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渤海國有什麼豐富的物產?

古代渤海國有什麼豐富的物產?

古代農業論文:渤海國物產考

盧偉

內容提要]唐代渤海國是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方封建政權,被當時中原王朝喻為“海東盛國”。渤海國物產豐富,種類繁多。本文利用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對渤海國的物產進行分類考證。

[關鍵詞]渤海國;農產品;林產品;畜產品;水產品

古代渤海國有什麼豐富的物產?

渤海國是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聯合高麗人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權。公元713年(即唐玄宗開元元年),渤海國國王大祚榮接受唐政府冊封,從此,渤海國成為唐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渤海國存在的兩個多世紀中,由於政治穩定,內外戰爭較少,社會相對穩定,再加上與中原、日本、高麗及周鄰地區貿易往來頻繁,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被中原王朝喻為“海東盛國”。渤海國物產豐富,品種繁多,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地區性物產。《新唐書·渤海傳》中就有:“俗所貴者,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絀,位城之鐵,盧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丸都之李,樂遊之梨”。本文利用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對渤海國的物產進行分類考證,論述渤海國經濟發展情況。

一、農產品

豉:

《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俗所貴者日……柵城之豉”,可見“柵城之豉”是渤海國的名產。“豉”即豆豉,俗稱臘八豆,是一種用豆子發酵而成的調味品。製造著名的“柵城之豉”,需要好的豆子做原料。因此,制“豉”用的“柵城之豆”在當時是十分有名的。柵城是東京龍原府的別名,“濊貊故地為東京,日龍原府,亦日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因此可以斷定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省琿春一帶)在渤海時期是“豉”和“豆”的重要產地。

古代渤海國有什麼豐富的物產?

稻:

稻又名稌。崔豹在《古今注》中日:“稻之粘者為黍,亦謂稌為黍。”《新唐書·渤海傳》記有“盧城之稻”,盧城就是渤海中京顯德府的盧州(今吉林省和龍縣一帶)。《吉林通志》載:伊通河一帶產稻最佳,粒長色白,俗名“本地鮮”。伊通河即是渤海盧城故地,這一帶氣候溫和,水系發達,便於灌溉,有利於水稻栽培,至今仍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產地,此地種水稻遺俗和渤海不無關係。

粟、麥、稌、葵:

《魏書·勿吉傳》記載“其國相與偶耕,土多粟、麥、穄、葵,……嚼米為酒,飲之亦醉。”《柳邊紀略》雲:“寧古塔產小麥是也……有大麥,谷有粟,小米也。”現黑龍江省寧安市寧西鄉有一村莊原名叫“麥子溝”,可以想見此地過去曾遍種麥子。穄也叫“糜子”。《說文》載“穄,糜也。葵,菜也,古人種為常食。”《渤海國志長編》記載:“女真土產葵菜”。據此可見葵菜已在渤海的農業產生中佔有一定的位置。

麻:

渤海國,產麻。現黑龍江省寧安市臥龍鄉臥龍村的“臥龍”二字,即來源於滿語“沃愣”,意為“線麻”。麻是麻布的原料。

二、林產品

李子、梨:

《新唐書·渤海傳》記有“丸都之李”和“樂遊之梨”。渤海本京鴨綠府桓州屬縣有桓都,“桓”一作“丸”,丸都即舊高句麗的都城,在今遼寧省集安縣一帶。《輯安縣誌》說該地產李,花小而白,春華夏熟,有家李山李之分。家李色紅味甘;山李微酸而小,富含水分。“樂遊之梨”也是渤海時期的著名水果。渤海國的諸州屬縣中雖無“樂遊”之名,但《盛京通志》則謂今吉林各地及遼寧北部多產梨,其中以產於樂遊者為最美。

松子:

松子是紅松樹的種子,富於營養。《三朝北盟會編》雲:“為女真所產。”《柳邊紀略》雲:“木大塔多者,取未盡輒滿車”。…渤海末王十九年(公元925年),渤海國曾向後唐進貢松子。

人參:

渤海時期,林中所產珍貴的藥物是人參。《金史?地理志》記載:“山林土產人參,寧江州榷場以人參為市”。渤海文王大興三年(公元739年),渤海以“人參30斤”聘於日本。渤海末王十九年(公元925年),渤海國貢人參於後唐。

牛黃、黃明膠、白附子、蜂蜜:

渤海國所產藥材除人參外,史料記載的還有得之於牤亡牛膽中的牛黃、牛皮做的水膠——黃明膠和採自枯樹中蜂窩的蜂蜜。渤海文王大興二年(公元738年),渤海貢牛黃於唐。渤海末王十九年(925年),貢黃明於後唐。渤海末王二十年(926年),貢白附子於後唐。渤海文王大興三年(公元739年)、渤海文王大興二十七年(公元763年),渤海使臣以蜜聘於日本。

