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

提到西漢的中興時期文景之治,很多人會下意識認為漢文帝和漢景帝聯手打造了這一盛世,其實這種觀點有一定的瑕疵。文景之治的真正開創者是漢文帝,他在繼位後首先處理了混亂的朝堂關係,成功限制住了尾大不掉的軍功集團和各懷鬼胎的劉氏集團,緊接著又施行溫和的黃老之術治國,讓社會和百姓從秦末的戰火中得以解脫和恢復,因此才有了之後的朝堂清明和社會富足。

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漢文帝像

至於漢景帝,他最大的功績是繼承和發展了漢文帝的事業,換句話說是他父親留下的底子好,才能使得他將權力繼續向後來者過渡。這點在文景兩帝對待削藩的態度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帝削藩的目的是引發諸侯內鬥

諸呂之亂被平息後,文帝被推舉繼位,在這個過程中,和自己同源的劉氏集團,表現得讓人無法滿意。

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漢景帝像

在滅諸呂的過程中,功臣集團表現得尤其活躍,其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主要成員基本全員參與,其中冒著生命危險在長安活動者大有人在,為後來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反觀劉氏集團中的諸劉,除了齊王劉肥一脈(因為齊地被呂氏瓜分,和對方有血海深仇)全心全意反呂外,其他地方諸侯在勢力較為強大的前提下,卻不以維護劉氏基業為己任,龜縮在封地觀望局勢:

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硃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文帝對於這些等待局勢明朗後選擇戰隊的宗親們,並非是像父親一樣重視,所以將他們當成了制約軍功集團的工具。隨著文帝繼位已久,構建了自己的權力架構後,以周勃為首的軍功集團遭到了打壓,權力被文帝大量回收,這一群人的威脅急劇下降,於是文帝又將目光對準了封地廣袤的劉氏集團。

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為文帝削藩獻策的賈誼

在賈誼“重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下,文帝打破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允許分封諸侯的所有子嗣共享封地以及所有資源。這個決定直接將諸侯有限的勢力進一步分裂,並使得這些子嗣為了順利取得自己的份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內鬥之中。

景帝削藩的目的是回收土地壯大中央

文帝死後,景帝全盤照搬了他的治國之道,然而從許多小事可以看出,

這個年輕人氣量不足,心胸狹隘

,在他還是太子時,劉啟曾經因為和人下棋起了衝突,用棋盤將人活活打死:

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這種急躁的性格導致景帝在繼位後,雖然治國的大方向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卻無法掌控許多事情的節奏,比如極為關鍵的削藩一事。

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為景帝獻策的晁錯

文帝雖然在去世前沒有徹底完成削藩,但是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已經埋好了引線並點燃了火種。隨著時間流逝,諸侯的子嗣,諸侯的子嗣的子嗣的規模只會越來越多,而封地的數量卻不會增加,所以這些後代只會為了爭奪越來越少的資源,而引發越來越大的內鬥。

不過保持這種狀態的前提,是中央要為地方留下足夠的土地,作為他們爭鬥的修羅場,只有某塊土地上的勢力基本喪失殆盡後,中央才可以用最小的代價順利完成對其的整合和收復。

景帝錯就錯在時機不成熟時,便悍然做出了收回土地的決定,這個決定一下使得中央成為了醉心於內鬥諸侯們的唯一對立面。諸侯們不傻,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努力要為別人做嫁衣時,自然不肯就範,而是要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新的出路,這也為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七國之亂證明了景帝犯下了巨大的政治錯誤

上文曾經提到過,文帝執政時,當時的太子劉啟因為下棋這種小事打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吳王劉濞的親兒子。對此,勢力強大的劉濞一度表示了強烈的憤慨,向文帝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文帝倒也知道理虧,極其安撫之能,最終讓劉濞接受了這個事實。

中年喪子本就是人生至痛之一,況且這個兒子還是劉濞極其重視的接班人之一,然而劉濞能強壓制心中的怒火,

除了文帝的好態度之外,也有要保全本族利益的想法在其中,畢竟一個兒子和整個宗族現在以至未來的利益比起來,還是不足掛齒的。

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吳王劉濞

從這點不難看出,劉濞其實是一個較為成熟的政治家。

可是到了景帝執政時,他在列位諸侯沒有犯下明顯過錯時(削藩時提出的罪名極其可笑),直接就要割去他們的封地,吃相非常難看,讓劉濞都無法忍受。

要知道,劉濞可是能為了宗族利益壓制喪子悲痛的人,然而他最後卻新仇舊恨一起報,寧可冒著巨大的風險,也要和正統政權進行軍事鬥爭,

足以反映他意識到在景帝大力削藩下,無論自己是否有錯,宗族的利益都無法保障了。

在劉濞的聯合下,足足有七家諸侯聯手發動了七國之亂,令景帝一度壓力巨大,為了示好,他居然毫無理由地殺害了力勸他削藩的晁錯,這足以看成是他對過度削藩的修正行為。

為何說景帝削藩,和文帝削藩有本質不同?

七國之亂中漢軍進軍路線

結語

削藩現象在我國的歷史上十分常見,這是中央和地方圍繞著權力的零和博弈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然而削藩的結果也很難令地方勢力感到滿意,由此衍生而來的政治鬥爭乃至武裝鬥爭也並不少見。

漢文帝作為被軍功集團和劉氏集團聯手扶植的皇帝,並沒有成為二者挾持的傀儡,而是能夠公正客觀地看待二者的功與過,既能給與對方足夠的尊重和封賞,也能對野心過大者做出有效的限制和防範,堪稱歷代削藩皇帝中的佼佼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這套制度全盤保留,留給了自己的兒子。

可惜的是,景帝錯誤地理解了文帝的高明手段,他忽略了文帝希望以時間成本換取削藩成果的深刻思想,直接用回收土地消滅諸侯,取代了文帝以土地弱化諸侯的削藩理念,最終引起了七國之亂,這足以證明其侵略性十足的削藩手段,其實是一個漏洞百出的笑話。

參考文獻:

【1】《欒城集·卷五十》

【2】《史記·三十世家·齊悼惠王世家》

【3】《史記·七十列傳·吳王濞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