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拳偏能敵四手,李世民一舉​剪滅​中原​兩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武德三年,是為公元620年,李世民領命出關,東征洛陽王世充。慈澗(今河南新安縣磁澗鎮)初戰,一舉奪下這個通往洛陽的咽喉要道,面前已是豁然開朗。周邊郡縣,投降的多,頑抗的少,轉眼之間,紛紛倒戈,全都換上了大唐旗號。再看王世充的名下,只剩一座洛陽孤城了。

雙拳偏能敵四手,李世民一舉​剪滅​中原​兩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王世充並非束手無策,只是喪盡人心,已經沒人再為他賣命了。他也曾試圖收復洛陽北部的回洛城,奈何手下精兵強將,早就站到了李世民的旗下。其實即便這些人才不走,他也不可能給予重用,他那個偽鄭朝,每個重要位置,早已被他的兄弟子侄所佔據。打回洛,派出的是自己的太子王玄應,這個還算是懂點兵法的,不過只會一計,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這就是士族政治的最大問題,無法保證世襲的後代人才輩出,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李唐也是一樣,因此他們主動作出了改變,敢於放膽任用士民精英,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高效運轉。

捨不得放開權力而又困獸猶鬥的王世充,已經沒有太多的操作空間,點齊僅剩的兩萬精兵,集結於洛陽西北的青城宮,企影象對付李密一樣,伺機從一點突破,帶活全域性,做最後一搏。

然而,李世民並非當初的李密,他麾下猛將如雲,謀臣似雨,更兼萬眾一心,志在必得,沒有任何罅隙可乘。在平定西北的戰事中積累起來的戰爭經驗,也使他的指揮愈發成熟。一面安撫降將,一面命各軍穩守營寨,遇有敵軍偷襲,便親自率重甲精銳騎兵玄甲軍火速援救,讓王世充偷雞不成,反而損兵折將。以此步步緊逼,從容不迫地實現了對洛陽的四面合圍。

雙拳偏能敵四手,李世民一舉​剪滅​中原​兩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轉眼間已是武德四年,王世充終於按捺不住,準備決戰。李世民透過之前的接觸,已經成竹在胸,派老將屈突通領步兵五千出戰,並密囑:甫一交鋒,便即燃起青煙為號,後軍自有接應。

果如所料,兩軍接戰,隨即煙起。李世民鐵騎殺來,所向披靡。唯有一點,李世民未等玄甲軍到齊,只率十餘騎兵衝入敵陣,從陣前殺到陣後。雖然神勇,不料深陷敵陣,漸漸與左右失散。王世充軍有數人發現,放箭射倒了李世民坐騎,幾乎將他活捉,如果得逞,還有機會扭轉敗局。

然而,這稍縱即逝的機會,也在李世民身邊猛將丘行恭的奮力保衛下喪失了。危急時刻,丘行恭從傷馬身上拔出箭支,張弓回射過去,嗖嗖幾聲,連發連中,射倒數人,一下逼退了來敵。緊接著將自己的戰馬讓給李世民騎上,手執長刀,步行當先開路,遇敵便大呼一聲,縱身躍起砍殺,連斬數人,護送李世民安全返回。

李世民虎口脫險,轉身再戰,這一回已知對手虛實,以大軍全力衝殺,酣戰良久,終將敵軍擊潰。王世充兵敗退入洛陽,再不敢出城,只能憑藉堅城和強弓硬弩自保。唐軍圍而不攻,已是吃準了城中乏糧,指日可破。若想擺脫這坐以待斃的窘境,只有巴望竇建德能不計前嫌,儘快發兵來救了。

河北竇建德,向來以隋朝遺民自居。此前王世充擁立越王楊侗,竇建德本已向其稱臣。但是王世充篡位自立,竇建德當即與之絕交,隨後反目成仇。直到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才又腆著臉來向竇建德求救。