虎、豹、熊、羆、野豬:

《魏書·東夷傳》載:“勿吉有虎、豹、羆、狼”。《隋書·東夷傳》載:“靺褐徒太山有熊羆”。《盛京通志》雲:“小者為熊,大者為羆”。《唐書·北狄傳》載:“黑水靺遏輻俗,編髮綴野豕牙”。《方獻通考》雲:“女真獸多野豬,其牙為飾”。渤海文王大興三年(公元739年),渤海曾以虎皮、豹皮、羆皮聘於日本。大玄錫二年(公元872年)皆持豹皮、熊皮聘於日本。渤海末王五年(911年),以熊皮貢於梁。渤海末王二十年(公元926年)曾以虎皮貢於後唐。

鹿、麝:

《新唐書·渤海傳》載有“夫餘之鹿”。當年該地必然草茂林密,多有麝鹿。《契丹國志》載:“女真國獸多麋鹿”。《胡嶠陷北記》載:“東女真善射,多牛鹿,其人常做鹿鳴,呼鹿而射之”。女真所據正是渤海舊壤,其俗正是渤海人的遺存。渤海國大玄錫六年(786年)聘日本使楊中遠攜麝香以贈人。

野貓、兔:

對野貓,《盛京通志》這樣描述:“居山谷,狐類,口方,色蒼,有斑,善搏,亦日野狸。”“太白山之菟”是渤海地區的有名特產(太白山,即長白山。菟同兔),這是渤海人主要的狩獵物件。《新唐書·棘耦傳》記載靺耦地區出產白兔,這大概就是“太白山之菟”。高王二十二年(公元719年),拂捏部貢白兔皮、野貓皮於唐。

雉、貂、鼠:

《柳邊紀略》謂“遼東野雞頗有名”,野雞即雉。《唐書·北狄傳》雲:“黑水靺鞨俗,插雉尾為冠飾”。《北盟會編》雲:“女真獸多貂鼠”。…在渤海朝唐的貢品中,僅見於記載的就有四次。拂捏、黑水兩部也把它作為貢品。渤海末王二十年(926年),曾貢一套貂鼠被褥於後唐。楊中遠出使日本時,也曾以貂裘贈人。由此可見,渤海國時期,貂鼠皮的產量很是可觀。除貂鼠皮外,渤海國還產有豹鼠皮、青(灰)鼠皮和銀鼠皮。豹鼠,《吉林通志》引《爾雅》謂“豹文鼠”。《契丹國志》載:“靺鞨以青鼠皮與契丹交易”。

鷹、鶻:

《唐會要》雲:“靺鞨土多白鷹”。《唐書·北狄傳》謂“黑水靺鞨多白鷹”。《三朝北盟會編》則雲五國之東出名鷹,白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小而健。《柳邊紀略》雲:“遼以東皆產鷹,而寧古塔尤多”。自武王仁安三年(721年)迄僖王朱雀二年(813年),渤海九次向唐朝獻鷹。可見其鷹之多。

三、畜產品

馬:

渤海先世有長期養馬的歷史。《魏書·勿吉傳》載:“太和初,又貢馬五百匹”,勿吉一次向北魏貢馬500匹,足見好馬之多,這是重視發展養馬的結果。渤海建國後,為適應生產發展以及軍需民用等各方面的需要,養馬業更加興旺,形成了率賓府和黑水靺鞨等兩個養馬中心區域,此外鐵利府也產馬。其中率賓府(雙城子,現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培育出的“率賓之馬”聞名於當時,為渤海國朝貢品。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729年)渤海國兩次貢馬於唐,每次各三十匹。東丹國甘露元年(公元926年),歲貢馬約千匹於契丹。十三年(公元938年)貢馬二百匹於南唐。黑水部也曾賣馬於唐,明宗長興二年五月,黑水瓦兒部就曾到登州賣馬,唐朝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兼押新羅、渤海兩番使李正已就“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渤海人來登州賣馬,足見渤海養馬業的興旺。

牛羊:

直到北朝末葉,勿吉人還處於“無牛”的狀態,羊的飼養也不見於記載,到渤海時期已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牛羊的飼養相當普遍了,而且數量大大增加。史料記載“南唐烈祖升元二年(938年),契丹王耶律德光及其北東丹王各遣使,以羊馬入貢。別技羊三萬口,馬二百正來鬻”。這種“別技羊”似羊而大,善登山,皮黑灰色,雖然這一記載是在渤海滅亡十二年之後,但從中也能反映出渤海此地養羊業的盛況。

