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輩起源於什麼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根據目前的史實查證,字輩的起源應該是起源於宋朝。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為其後代取名規定了十三個字,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個字,構成一副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宋孝宗趙音(shen),名伯琮,後改名緩,賜名瑋,字元永,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生於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公元1127年11月27日,崩於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因宋高宗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而傳位於趙i,為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也是南宋最最傑出的皇帝。其後裔均是按此作為字輩取名。

這是人們見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輩。一般情況下,字輩的形式、內容、涵義等都比較單一,內容講的要麼是修身、治國、平天下,要麼就是後世子孫對祖宗前輩的尊敬、讚美與歌頌,要麼就是祖宗前輩對後世子孫的鼓勵、期望與祝福。

字輩起源於什麼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字輩形式:

對於字輩的形式,通常情況有如下兩種:一是類詩體;二是對聯。

對於類詩體的字輩,如果說字輩屬於詩體,實際並不恰當,因為有時候他並不是像詩那樣嚴格講究對仗平仄,所以姑且將其命名為類詩體。類詩體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四言類詩體屬於比較常見的,其廣泛被各大家族使用。五言類詩體應用比四言要更廣一些。通常情況下五言的讀起來更通暢,記起來更容易。除四言和五言之外,還有七言、八言的。

除了類詩體以外,還有以對聯形式出現的字輩。但是這種形式的不是太常見。最早的就是趙匡胤為其後代擬定的字輩加上自己的匡字組成一幅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羅氏字輩中這種以對聯形式的字輩還是比較多。

一般情況下字輩就這兩種形式,但是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譬如明朝朱元璋為其後代訂的字輩,朱元璋考慮到後代會有重名的現象所以就給他二十幾個兒子和一個侄子每個人的後代各訂了一套字輩,而後又作規定,他們的後代除了使用所定字輩之外,名字中第三個字還必須以五行相生的形式為偏旁來定。他的兒子輩均為木字旁所以其孫子開始就以火為偏旁,這樣就以木火土金水的形式往復,國家前總理朱鎔基,是岷王朱遍(木字旁)一系字輩為“徽音磨彥譽,定幹企湮雍,崇禮原諧訪,寬鎔喜賁從。”朱鎔基為鎔字輩,土字旁。這樣其實是定了雙重字輩。

字輩起源於什麼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雙重字輩:

雙重字輩的有清朝皇族,自雍正帝以下字輩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閭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並且名字另一個字是按照一定的偏旁起的,比如雍正兄弟幾個都為“示”字旁,咸豐兄弟都為“言”字旁,同治光緒兄弟都為“水”字旁,宣統兄弟都為“人”字旁等等。還有就是純粹以五行相生定下的字輩,譬如高氏鋼公後裔,36 代到45代為“墀銘泉樹炳,堂錦洙機烜”。再有的就是單純規定偏旁的字輩。譬如《義橋譜》載,宋中散大夫韓休卿所訂蕭山韓氏8世派語為:心之言可,山問日世。像前四個字一般都是做偏旁用的。還有一種用法就是像《越韓譜》載,明刑部尚書韓邦問為紹興韓姓所訂16世派語為:人淳禾溥,金信水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這套字輩規定後代字輩是單雙字間隔的,像“人”實際說的就是以人為偏旁。

字輩用法:

還有一點是字輩的用法問題。有些家族字輩用法可能有些獨特,像前面說的山東日照丁氏字輩“惟我家譜,履歷備詳。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來照,相宅河北。天啟開科,崇禎任職。鄉賢名宦,德言事功。顯揚令緒,繁育興隆。率願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綿長,丕承祖澤。”此套字輩每四個字為一代,每一代的人從四個字中任選一個使用,不分先後、不分主次,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就是這個家族的,為“肇始武昌”中的肇字輩。再如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四十個字輩為“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後來又定下了四十個副字為“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開智明龍啟,敬業定飛騰。勤修競榮秀,常思乃識遠。長隆顯達貴,千秋怡樂天。”與前四十個對應,這樣可以選用前四個字或者後四十個字中的一個使用。還有的家族規定人活著和死了使用不同的字輩,即規定兩套字輩每個人兩個名字一個是活著時候用,一個是死了之後用。不過這種方式不常見。

字輩起源於什麼時候?是怎麼使用的?

字輩應該說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其實字輩也算是一種比較隨意的文學形式,它的隨意性體現在,雖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詩那樣講究嚴格的押韻,不像詞曲那樣必須套用現有的牌名。透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