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包拯如何巧斷“牛舌案”?

包拯,又稱包青天,字希仁,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民間都知他斷案如神!因流傳至今的《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等戲曲及評書《三俠五義》,早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

歷史名人:包拯如何巧斷“牛舌案”?

今天,講個有關包拯鮮為人知,卻在歷史上真實斷過的案件——牛舌案。

那是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為父母服喪期滿,被朝廷任為天長縣縣令,到任後,他秉公執法,清正廉明,受到當地百姓的信賴。

當年秋季農忙時節,這天,包拯在大堂辦完公務,剛想下田去視察一番,忽聽外面有人擊鼓鳴冤,於是,便令衙役將告狀之人帶上大堂。

很快,一個淳樸的莊稼漢渾身顫抖地跪在堂下,包拯閃目看去,捋須問道:“堂下之人,姓甚名誰,有何冤情?”

那人聞聲,頓時淚如泉湧,嘴裡喊道:“包大人,您可得為小人做主啊,有人要加害小人,小人實在是冤枉啊!”

包拯聽得糊塗,叫他不要緊張,只管據實講來,本官自會為他做主。

告狀的莊稼漢這才喘了口氣,慢慢講起事情的原委。

原來,此人名喚王三,妻早亡,膝下有一獨生女,父女二人靠租種地主田六家的幾畝薄田為生,也就是上交完租稅後,再用所剩的糧食餬口,如果趕上旱澇災害,還要忍飢挨餓。

今秋,因王三年歲有點大了,加上長年勞作,腿腳也不太好,女兒才十四,更受不了田間重活。因此,父女一商量,為了快些搶收莊稼,便向地主田六租了頭耕牛,雖然要多交些田租,那也沒辦法。

誰知,耕牛剛租來兩天,到了今早,王三正要拉車下地,忽然發現牛嘴流血不止,他用手掰開一看,牛的舌頭昨晚竟被人割去,耕牛吃不了東西,跪伏在地,眼瞅奄奄一息,行將倒斃。

王三父女嚇壞了,因為耕牛一死,不但無法收割莊稼,還要向地主田六高價賠償。

這還不算,按大宋律令,但凡蓄意殺害耕牛者,一旦被人告發,那便是殺頭之罪,是要承擔王法的,王三因此急忙趕到縣衙,懇請包大人能為他做主。

包拯聽完,遂派兩名衙役到王三家查驗一番耕牛,果然如他所講,耕牛眼瞅快要不行了,可現場被王三父女弄得混亂,根本無法查詢兇手的線索。

歷史名人:包拯如何巧斷“牛舌案”?

聽完彙報後,包拯捋須沉思,覺得此案頗為棘手,又轉念一想,那兇手只是割去耕牛的舌頭,這分明是要栽贓王三,欲置其於死地……

想到此,包拯靈光一閃,心中有了計較,於是言道:“王三,兇手一時無法找尋,你不如把耕牛殺了,偷偷把肉賣掉,或能減少一些損失啊。”

王三聞言嚇壞了,連忙擺手道:“包大人啊,需知屠宰耕牛犯法,一旦有人告我,那我更是必死無疑啦!”

包拯一聽怒道:“本官讓你殺你就殺,只是別對外聲張,悄悄賣完牛肉了事,但有其他後果,一切由本官承擔,你先回去吧。”

王三膽戰心驚地起身,抹著眼淚回到家,父女按照包拯所言,便將耕牛宰殺,牛肉悄悄賣與周圍鄉親。

而包拯等王三走後,便不再把此案放在心上,繼續辦其他公務。

七、八天後,有個管家模樣的人,擊鼓告狀。

包公連忙升堂審案,那人叩拜後,言說自己是地主田六的管家,奉主人差使,狀告本村佃戶王三,因他租借主人一頭耕牛,過後卻將耕牛殺死,把肉悄悄賣給村民,因此,王三觸犯律法,理應問罪!

包拯“嘿嘿”冷笑兩聲,俯身問他:“那麼,你家主人為何要把那耕牛的舌頭悄悄割去呢?”

那人聞言便是一驚,正要狡辯,只見包拯一拍驚堂木,喝道:“大膽刁民,竟敢陷害他人,意圖何在,還不快快從實招來,本官或能給你一條活路。”

管家仍是死不承認,包拯微微一笑道:“你也只是奉命前來,若本官將你關押,再去傳你家主人,只說你全都招了,你猜後果會怎樣?你不如現在說出事實經過,也算戴罪立功了!”

那人一聽,沉思半晌,“噗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向包拯叩頭,道:“求大人開恩,小人只是奉命去割牛舌,其他全然不知啊!”

包拯聞言,哈哈一笑,令人送上供狀,叫他畫押按上手印,暫且關進大牢。

隨後,令人去傳田六,當把管家的供狀給他一看,田六頓時蔫了,只好一五一十地說出了實情。

原來,田六為富不仁,風流成性,看中了王三家裡還未出嫁的女兒,幾次派人前去說媒,要納她為妾,但王三不想讓女兒進火坑,因此父女二人誓死不從。

此事過了半年後,恰逢王三前來租牛,那管家為巴結主人,便獻上一條“割牛舌”的毒計,想以此加害王三,然後在他女兒走投無路時,就能輕鬆納為小妾了。

歷史名人:包拯如何巧斷“牛舌案”?

包拯聞聽到此,遂令他也畫押,隨後上報案情。一個月後,刑部發下批文,判處田六家產充公,本人發配邊疆,管家行兇按律當斬,王三免其罪責,所賣牛肉錢歸為己有。

訊息傳出,全縣佃農無不拍手稱快,另有其他收租地主忙收斂惡行,包拯大名因此傳揚天長縣,當地百姓都誇,可算來了一位真心愛民的“父母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