豬、狗:

鄚頡府是夫餘的故地,《新唐書·渤海傳》載:“鄚頡之豕”,可見在養豬業方面,在歷史上以“善養牲”而聞名的夫餘府成了養豬業的中心地區。《舊唐書·靺鞨傳》雲:“其畜多豬,……男子衣豬狗皮”。《新唐書·靺鞨傳》謂其“善射獵、步戰,其矢石磐,長尺二寸,即楛矢遺制……畜多豕”。《文獻通考》謂女真地多良犬。渤海國建興五年(822年),以契丹大猖三口及猿子三口致於日本。《說文》猖,短喙犬也。

四、水產品

鯽魚:

《吉林外記》雲:鯽魚似小鯿花,出寧古塔南湖者極佳。《寧安縣誌》雲,鏡泊有貢魚泡(即南湖)三。東大泡,南北長十餘里,東西寬八里餘,內產鯽極豐富,紅嘴、紅翅、紅尾、紅鱗,厚而短,異常肥美。即是現在的鏡泊湖鯽。《新唐書·渤海傳》載有著名的“湄沱湖之鯽”。湄沱湖即今鏡泊湖。

鯨鯢:

《唐書·黑水靺鞨傳》載,拂捏部於開元天寶年間(713年-755年)入獻鯨睛,實際是指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729年)拂捏部獻鯨鯢魚睛一事。《太平御覽》記載:“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六里,謂之鯨鯢,次有如尾者,其須長一丈,廣三尺,厚六寸,瞳子大如三升碗。”

鯔魚、文魚:

《太平御覽》記載:“鯔魚長者六七尺”。《盛京通志》謂鯔魚狀如青魚,射圓,俗呼柳根鱭。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729年)“渤海靺鞨遣使獻鯔魚”。郝氏《爾雅義疏》雲:“鱧,一名文魚,首戴星,夜則北向”。文魚為名魚,曬乾後做為貢品,能保其鮮,經久不壞,可食。唐玄宗開元26年(738年)渤海遣使朝唐,“貢獻貂皮一千張,乾文魚百口。”由此可見,渤海人已有了加工魚製品的習俗。

螃蟹、海豹:

《松漠紀聞》中記載:“渤海螃蟹,紅色,螯大如碗,巨而厚,其跪如中國蟹螫”。《三朝北盟會編》雲:“女真多螃蟹”。《吉林通志》雲:“出琿春海中,大者圓徑二尺餘,即海蟹,出吉林東北海中”。《明一統志》雲:“女真出海豹皮”。《柳邊紀略》雲:“海豹皮出東北海中,長三四尺,闊二尺許,短毛淡綠色,有黑點,可染黑作帽”。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729年),渤海以海豹皮貢於唐。

海菜:

《吉林外記》雲:“海帶俗呼海白菜,琿春所出頗。琿春為渤海國東京。其迄南之地,即屬南海府。渤海“俗所貴者”還有“南海之昆布”,《東國輿地勝覽》卷五十記載:“咸鏡北道鏡城、鍾城二府,東濱海,海中產昆布。”此海即當年渤海國南京南海府的南海。《盛京通志》雲:“昆布較之海帶則細,其實一類也。大興三年(739年)、末王十九年(925年)。渤海曾貢昆布於唐或後唐。

五、結語

1從農產品情況看,渤海國的農業走向成熟,主要表現在:

其一,能夠根據各地區不同的地勢、土壤、氣候等條件,因地制宜地種植適應於該地區的品種。日本《類聚國史》卷193記載:“其國(渤海)延袤二千里,……土地極寒,不宜水田。”因此,渤海人在農作物品種的選擇上多種植適宜於“土地極寒”的以耐寒性和耐旱性強的麥、粟、穄為主的糧食作物。在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於灌溉的牡丹江、圖們江流域的上京、中京、東京地區廣泛種植水稻,“盧城之稻”就是渤海農作物之中的有名產品。渤海人把水稻的種植推廣到牡丹江、圖們江流域是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種植史上的一個創舉,在整個東北亞水稻栽培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其二,渤海人已能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改制。如“柵城之豉”就是一種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製成的食品,供調味用。由此可見,渤海的飲食習俗已不僅僅是飽其腹,而已步人品其味了。

其三、鐵製農具廣泛使用,農業生產力大大提高。“在上京龍泉府遺址內,出土了渤海人使用的鐵鏵,其長9。2寸,寬9寸,重約9年,同現代農村常用的鐵鏵很相近。以此鐵鏵型制與大小來衡量,在用其耕地時,須靠畜力挽拉,並標誌著渤海農業已進入畜耕時代。”《貞孝公主墓誌》有“遵阡陌而盤桓”的描述,說明渤海的農業已相當發達,“其耕地有了進一步開發,種植面積擴大,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利用,鐵製農具已普遍使用,農產品的種類和產量有所增加和提高,成為東北地區農業開發時代”。

