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隋文帝楊堅發明了科舉制,從此之後古代就進入了科舉時代。不過隋朝時期,科舉制沒有大規模的有應用,到了武周時期,在武則天的帶動下,科舉制成為了吸引人才的手段,這要比漢朝時期的舉孝廉好得多。在當時來說,舉孝廉存在很大的弊端。

反而科舉就成為了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科舉為歷朝歷代都輸入了很多人才。天下的讀書人,透過科舉有了出頭之日。縱觀歷朝歷代的科舉來看,想要中狀元,實在是太難了。從唐高祖時期開始,直到光緒年間,一共出現的狀元有592人。要知道歷朝歷代的科舉人數,遠不止這些人。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從這樣的資料就可以看出,想要中狀元絕對是非常難得。假如一個人能夠考中舉人,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通常情況下狀元都是皇帝親自殿試出來的,也就是皇帝親自考試的,沒有真正的水平,肯定是考不出來的。這就可以看出一個狀元的能力。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一般來說,科舉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這四場。能夠考到鄉試的水平,就已經是出人頭地了。科舉考試的每一場考試都要持續數日之久,即使是殿試的時候,考生面對的是皇帝,在這時候考生通常會緊張,不過個人有個人的辦法。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康熙年間,就出現了一位考生,在殿試的時候,由於需要考一天,這個時候考生都會攜帶食物。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允許的,考生進入殿試的環節,足以說明考生的實力。這個時候考生在一個單獨的房間中。康熙年間一個叫做李蟠的考生,就是個例外。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由於殿試考試時間的問題,大部分考生都是攜帶食物或者攜帶金錢的。李蟠就屬於沒有錢的考生,這個時候的李蟠在殿試這種關鍵時刻,肯定是會餓肚子的。平日裡李蟠的食量就是非常大的,不過在殿試的時候,沒有錢,也沒有食物,可是大事。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蟠想了一個辦法。李蟠背跨一個大麻袋,裡面裝了36個大饅頭。不用說別的考生,就連主考官都看傻眼了。這樣的事,別說是清朝,即使是整個科舉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李蟠知道自己的缺點多,於是就充分的改變了自己。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由於沒錢去吃山珍海味,於是就用上京趕考的白銀買了饅頭,這樣既省錢,也可以填飽肚子。不得不承認李蟠的頭腦還是很靈活的。可是李蟠寫字的速度太慢,當全場考生都考完時,李蟠還沒有寫完。這樣的事發生在李蟠身上,一點都不稀奇。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就這樣,時間過去一分一秒,眼看著已經到了深夜。面對李蟠,主考官都已經困了,要知道殿試是非常嚴格的,甚至是會出現徇私舞弊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皇帝都會親自前往考場。主考官對李蟠也沒有辦法,只能夠祈求他快些交卷。

考生參加科舉帶了36個饅頭,深夜才交卷,康熙:他就是狀元

由於李蟠沒有交卷,於是主考官等人都是在一旁等待的。這個時候一日三餐的李蟠,全部以饅頭為主,根本沒有其它食物。到了深夜之後,李蟠交卷了。次日,主考官將所有試卷交給了康熙帝。當時康熙皇帝看到李蟠對軍政、吏治、河防靖條答對貼見解獨到,條理也很清晰。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帝對李蟠刮目相看。面對李蟠的試卷,康熙帝非常滿意,於是將他欽點為狀元。後來康熙帝也知道了36個饅頭的故事,由此康熙帝莞爾一笑。成為狀元之後的李蟠走入了仕途。當時的探花對李蟠的事蹟也有所知,甚至是給李蟠寫了一首詩:“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走入仕途的李蟠並不順利,因為受到《通天榜傳奇》一劇的牽連,李蟠被流放到了瀋陽。後來康熙帝出巡到瀋陽的時候,想起了李蟠,只不過這時候的李蟠沒有再走入仕途的意思了,於是康熙帝只好作罷。雍正六年四月初一病逝,李蟠終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