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編者按大唐是中華歷史中燦爛的一頁,勇武、豪邁、包容是大唐的標籤。大唐是幸運的的,安史之亂後得以存國150年;大唐是不幸的,宦官亂政和藩鎮割據破滅了王朝復興的希望。

公元763年,隨著史朝義的自殺,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留下的是滿目的瘡痍和人們對王朝復興的期望。

不幸的是,安史之亂徹底打斷了唐王朝的國運,地方藩鎮勢力在叛亂中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中央政府無奈的失去了對大部分節度使的轄制,此後的150年裡,大部分時間唐中央朝廷徒有其名而無其實。

經過代宗和德宗兩朝的過度,雖然各地節度使不聽調遣,但得益於天下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唐中央政府的元氣也在逐步恢復。

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憲宗李純是個奮發有為的皇帝,在其為帝期間任用裴度、李絳等人為相,唐軍掃平西川、平定淮西強藩、鎮壓李師道叛亂,最重要的是降服了河北三鎮,基本上恢復了唐中央對全國的控制。

不過,憲宗在後期重用奸臣、驕奢淫逸、沉迷丹藥,最終被宦官所害。之後,穆宗和文宗兩位皇帝都受制於宦官,甚至發生了“甘露之變”,因為皇帝和朝廷都忙於與宦官爭權,唐朝國情剛剛開始好轉的局面又逐漸敗壞。

文宗死後,26歲的皇太弟李炎被宦官仇士良擁立為皇帝。李炎雖然僅僅在位6年,但期間重用李德裕、限制宦官、平定澤潞鎮、擊敗回鶻。他所締造的“會昌中興”不僅僅是給大唐續命,而且再次給了唐王朝復興的機會。

很多人都認為被稱為“小太宗”的宣宗李忱才是最有可能復興大唐的人,我認為恰恰相反,歷史知名度不高的武宗才是大唐最後的希望。

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當我們深入的分析武宗和宣宗兩朝的歷史、為政舉措和個人性格時,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01武宗更加果斷而直接

“治重症需用猛藥”,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已經併入膏肓,當中央朝廷有實力和機會的時候,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往往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宣宗隱忍數十年才登上皇位,其性格深沉,其崇尚“智術治國”,遇事往往喜歡複雜化處理。而武宗少年英雄,性情豪爽,處理問題更加直接。

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就拿兩人剛剛登基對比,武宗第一件事就是重用李德裕,剷除宦官仇士良,然後採取嚴厲手段滅佛,截止青壯年當和尚,收回寺院財產,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快速的使朝廷重回正軌,也可以快速增加朝廷的經濟收入。而宣宗花費大心思搞掉了“牛李二人”,併為了爭取佛教朝臣的支援改變了武宗滅佛的舉措,雖然達到了加強皇權的目的,但對朝廷實力的增強並無益處。

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02武宗時期對藩鎮的震懾更有力

武宗和宣宗對外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戰績,武宗擊敗回鶻維護了大唐北疆的安寧,宣宗更是逐吐蕃、平安南、撫党項。

得益於憲宗打下的基礎,僖宗以前唐朝藩鎮局面還沒有徹底崩壞。但宣宗時期,藩鎮叛亂的情況已經越來越頻繁。

根據史料的記載,大中三年五月,徐州亂,大中九年,浙東亂,逐觀察使李訥,大中十年,容州亂,而到了大中十二年的中旬,則有三個藩鎮連續發生叛亂的情況。這其中可以發現被朝廷牢牢掌控的南方藩鎮也相繼出現叛亂的情況。可以說憲宗時期打造的朝廷力壓藩鎮的局面在宣宗期間被嚴重破壞。

原因很簡單,宣宗重皇權而輕相權,使得他自己沒有過多的心思處理好每一個藩鎮的變數。

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而武宗處理藩鎮問題上就充分相信李德裕,使得其在位期間可以快速有效的處理盧龍、昭義和河東的變亂,同時快刀斬亂麻,對郭誼、楊弁等罪魁禍首甚至亂卒悉數誅夷。甚至平昭義之亂是唐王朝對地方藩鎮用兵的最後一次勝利,此戰使得各路割據藩鎮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再次獲得了統一。

03武宗眼光更長遠

武宗僅僅在位六年,說他眼光長遠可能有些武斷,但我們分析他的為政舉措就會發現端倪。

首先,武宗建立了有效的政務運轉體系,他本人主抓決策權,而運籌帷幄的事情放手交給丞相李德裕等人。這保證了武宗時期滅佛、整官場、平藩鎮、勝回鶻等各事務的順利實施。反觀宣宗,以皇權為中心,什麼都想幹卻什麼都無法盡善盡美。後人評價武宗:

武宗時李德裕為相,君臣契合莫能間之,近幸帖息畏伏,誠若無能為者。。。

其次,武宗深刻明白唐王朝的弊病根結在於土地和朝廷人力。他以滅佛為突破口,收回寺廟佔據的大量良田上千萬傾,還俗青壯年數十萬人,極大的改善了唐中期以後土地兼併的情況,有效的提高了朝廷的經濟實力也間接的提升力軍事實力。

英年早逝的唐武宗,為什麼說他才是大唐復興的希望?

可惜的是,武宗僅僅在位六年就英年早逝,如果再給這位生性豪放、充滿活力的帝王幾十年時間,他真有可能結束大唐藩鎮割據的局面,重新使大唐回到“威服四夷”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