竇建德在大事上沒有糊塗,選擇暫時擱下個人恩怨,援救洛陽。在天下未定的情況下,試圖保持三足鼎立的微妙局勢,可以說是足夠明智的。

當竇建德十萬大軍氣勢洶洶而來,李世民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洛陽一時難以拿下,北邊又平添一個強敵,唐軍將士多有畏懼之心。如果兩強會合,難保形勢不會逆轉。在這個時候,作出分兵兩處的決定,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但是,關中穩固的政權和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給了他充足的底氣,即使戰爭失利,退足以自守,無非是等待新的時機。所以當他親率精銳繞過洛陽,入據虎牢關迎敵,心中已有萬全之策。

至於傳說的李世民以三千玄甲軍大破竇建德十萬精兵,想必是依據《舊唐書》。的確,《太宗本紀》載:“會竇建德以兵十餘萬來援世充……於是留通(屈突通)輔齊王元吉以圍世充,親率步騎三千五百人趣武牢……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但這裡明顯有吹噓誇大的成份。

雙拳偏能敵四手,李世民一舉​剪滅​中原​兩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首先李世民分兵去迎竇建德,三千五可能只是他親自率領的先遣部隊。《屈突通傳》寫的是“中分麾下”,也就是把兵力對半分,至少幾萬人是有的。而且虎牢關已被唐將王君廓攻佔,也有小部人馬,佔據險要地形,先行固守。竇建德的十萬人,估計也是個虛數。因此以寡敵眾是沒錯,但也沒那麼誇張。

李世民在虎牢之戰的勝利,主要在於對兵法的熟練運用。先是以伏兵之計大敗竇建德前鋒部隊,打掉其囂張氣焰。隨後派王君廓率輕騎兵劫了敵軍糧草,使其人心浮動。進而穩守相持,消耗敵軍士氣,等待反攻的最好時機。

竇建德此時,也面臨生死攸關的選擇。其謀士凌敬建議,繞開虎牢關,將主力北渡黃河,越過太行山,直取唐軍後方薄弱的河東地區,進逼關中。這不失為一條妙計,或許就是最後的轉機。李世民以一敵二,全賴集中精銳各個擊破,所以竇建德遠來與王世充會合,正中他的下懷。而他最怕的,就是戰線拉長,以至首尾不顧,疲於奔命。凌敬的計策,恰恰是直擊李世民的軟肋。

時過境遷,我們不必做事後諸葛亮。但竇建德最終沒有采納凌敬的計策,足以證明他不通兵法,是一個重大的短板。縱觀他一生,雖然善於攻心,但純粹是寬厚朴實的本性使然。在用兵上,往往只會直來直去,不懂變通。農民出身的竇建德,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使他無法彌補這個缺點,這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農民階級的命運還沒有迎來根本性變革的時機,在政治舞臺上略顯稚嫩,這就是竇建德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雙拳偏能敵四手,李世民一舉​剪滅​中原​兩雄​,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反觀李世民,充分利用虎牢關地形優勢,深知敵軍無法實施大兵團作戰,任由他擺開陣勢,無從下手。等其士氣耗盡,立即出戰。趁其隊伍不整,先以騎兵挑戰,誘使其大舉來攻,並派自己的堂舅竇抗頂住第一波攻擊,隨即親自領玄甲軍突陣,利用這支重甲騎兵的強大沖擊力,反覆衝殺,終於將竇建德軍擊潰。接著便是連續追擊,是以能夠將竇建德生擒。這一番大戰,充分展現了一個優秀指揮官知己知彼的獨到見地、審時度勢的敏銳嗅覺、堅定果斷的戰場決策,常人難及。《唐史演義》載:世民才閱十餘齡,已將古今兵法,揣摩純熟。想來非虛。

李世民第一次出關,就一舉剪滅中原兩雄,掃除了統一天下的兩大障礙,雙拳敵過了四手,不愧為文武雙全的大英雄。但也不得不說,兩雄各有各的致命弱點,王世充有詭計卻不得人心,竇建德有人心而沒有將略,才會被人死死拿捏住了。

由此說來,王世充和竇建德,如果能集中各自的優點,可能還足以與李唐一戰。但是這樣一來,無非就是另一個唐朝了。以士族身份,融合中下層士民力量,這就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後的必然結局。唐朝能率先做到這一點,也是殊為不易,中國之大幸。

——返回上方點選關注,精彩內容陸續推出。用歷史的光,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