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越面對外族入侵時的內憂外患已焦頭爛額,去世後西晉群龍無首

爆發於“永嘉之亂”期間的寧平城之戰,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但他對歷史走向的影響卻著實不小。此戰之後,西晉最後的主力被徹底消滅,洛陽最終失陷,殘餘的地方軍閥和流民勢力各自為戰,西晉再也無力控制中原,直接引發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混亂局面。那麼此戰西晉主力面對匈奴軍隊,為何毫無抵抗能力呢?

永嘉之亂前的西晉,實際上已經到了毀滅邊緣

要搞清楚寧平城之戰,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永嘉之亂,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永嘉之亂爆發的時代背景,這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地瞭解當時西晉的局面。

1、“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統治幾乎崩潰。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汲取了東漢和曹魏滅亡的經驗教訓,因而大封宗室以為司馬家族屏障,先後分封大小27個藩王,且全部都是掌握軍隊數量不等的實權藩王,與此同時大肆裁撤州郡兵馬,而這則直接導致“八王之亂”爆發後朝廷根本無力遏制。“八王之亂”先後持續七年,整個中原地區雖經曹魏及晉初數十年的整飭,但在尚未徹底恢復的時候便再度遭遇戰火紛飛、生靈塗炭,而西晉國力更是在這場動亂中損耗一空。與此同時,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羯人石勒和王彌乘虛流竄,內亂尚未徹底平定,外族勢力虎視眈眈,此時的西晉幾乎就是一個空殼,脆弱的時刻便要崩潰。

司馬越面對外族入侵時的內憂外患已焦頭爛額,去世後西晉群龍無首

劉淵

2、數百年來外族大肆內遷埋下巨大隱患。自兩漢以來,由於中原政權與北部、西北部少數民族的不斷交戰,常常將投降的外族部落遷入境內與漢人雜居,而三國以來由於中原地區長期遭受戰亂,為了迅速恢復國力,朝廷更是對外族內遷持支援鼓勵態度。例如光武帝劉秀接納四萬南匈奴,東漢永元元年(89年)二十多萬匈奴人歸附漢朝,又如氐族在漢武帝和三國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遷徙,再如曹魏時期鮮卑自軻比能遇刺身亡之後,禿髮部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則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等等。外族持續數百年的內遷,直接打破了北方漢人與外族人口的比例,雖然人口的大量內遷一定程度充實了中原的發展,但也為永嘉之亂埋下了巨大隱患。晉武帝時郭欽便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而晉惠帝時江統更是在《徙戎論》中指出,若是不將胡人遷居塞外,晉室將岌岌可危 。

3、漢末以來外族軍隊已經佔據極大比例。東漢末年以來,朝廷和各個割據勢力為了應對連年戰亂,於是開始招募內遷的胡人為兵,例如漢靈帝招募南匈奴兵將幫助朝廷平定黃巾之亂,又如曹操將氐族、匈奴兵將編入軍隊從而增強軍隊戰鬥力,再如晉武帝以匈奴人劉淵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而到了“八王之亂”時期,以胡人為兵為將更是極為普遍,例如王浚、司馬騰用鮮卑人,成都王司馬穎則用匈奴人。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大規模任用胡人將領的情況下,不僅使得這些外族盡知晉朝虛實,而且使得外族軍隊得到了充分鍛鍊,形成了一定的戰鬥力。

司馬越面對外族入侵時的內憂外患已焦頭爛額,去世後西晉群龍無首

永嘉五年(311年)西晉局勢

如上所述,在“永嘉之亂”爆發之前,西晉實際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即使在“八王之亂”爆發之前,西晉朝廷對於外族的叛亂已經有些焦頭爛額,例如晉武帝時發生的秦涼之變,動亂便持續長達十年。而隨著“八王之亂”後西晉統治的崩潰,朝廷對於外族的大規模叛亂其實已經有些力不從心。

外有強敵、內有猜忌,司馬越最終選擇撤出都城

“八王之亂”後期,東海王司馬越先後擊敗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開始執掌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即晉懷帝),而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

