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立國276年的明朝共有16位皇帝,而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卻只埋葬著13位皇帝,他們分別是: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正統帝朱祁鎮,成化帝朱見深,弘治帝朱佑樘,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隆慶帝朱載坖,萬曆帝朱翊鈞,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及崇禎帝朱由檢,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堂堂大明開國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並不在其列。

眾所周知,1368年朱元璋建號稱帝,定都南京。1398年,70歲的朱元璋駕崩,自然便葬於首都南京附近的紫荊山,史稱“明孝陵”。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年號“建文”,次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1402年南京城破,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一說死於宮中大火,一說由地道潛出,落法為僧,一說流亡東南亞,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尋訪朱允炆。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1402年,朱棣即皇帝位,年號“永樂”,永樂永樂,朱棣是永遠快樂了,朱允炆一點都不快樂。1409年朱棣開始修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長陵,朱棣的“長陵”也成為明十三陵的祖陵。那麼有人會問,如果建文帝投降或被俘,死後有機會葬入明十三陵嗎?答案是否定的,明代宗朱祁鈺的結局便證明了這一點。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僅八歲的朱祁鎮即皇帝,是為“明英宗”。明英宗十分仰慕太祖成祖皇帝馳騁疆場的英姿和開疆拓土的功績,一心想要證明自己,1449年他的機會來了。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鎮)

是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南下,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意氣風發的朱祁鎮率二十萬軍御駕親征。結果我們知道,民軍大敗,朱祁鎮被俘,是為“土木堡之變”。明英宗也不得不感嘆,我的能力遠遠無法支撐我的夢想,“英宗”這個諡號我不配呀!

皇帝被俘,朝廷震恐,在於謙等朝臣的建議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並開始了8年的執政生涯。朱祁鈺整體上還是一位不錯的皇帝,年號“景泰”“景泰藍”不陌生吧?

蒙古瓦納人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以為奇貨可居,沒想到明朝人不按套路出牌,又出來一個皇帝,一年多後不得不釋放朱祁鎮。朱祁鈺為了防止兄長搞事情,將其囚禁起來,一關就是七年。1457年,朱祁鈺病重,在石亨等人的擁護下,朱祁鎮復辟成功,再次上臺,史稱“奪門之變”。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明代宗朱祁鈺陵墓)

為了證明自己復辟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朱祁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以謀反罪誅殺了功臣于謙,二世廢黜了朱祁鈺的皇帝號,朱祁鈺在明十三陵中正在修建的帝陵也被搗毀,將朱祁鈺以王禮安葬於北京玉泉山,明代宗朱祁鈺也成為明朝定都北京之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去世,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成化帝。在朝臣的輿論壓力下,朱見深為于謙平反,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封號併為其上諡號。但是朱見深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朱祁鈺的諡號僅五字,遠少於明朝皇帝的十七字,也沒有廟號,更沒有遷葬到明十三陵,並且沒有廟號,朱祁鈺“明代宗”這個廟號乃是明朝滅亡之後,由南明小朝廷所上。

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二次上臺,冤殺于謙,但他也幹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廢除了妃嬪殉葬制度!你沒聽錯,在朱祁鎮之前,明朝皇帝駕崩後,很多妃嬪是要殉葬的!!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所以我們看到,“明十三陵”中除了13座皇帝墓,還有7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監墓,埋葬著13位皇帝,23位皇后,兩位太子,30多位妃嬪及兩位太監。

這個太監墓便是李自成攻進北京,滿朝文武跑的精光,崇禎皇帝身邊唯一的,最後也跟隨崇禎帝上吊殉國的太監王承恩的。順治帝后來還為其書寫碑文,以表彰其為君盡忠的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