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有不少村相傳從“交趾”遷來,可能與“明徵安南”的歷史有關

“明代大移民”,是膠東歷史領域中的一個熱門話題,與此有關的說法層出不窮。除了常見的“雲南說”、“小云南說”、“四川說”、“山西說”(大槐樹說)、“棗強說”、“江南說”之外,在族譜和地名志當中,還能看到“從交趾遷來”(注:交趾為古地名,源自漢武帝時期設立的交趾郡,大體相當於越南的北部區域)的說法。

在膠東半島的縣市區當中,青島的膠州市,是“交趾說”相對集中的一個區域。根據《膠縣地名志》的記載,當地至少有三個村莊明確提到是從交趾遷來。

這三個村莊分別是膠萊鎮的姜家街、膠東街道(和平公社)的劉家店和裡岔鎮的胡家村。

膠州有不少村相傳從“交趾”遷來,可能與“明徵安南”的歷史有關

關於它們的淵源,《膠縣地名志》分別記載道:姜家街,明萬曆十年(1582)姜琛從雲南交趾國移來立村,為紀念原籍故土,仍以“街”命村姜家街;劉家店,相傳為明永樂二年(1404)劉姓從小云南交趾縣遷來立村,以開店為業,故名劉家店;胡家村,據傳胡姓從小云南交趾國遷來立村姓氏命名,沿用至今。

膠州有不少村相傳從“交趾”遷來,可能與“明徵安南”的歷史有關

以上記載,遷徙時間不一,對原籍的稱呼也不盡相同(有的稱呼交趾國,有的稱呼交趾縣,字首有的是雲南,有的是小云南),但都明確提到了“交趾”這兩個字。地名志大多是在走訪老人或者參考族譜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膠縣地名志》雖然沒有詳細列出參考來源,但應該是有所根據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膠州之外,即墨民間也有“交趾遷徙”的傳說。根據即墨譜牒研究會黃濟顯先生的調查,即墨田橫鎮大山前村的《徐氏族譜》就有相似記載,族譜稱:“始祖大太、大賢、大良、大江、大海,於永樂年間從雲南峧之(交趾)國嘎嘎縣大槐樹底下搬來莒縣徐家莊。長支住下,二支兄弟3 人向東到沿海,長子、次子住蒲灣頭,三子住文山前。”

膠州有不少村相傳從“交趾”遷來,可能與“明徵安南”的歷史有關

由此可見,“交趾說”並非明代膠東移民過程中的個例,而是一種多少帶有共性的現象。那麼,這種現象的背後,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膠州有不少村相傳從“交趾”遷來,可能與“明徵安南”的歷史有關

查詢明史可知,自明成祖永樂五年至明宣宗宣德二年,明廷曾在原安南國設立交趾三司,形同內地州縣。而在這前後期間,明廷曾多次對交趾用兵,大量軍士奉命出征。有可能一些軍士在征戰交趾之後,又轉調膠東衛所,因此出現“從交趾遷徙”的說法(類似雲南烏撒衛北遷的軍戶)。

膠州有不少村相傳從“交趾”遷來,可能與“明徵安南”的歷史有關

關於上述推測,明代文士顧華玉(顧璘)在《張氏世德碑》中的一段記載或許可以作為佐證。

所謂《張氏世德碑》,是顧華玉為浙江溫州衛一戶張氏軍功世家撰寫的功德碑,其中記載道:

“昔始祖百戶公諱四,本河南光州布衣,沈(沉)毅好義,慷慨有略,直太祖皇帝駐兵廬州,遂仗劍從附,陷陣突前,屢預克捷,授所百戸。洪武二十九年卒,葬通州。子貴嗣,亦勇壯多智,遹紹父風,從太宗皇帝起兵靖難,自雄縣至渡江入京,攻城略地,大小凡百餘戰,並著上功。洪武三十四年,升山東大嵩衛正千戸。永樂九年,乃從英國張公(注:英國公張輔)南征交趾,屢犯險固,剿殪夷酋,進大嵩衛指揮僉事……宣德六年,奏遷溫州衛,乃世繼焉。”

從上述記載來看,這支張姓人原籍河南光州,始祖在明朝建立之前就投奔朱元璋,因立有軍功,被封為百戶。待到靖難之役,二世祖又站隊成功,跟隨朱棣南下,因此從百戶升為千戶,被派往膠東半島南部的大嵩衛(今海陽市鳳城)。又過了幾年,張氏跟隨英國公張輔征討交趾再次立功,升為指揮僉事。

這支張姓人雖然在宣德年間從膠東調往浙江,但他們的經歷,應該可以作為膠東“交趾移民說”由來的一種參考吧。當然了,“交趾說”具體是怎樣一個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