此時的司馬越不僅西晉的實際掌控者,而且也是維持西晉統治的最後力量,然而此時司馬越面對的情況確實內憂外患不斷,處境極為不妙。

1、外患:處於包圍之中的洛陽岌岌可危。“八王之亂”後,中央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而北方的外族則趁機紛紛自立,此時的都城洛陽已經處於了四面包圍之中。洛陽以北劉漢政權已經佔領了河北大部,西面的劉曜則阻斷了通往長安的通道,南面的石勒則已經逐漸佔據了南陽和襄陽,東面的兗州和青州則是王彌的勢力範圍。此時,雖然洛陽以外還有王浚、劉琨、張軌、苟睎等忠於朝廷的勢力,但不是被外族隔斷便是自身難保,對朝廷已經沒有了任何幫助。

司馬越面對外族入侵時的內憂外患已焦頭爛額,去世後西晉群龍無首

司馬越

2、內憂:司馬熾和司馬越的矛盾愈演愈烈。司馬越毫無疑問是個野心家,“八王之亂”後他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然而正是由於他的大權在握,導致晉懷帝司馬熾對其怨恨不已。司馬熾顯然不太甘心做一個政治傀儡,因此即使國家此刻已經是危機四伏,但朝堂上的鬥爭仍然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到了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晉懷帝更是密詔苟晞討伐司馬越,可見雙方矛盾的激烈程度。

在如此的內憂外患、明槍暗箭之下,司馬越可以說已經是心力交瘁,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寧平城之戰前西晉曾打退了兩次劉漢政權對洛陽的進攻,但對於堅守洛陽,大家的信心缺失越來越少。

於是,在永嘉四年(310年)十一月,司馬越乾脆以南攻石勒為名,將晉朝的重臣和主力軍隊四萬餘人全部搬離洛陽,出屯項城(今河南沈丘),只留下了右衛將軍何倫等少數人和晉懷帝留守洛陽。這既是司馬越的自保之舉,同樣也是司馬越向晉懷帝施壓的一種手段。

司馬越病逝軍隊群龍無首,十餘萬軍隊面對敵軍只顧逃命

永嘉五年(311年)三月,苟晞奉晉懷帝司馬熾詔書,發兵討伐司馬越,然而還不等他的軍隊到來,司馬越便在內外交困之中病逝了。司馬越死後,由於世子司馬毗留守洛陽,根本無法統轄部屬,於是眾人推舉太尉王衍為元帥,結果王衍驚懼不敢擔當,又推薦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將軍統領部屬,然而司馬範也不敢接受。

司馬越面對外族入侵時的內憂外患已焦頭爛額,去世後西晉群龍無首

司馬熾

與此同時,晉懷帝得知司馬越死後,直接就將其降為縣王,皇帝的這個態度更是讓整個軍隊人心惶惶。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整個軍隊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是該繼續駐紮項城,還是該返回京師洛陽,亦或者是返回東海國。

司馬越的部屬經過一番商議之後,認為返回京城自己眾人的性命將很難保證,而繼續駐紮在外敵環伺的項城也太過危險,因而決定奉司馬越的棺槨還葬東海國,但這一番猶豫卻已經耽誤了十幾天的時間。

於是乎,司馬越的部下們便率領著十餘萬軍隊,裹挾著一眾朝廷重臣,開始緩慢地向東海國行進。同年四月,得知訊息的石勒率領輕騎追至寧平城,劉漢騎兵四面包圍晉軍,用箭猛射,而十餘萬西晉軍隊卻由於群龍無首,再加上人心浮動,根本沒有任何抵抗,便立即陷入潰敗,各自逃命,作鳥獸散。

在劉漢騎兵的追擊之下,十餘萬西晉軍隊要麼被射死,要麼自相踐踏而死,幾乎全軍覆沒,而王衍及宗室諸王等皆被俘殺。而留守洛陽的何倫在得知司馬越病死後,也帶領裴妃、司馬越子司馬毗東撤,結果在洧倉遭遇石勒漢軍,除裴妃、李惲、何倫幾人逃脫外,司馬毗及宗室三十六王全部被漢軍俘殺。

這支主力部隊被消滅後,只有少數軍隊駐守,且因旱災而導致的饑荒之下,洛陽城也最終沒能守住,於同年六月被攻破,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太子司馬詮等人被殺。之後,在長安的秦王司馬鄴被尊為皇帝,是為晉愍帝,但在漢趙劉曜的圍攻下,再加上關中遭遇饑荒,最終於次年八月投降被俘,西晉至此徹底滅亡,北方大地至此徹底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