其四、渤海人已掌握了先進的歷法知識,合理安排農時和節令,合理安排播種時機。渤海人十分重視文化,“俗頗知書”。當時唐朝每有新曆出現。渤海都能及時採用。公元859年,渤海出使日本的烏孝慎把唐朝新曆《長慶宣明歷》帶到日本,受到日廷的歡迎。

2從畜產品情況看,渤海國的畜牧業達到了新的水平,主要表現在:

其一,增加了牛、羊等新的品種,而且牲畜的數量大大增加。直到北朝末葉,勿吉人還處於“無牛”的狀態,羊的飼養也不見於記載,到渤海時期已徹底改變了這種局面,牛羊的飼養相當普遍了,而且數量大大增加。

其二,出現了集中的飼養地區和培養了優良的牲畜品種。在養馬業方面,至少形成了率賓府和黑水靺鞨等兩個養馬中心區域,此外鐵利府也產馬。在養豬業方面,在歷史上以“善養牲”而聞名的夫餘府成了養豬業的中心地。而且正是在這些集中地區,畜牧技術有了新的發展,率賓府地區培育出的“率賓之馬”和夫餘故地培養出新的優良品種“鄚頡之豕”譽滿海內,受到中原人的青睞。

3從水產品情況看,各種水產品已成為渤海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主要表現在:

其一,捕魚工具有了明顯的進步,捕撈技術明顯提高。在上京等地渤海遺址中發現的長圓形網墜,上有網繩勒痕,無論是形制與用途均同近世所用的陶、鉛網墜相似,可以推知當時捕魚已使用了較為大型的網具。隨著捕魚工具的改進,渤海人捕撈技術明顯提高,不僅能繼續在內河、湖沼中進行作業,而且還能到大海里追捕魚群,甚至掌握了遠海捕鯨的本領,這可以從渤海進貢給唐廷的鯨鯢魚睛的事實中得到充分的證明。

其二,捕魚業迅速發展,水產品不僅成為渤海人的日常食品,而且還作為渤海特有的產品行銷到中原、日本及周邊地區。渤海漁民們所捕獲的魚類比前人多得多,僅見於記載的就有鯽魚、鯨鯢魚睛、乾文魚、鯔魚、大馬哈魚等名貴魚種,魚類中尤其以“湄沱湖之鯽”最為知名。除捕魚外,當時的漁民們還以蝦、蟹、龜、蚌等水族為捕獲目標。還有一些水生植物,像著名的“南海之昆布”,盛產南海府,是渤海人喜愛的一種海菜。許多水產品被加工成珍貴的產品,像海豹皮、玳瑁杯、膠魚皮等,這些水產品也是渤海向中原王朝朝貢的重要貢品。

4從林產品情況看,渤海國的狩獵業發展迅速,主要表現在:

其一,獵獲的獸類和禽類品種大大增加。渤海人不再像祖先那樣使用“桔矢石努”,集體圍獵,而是採用鐵鏃、弓箭、刀、矛、棍等作為狩獵工具,並廣泛地使用了鷹、鶻、犬等。獵獲的獸類和禽類也大大超過了他們的前輩,僅見於記載的就有東北虎、豹、海豹、熊、羆、野豬、鹿、麝、狐、貓、鼠、銀鼠、青鼠、貂、猞猁、菟、雉、鳥等。

其二,渤海人掌握了獸皮的“熟皮”技術,能將“熟好”的獸皮,縫製成狐裘、貂裘皮襖或背心,做成貂鼠皮被褥,用獸皮製成暗摸靴,在寒冷季節裡用來防寒。這充分說明,隨著狩獵業的發展,皮革製品已經成為渤海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其三,渤海人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逐步認識和了解了動物的生態習性,模仿其聲音動作習慣,掌握了“呼鹿”的技藝,並能人工調養家菟、水貂,其中尤以“太白山之菟”及“扶余之鹿”遐爾聞名。這些應是狩獵生產方面的重要突破。

其四,稀有動物、植物產品在其經濟貿易活動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渤海致唐朝和日本的禮物基本是以虎、豹、貂、熊、羆這幾種珍貴的稀有動物毛皮和人參、牛黃、黃明膠、白附子稀有植物產品為主,這種情況表明,在渤海社會經濟生活中,自然經濟佔有相當的比重,尤其尤其是狩獵經濟。稀有動物、植物產品在其經濟貿易活動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是渤海人用來對外交換的主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