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說|從羽生結弦到諸葛亮,“努力沒有回報”這件事重要嗎

前幾天看羽生結弦接受採訪,談到這次在冬奧會上失利,他忍不住落淚,嘆道:“為什麼努力總是沒有回報呢?”

閆紅說|從羽生結弦到諸葛亮,“努力沒有回報”這件事重要嗎

閆紅說|從羽生結弦到諸葛亮,“努力沒有回報”這件事重要嗎

這話其實很沒道理,要是努力都有回報,做生意的就不會折本,苦讀的孩子都會進心儀的大學,不會有“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種說法。世界會變得篤定很多,但是不是,也會變得無趣很多?因為沒有懸念了嘛。

身經百戰的柚子同學,你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你不可能沒有經歷那些失望的、落空的時刻。

但我也能理解羽生結弦這一刻的沮喪,就算你早已看透真相,但不是還得憑著那份假裝看不透的孤勇扛下一切?

就像寫《出師表》時的諸葛亮,他對不成器的劉禪循循善誘,叫他不要妄自菲薄,引用不恰當的比喻動搖軍心,說我們的前途依舊光明,只要用好這些人,打好這場戰,還有指望興復漢室,打回老家去。

可是作為讀者,你看到這些不會被鼓舞,只會悲從中來,末了諸葛亮說他臨表零涕不知所云,你明白,他的悲傷不是因為要出征,而是他無法再欺騙自己。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那個站在螳螂和蟬背後的黃雀,搖著羽毛扇,就把曹操和周瑜這倆大聰明虐得夠嗆。他再微微一笑,飄然而去,片葉不沾身。

作者賦予諸葛亮無所不能的超能力,更愛現實主義的魯迅先生就說這個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倒是杜甫筆下的諸葛亮更真實: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丞相祠堂需要找尋,在錦官城外,松柏覆蓋,鬱郁森森,很是寂寞了。草色和黃鸝,似乎是這寂暗中的一絲亮色,但作者用了“自”和“空”兩個字,讓這亮色顯得沒心沒肺,人類太會自作多情,水流雲去,花開花落,才不會在乎你是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諸葛亮走過來的每一步,“三”和“兩”是兩個小數字,卻鏗鏘地展示了諸葛亮瀚海蒼茫的一生,運籌帷幄,殺伐決斷,出生入死,死而後生。跟隨著一個實力相對較弱的劉備,他這一生,太難了。

最後謎底被揭開,如此辛勞,依舊不能成功,之後還會有更大的失敗,一生心血付之東流。雖然他本人看不到了,但寫《出師表》時,只怕已經猜到,才會那樣悲涼。他心底,是否會有和羽生結弦一樣的喟嘆:為什麼努力沒有回報呢?

悲涼也許只是一瞬,這結局他可能早就猜到,早到當初選擇跟劉備走的時候。

都知道劉備是三顧茅廬,在中國古代,“三”這個數字很有些儀式感。事不過三,禪讓也要推辭三次,那麼諸葛亮讓劉備連跑三趟,是不是為了自抬身價?“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他的真心話嗎?

我本來也覺得諸葛亮是想搞搞儀式感,他說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人家多來幾次,他就很感激,這不就是要那份尊重?前面那些套路是欲擒故縱吧,不奇怪,造反大多為了招安,隱世多半為了出山。

但前幾天陪小朋友溫習古文,看課下注釋,這個“感激”是感奮激發的意思。忽然覺得對了,諸葛亮“不求聞達於諸侯”是真的,只是架不住劉備跟他聊當世之事,把情緒聊出來了,讓他“感奮激發”了,縱然知道難以勝天,還是想要縱身一躍。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上次說的魯迅,在《吶喊自序》裡,魯迅說他知道自己不能改變世界,不成想來了個熱血的錢玄同,勸得他動了心。明知沒有希望,但“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同”,好吧,就做點什麼吧。

這個沒問題。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這麼喪?以杜甫和辛棄疾之大才,也免不了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想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李白則更是把搞政治當成正經事,唐玄宗安排他去搞文學,他就很失落。

就孟浩然相對超脫,李白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但我總覺得,孟浩然是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拒絕別人。

