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從史書記載,董卓決定廢立後,應該是先找來袁紹等人通氣商量的。按同時代人王粲《英雄記》記載,“董卓在顯陽苑,請官僚共議,欲有廢立”,等袁紹反對,橫刀作揖而出時,“坐中驚愕”,這說明當時是有其他人在場的,至少是個小型會議。

董卓、袁紹兩人的談話內容,史家記載不一,陳壽在《袁紹傳》寫的是:

袁紹假裝同意,推辭說:“這是大事,我回去要跟太傅(袁隗)商議一下。”

董卓補充道:“(劉協也是)劉氏的子孫,不用再去商議的!”

袁紹也不回話,橫刀長揖而去。

《三國志·袁紹傳》:(袁)紹偽許之,曰:“此大事,出當與太傅議。”(董)卓曰:“劉氏種不足復遺。”紹不應,橫刀長揖而去。

袁曄著的《獻帝春秋》描寫這段事時,兩人的談話內容就“詳實”多了,成了袁董兩人吵架的場面。

董卓說:“皇帝衝暗,非萬乘之主。陳留王(劉協)猶勝,今欲立之。人有少智,大或痴,亦知復何如,為當且爾;卿不見靈帝(劉宏)乎?念此令人憤毒!”

袁紹說:“漢家君天下四百許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來久。今帝(劉辨)雖幼衝,未有不善宣聞天下,公欲廢適立庶,恐眾不從公議也。”——這裡,袁紹沒有“偽許之”。

董卓罵道:“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不甘示弱,反詰道:“天下健者,豈唯董公?”然後,橫刀作揖而出。

袁紹臨走前留下託辭,說是去找太傅袁隗商量,那袁紹有沒有和袁隗商量過,我推測是會的,以袁隗在朝中和家族中的資歷、地位,在這場關係到家族重大前途命運的決定前,袁紹不可能繞過袁隗這個家族長者單獨做出決定,袁紹與袁隗是怎麼商量的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袁紹選擇離開洛陽往今天河北南部的冀州去。

袁紹的反對沒有阻止董卓的廢立大計。

董卓再去找袁隗商議,袁隗表示同意廢立。

《後漢紀 靈帝卷下》:(董)卓以廢帝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

八月三十日,董卓召集百官集會,正式商議廢立。

在朝堂上,董卓粗暴宣佈:“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劉辯)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劉協),何如?”

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董卓見百官們都沉默不敢應對,又說:“昔霍光定策,(田)延年案劍。有敢阻大議,皆以軍法從之!”

朝堂上唯有尚書盧植挺身而出,反駁道:“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劉賀)罪過千餘,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劉辯)富於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也。”董卓被頂撞的無言以對,氣的宣佈散會。

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獻帝紀》曰:(董)卓謀廢帝,會群臣於朝堂,議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何如?”尚書盧植曰:“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宮。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廢之。今上富於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罷坐,欲誅植,侍中蔡邕勸之,得免。

先寫董卓話中提到的“伊尹、霍光”故事。

據傳統史書記載,伊尹是商朝開國重臣,輔佐成湯取得天下,後擔任太甲(成湯之孫)的老師。太甲繼位後,不守法紀,伊尹勸阻無效,就乾脆聯合其他大臣將其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國事由伊尹攝政。伊尹攝政三年後,太甲悔過自新了,伊尹才將王權重新還給太甲。

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霍光則是西漢武帝臨終前安排給幼子劉弗陵的首席輔政大臣,漢昭帝劉弗陵早逝,時任大司馬大將軍的霍光,因為劉弗陵無子嗣,便迎漢武帝之孫昌邑王劉賀登基為帝。

可劉賀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為首的群臣以犯了一千多件品德、違法等罪廢黜。當時,霍光把群臣招來商議廢立大事,以丞相楊敞為首的群臣嚇得無人敢應,大司農田延年離席上前,手按劍柄,說道:“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於是,朝臣都一致同意廢黜劉賀。

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伊尹和霍光的故事,與董卓時的廢立情況不盡相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董卓咬定:劉辨也是和太甲、劉賀一樣是品德低劣,不能勝任帝位之人。

董卓也是照搬霍光的模式,還親自出演兩個角色(霍光與田延年),用武力嚇阻群臣。

當年霍光與田延年合作,確實成功嚇阻了群臣,當場沒有出現反對的聲音,不至於場面出現混亂尷尬的局面;而到董卓廢立時,盧植挺身而出!

