縫,期無大禍為事。

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十二月,李成梁認為寬甸等六堡雖然建成之後,人口日益增加,已達六萬四千多戶。但是這六堡畢竟孤懸在外,難以守護,李成梁與巡撫趙楫商量後決定,明朝放棄這六堡所護之土地。將六堡之地上六萬四千戶居民全部遷往內地,六堡之地共八百里棄留給努爾哈赤,還一年撥給八百兩銀子作為賞例,討好努爾哈赤。

誰願意離開自己的家園熱土,六堡之地的居民依戀家園不願搬離,李成梁就派大軍驅趕他們,造成許多流血事件,死傷無數。被李成梁驅趕到內地的居民,李成梁竟然以召復逃跑的亂民有功,而上疏增功受賞。

李成梁這一招做得太過分了,大受朝野譴責。兵科給事中宋一韓上疏彈劾,力言棄地非策,“從來割地媚虜者,何代沒有,未有如趙楫、李成梁之巧者也。”

熊廷弼在彈劾李成梁、趙楫的《撫鎮棄地啖虜疏》中言:“俯首下氣以與之,而又藉此以為奇功,寧不使夷人齒冷而輕我中國乎?且此開種之民,給有帖文,納其科糧,出其撫賞。何謂逃民?既非逃民,何謂招撫?自以良民為逃兵,驅劫為招撫,我民流涕而號,夷人掩口而笑。由是夷日驕,而立碑之說起矣。其曰:‘你中國,我處國。’何其悖傲?既並稱國,又稱兩家,何其悖逆?由此稱王,由此阻貢,悉自得地之日始,而其害蓋有不可禿穎數者。”疏中並提出李成梁與越楫的八大可斬之罪。

但是以李成梁在遼東多年經營,已成“不帝制而自王”之勢,朝廷的重要人物早已被他買通,加之神宗皇帝不理朝政,把一干事情推給內閣處置。內閣壓下熊廷弼的奏疏,不達於朝,不報告皇上,熊廷弼的奏疏,就像丟了塊石頭到水中,連個泡都沒有冒。

皇上沒有處置李成梁與趙楫,那些正直看重熊廷弼的臣僚們,勸說熊廷弼:“李成梁伎倆通神,觸者立碎呢!”

熊廷弼說:“有皇上之威靈在,我不怕!”

熊廷弼再次上疏彈劾李成梁與趙楫,對於朝廷遲遲不處理以封疆媚敵的趙楫與李成梁兩人,指為是既失封疆又失法。他一聲聲追問:“今後誰復有秉公持正,拌生命而擊權力者?而皇上何以使臣下?假使城郭之臣棄城郭,封疆之臣棄封疆,社稷之臣棄社稷,而皇上又何以御天下?”

他再追問:“今日之事,不亟處楫與成梁,何以對祖宗在天之靈?何以馭天下生殺之重?何以堅中外守土者之心?而至於雪嫚辭之辱,謝軍民之恨,懲欺罔之奸,激將吏之氣,消邊臣之釁,皆於是乎系之,是烏容一日而可緩者哉!朝廷之處分日緩一日,則兩臣之伎倆日多一日,國家之紀綱日壞一日,則天下之公憤日積一日。”

熊廷弼上奏所訴,是何等的義正詞嚴,大聲疾呼。雖說神宗不臨朝,疏章不覽,但終因朝中正直大臣不斷支援熊廷弼,熊廷弼的彈劾奏章終於讓神宗皇帝見到了。

神宗皇帝,“眷成梁厚,留諸疏不下,而召之還。”

神宗皇帝並沒有聽從熊廷弼的意見,沒殺李成梁和趙楫。神宗皇帝僅讓李成梁辭官退休,朝廷另派杜松接任遼東總兵。

遼東巡撫趙楫,於萬曆三十六年六月(公元1608年)被罷官,張悌七月任遼東巡撫,兩個月後,李柄接任張悌為遼東巡撫。

熊廷弼剛正不阿,不畏權奸,終於扳倒了棄地啖虜的遼東撫鎮。特別是李成梁這棵根基深厚的大樹,熊廷弼將其挖掉,揭開了整治遼東亂象貪腐的序幕。

(待續)……

作者簡介

歷史的天空|劉益善:大明經略熊廷弼(連載十四)

劉益善,祖籍湖北鄂州,生在武漢江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曾仼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長江文藝》雜誌社社長、主編、編審,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現仼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名譽會長、武漢東湖學院駐校作家。發表小說、散文、詩歌五百餘萬字,出版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作品三十餘部。組詩《我憶念的山村》獲《詩刊》1981~1982優秀作品獎,組詩《聞一多頌》獲《詩選刊》年度詩人獎,紀實文學《窯工虎將》獲全國青年讀物獎,中篇小說《向陽湖》獲湖北文學獎與漢語女評委獎,短篇小說《東天一朵雲》獲湖北文學獎,散文《飄揚在田野上的白髮》獲全國漂母杯散文獎,散文集《民間收藏紀事》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長詩《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獲首屆方誌敏文學獎詩歌類大獎。有詩文譯介海外並選入中小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