唐玄宗在王維那裡碰到孟浩然,很友善地讓他念一首自己的詩,孟浩然張嘴來了一首“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敲下這幾個字我都想嘆氣,表面上在謙虛,但故人因為自己生病而疏遠,太不仗義,那麼相應的,跟故人相對的所謂“明主”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這樣當面內涵真的好嗎?雖然我們知道孟浩然這是酸楚,就像戀愛中的林黛玉對賈寶玉說你心裡根本就沒有我,但人家唐玄宗跟你沒這麼熟,也不像寶哥哥那麼善解人意,結果只能是不歡而散。唐玄宗像個直男似的撂下一句“明明是你不主動,怎麼還怪上我了呢”憤然離去,讓孟浩然一腔酸楚化作悲涼。

但是不管酸楚還是悲涼,都好過虛無。《還珠格格》裡紫薇她媽說,總得有個讓人又愛又恨的人,不然這人生該有多麼無趣。一個哪怕沒有識人之明的皇帝,就像一個觸不到的戀人,讓李白杜甫們的人生都有了主題。

諸葛亮的問題在於,他所處的時代,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皇帝,偶像坍塌,信仰缺位,儘管劉備宣稱自己是皇室後裔,劉家正統,但對於諸葛亮這種聰明人,這種大旗可能不大好使。

劉備三顧茅廬是在公元207年,早在七年前,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跟隨了孫權,後來諸葛亮的堂弟諸葛延則成為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三個人的不同選擇,一方面說明諸葛家族基因強大,也說明禮崩樂壞的年代,忠君思想早已式微,功名翻覆,有如鴻毛,那麼又何必活得太投入?活在虛無中固然孤獨,但也自由。

莊子讚美無用之用,說無用之樹,可以“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你沒有用,就誰都不惦記你了,不用為虛假的事物奔波一生,保全了自尊。

陳壽倒是說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這話我不太信,諸葛亮到處跟人說自己是管仲樂毅,還傳得盡人皆知,是不是有點智商不太高的樣子?他還說諸葛亮喜歡吟《梁父吟》,這個詩明明很喪啊: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三個人因為太能幹而死於非命,人啊,千萬別讓人知道自己有用。諸葛亮喜歡念這個?他一會兒清醒,一會兒不清醒,未免太分裂。所以陳壽這話,姑且聽之。

只是,太通透的結果,可能就是無聊。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裡的托馬斯,他真是看得開。《好了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國產片裡再混的老炮兒,最後總過不了兒女這一關,但托馬斯能,他覺得他兒子煩,就不太見那小子了。

愛情神話家國情懷全不在托馬斯的辭典上,他和薩賓娜彼此相知,也並不相愛,定位為知己加炮友。但當他遇到和他不在一個頻道的特麗莎,忽然就感到某種不可理喻的召喚。他原本對“刻奇”避之不及,但那一瞬,他容許自己不去想,這神奇的愛意,是不是也是某種“刻奇”。

不是所有想得透徹的人,都能永遠活得透徹,指不定什麼時候你就被“感奮激發”了,瞬間上頭,縱身一躍。即便知道會落空,但是,管他呢。

諸葛亮的“出南陽”註定是一趟無望之旅。據日本學者金文京考證,三國裡劉備實力最弱,到後來,吳國與蜀國的領土相加才接近魏國,三國滅亡之時,蜀國人口不到吳國二分之一,是魏國的五分之一強。金文京還特地指出一點,蜀國的人口不足吳國一半,官吏人數卻超過吳國,可知他們的政府隊伍臃腫,行政效率低,財政壓力大。

一言以蔽之,蜀國不行。但是劉備也沒別的選擇,他沒有曹操孫權的雄厚背景,靠“仁義”二字集結力量,在殘酷的戰爭中,這倆字是靠不住的,到最後自然玩不轉。

但是那又怎麼樣?劉備這盤棋的確不好下,但它在某個神奇的時刻,激發了諸葛亮內心的熱力,這是它的造化,也是諸葛亮跟它的緣分。

閆紅說|從羽生結弦到諸葛亮,“努力沒有回報”這件事重要嗎

那麼就走吧,就像羽生結弦決定挑戰4A,一時的悲涼不能覆蓋他們選擇命運時的勇毅,這是他們自己的決定,那就是好的決定,是勝利的決定。

文 / 閆紅 圖 / 33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