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盧植反駁的理由也很到位,劉辨“富於春秋,行無失德”,不能和太甲、劉賀相提並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董卓想效仿伊霍的合理性,把董卓氣的“罷座”。

筆者在此處替董卓闢一個謠言:一個“謊言重複一千篇就是真理”的謠言:

裴松之注引的《獻帝紀》及《後漢書·盧植傳》均提到董卓執意想誅殺盧植,幸虧蔡邕和彭伯求情,董卓才打消這個念頭。范曄當是採信《獻帝紀》的內容,《三國演義》也運用了這則史料,並設計劇情,先後安排了丁原、盧植、袁紹三人反對董卓。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巨大,迄今有很多人都以為董卓是在討論廢立的現場發飆要誅殺盧植。實際上“董卓欲殺盧植”和“蔡邕求情”並不是同一天發生的事,至少有十多天的時間間隔。

按照範書《蔡邕傳》及其文集都提到,此時蔡邕身在故鄉(兗州陳留郡圉縣),並不在京師,董卓徵蔡邕進京也幾經周折。也就是說,自董卓進京至廢立才第四天,蔡邕根本不可能出現在朝堂之上。

《後漢書 蔡邕傳》曰: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蔡)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雖然在董卓商討廢立時,遭到盧植反對而鬧得不歡而散,盧植名聲雖重,但尚書一職位卑言輕,董卓稍稍動用權力就將其免官,趕出朝廷。

次日(九月一日),百官雲集崇德前殿,董卓讓尚書(姓名不詳)在朝廷之上宣讀廢立策文(見《三國志 董卓傳》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注》):

孝靈皇帝(劉宏)不究高宗(劉奭)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劉辨)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汙宗廟。皇太后(何氏)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董氏)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

陳留王(劉)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慼,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

——這策文不但把皇帝劉辨廢了,還要追究何太后的罪責,把和何太后臨朝稱制的權力剝奪。

此情此景,何太后不禁在朝堂之上哽咽流淚。這時,尚書丁宮出來宣佈廢立儀式開始。

《後漢紀·卷25》:(董)卓脅太后與群臣廢帝(劉辨)為弘農王,讀策,太后流涕,群臣莫敢言。丁宮曰:“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接著太傅袁隗上殿將劉辨扶下皇座,解下他身上的玉璽印綬交與劉協,再扶劉協上殿,宣佈登基,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漢”。

富尚品三國:31 董卓廢立皇帝

同時,何太后也被剝奪攝政權,由長樂宮遷入永安宮。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一日,這場廢立變革,距離八月二十八日政變結束時才三天時間,董卓以一個初入洛陽的外來將領,一躍成為三公之一(司空),左右朝政,順利完成廢立大事。這等大事如我上文所寫的《》,董卓若沒有在朝中,帝國中樹大根深計程車大夫群體近乎一致的默許,只憑他一個在洛陽沒有政治基礎,沒有死黨故吏,沒有政治聯盟的武人,這種“政治奇蹟”是絕不可能順利完成的。

九月三日,董卓命人用毒酒將失勢的何太后毒死。董卓讓新皇帝劉協到奉常亭(雒陽城內亭名)表示哀悼,公卿大臣均穿白衣參加朝會,並不舉辦喪禮。

《後漢書·獻帝紀》:(中平六年九月)丙子(3日),董卓殺皇太后何氏。

《後漢書·皇后紀》:董卓又議太后(何氏)踧迫永樂宮(董氏),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於永安宮,因進酖,弒而崩。在位十年。

直到十月三日,何太后才下葬,與漢靈帝合葬文陵。董卓還趁合葬的時候,命人盜取文陵中的陪葬寶物。又將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殺害,甚至還把入土沒多久的何苗屍體挖出來肢解扔掉。權重一時的何氏外戚集團在朝廷中被剷除的乾乾淨淨,連死人都沒放過!

剛掌權的董卓為了立威,看到侍御史擾龍宗彙報工作時未解除佩劍,便借題發揮,將其活活打死,此事震動雒陽。

王粲《英雄記》曰:英雄記曰:卓欲震威,侍御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京師震動。發何苗棺,出其屍,枝解節棄於道邊。又收苗母舞陽君殺之,棄屍於苑枳落中,不復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