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我國古代的中原王朝,以宋朝為界,前後明顯不同。前者以漢唐為代表,對外開拓進取;後者以宋明為代表,對外內斂守成。

這一特點的形成,是因為宋朝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而這一體制之所以會形成,則由於唐朝的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

安史之亂,始於公元755年,763年平定,近八年的時間,而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根源在於唐朝開邊後在統治邊疆的制度上的變化。

唐朝初年是府兵制,居重馭輕,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開邊之後採取羈縻式管理。

這一方式優點是中央穩固,但缺點也很明顯,邊疆統治極不穩定,四夷叛服無常。

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為了守住已開拓的領土,唐朝開始在邊防駐軍,設節度使

,最終在邊境上形成了十大節度使的局面。於是,府兵制瓦解,募兵制產生,邊將專兵,逐漸尾大不掉。

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安史之亂的平定,僅僅只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及其兒子死了,但在平定安史亂局之時設立的節度使卻越來越多,史載:

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即由節度使形成的藩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

所以,五代十國的分裂之局,其實並非從唐朝結束的907年才開始,而是從安史之亂便已發軔。

宋朝的文官體制,其實便是對安史亂後的唐朝的矯枉過正。

2、宋朝建立文官體制的四大途徑

“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的局面由藩鎮割據造成,而藩鎮的形成源自開邊,源於武將勢力的強大。於是,宋朝極力打壓武人的地位,除了收復漢民族傳統區域之外,從不主張開疆拓土,並逐漸透過四大途徑形成了文官政治。

由於唐宋在各方面制度上的明顯不同,所以有“唐宋變革論”之說,接下來我們看宋朝如何創立文官體制。

其一,完善科舉制度

科舉創立於隋唐,但在唐朝時期並未得到充分的發展,其重要表現便是錄取人數少,且在唐朝從世家大族選官遠比以科舉取士更普遍。

據統計,唐朝科舉共錄取的人數為6603人,而宋朝則達到了45640人。

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從宋朝開始,科舉形成了嚴格的三級考試、三年一考的制度:

初級為地方的解試,由州或國子監舉行,合格者送禮部。

二級為省試,由尚書省的禮部主持,合格者上呈皇帝。

最後為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並定立名次。

同時,宋朝的考試手段更為嚴格,與唐朝可以請託奔競不同。

宋朝考試需要搜身,防止舞弊;

還要彌封,也就是封住考生的姓名;

三為謄錄,防止考官識別筆跡;

四是鎖院,考官皆為臨時差遣,不得外出見親友;

最後與考官有私人關係的迴避

所以,從宋朝開始,科舉做到了最大可能的公平,也正是從宋朝開始,“科舉取士”幾乎成了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阻斷了武人出將入相的可能。

其二,複雜的人事管理制度

我國古代的官員頭銜、稱謂等本就複雜,而宋朝在這方面則堪稱極致,官員的名號有實際職務、官階、勳、爵、貼職、檢校官、功臣號等等,比如: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權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上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

這是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的結銜,極為複雜。

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司馬光

大體來說,爵者,官之尊也;階者,官之次也;品者,官之序也;職者,官之掌也。其實也就是說“職”才是真正的權力所在,而其它的,比如階代表的是資歷和待遇。

此外,宋朝官員的職務升遷、官階升遷都有一套即位複雜的流程,其規則之細、條文之繁,無不令後世研究宋朝官制的人望而生畏。

而宋朝計程車人一生,除了科舉,便是在官場遷轉。

其三,成功的抑制了宗室、外戚、宦官的干政

宋朝在我國曆史上基本上做到了沒有宗室篡位、外戚干政、宦官專權,也沒有統治階層的內訌和殘殺,這在歷朝歷代是絕無僅有的,其原因便是從制度上杜絕了這一現象的出現。

比如宗室,為了防止宗室干政,宋朝規定除遠親之外不準參加科舉,即使當官也有諸多限制。宋朝皇子均不直接封王,而是一般從防禦使做起,然後經國公、郡王等升至親王,而親王不得世襲,在上朝之時班次也在宰相之下。

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宋朝對宗室尚且如此,外戚和宦官更不必說,終宋一朝,皇帝對家人、親屬、家奴均能完全控制。

其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我國從秦始皇開啟帝制時代的那一刻開始,皇權和相權便一直矛盾不斷,權力此消彼長。皇帝們為了限制相權,漢武帝曾設立中朝,使宰相之權轉移到尚書檯,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卻一直都存在,皇帝也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非常不放心。

而宋朝,則是皇權和相權相對平衡的時期,雖然趙匡胤撤了宰相上朝的椅子,後來宋朝皇帝又用樞密使分宰相的軍權,用三司使分宰相的財權,但對於整個士大夫集團,宋朝皇帝們還是相當信任的。

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宋史》中的一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宋朝官家與以宰相為代表計程車大夫的關係:

臣歷考往古治亂之原,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天下未有不治。權不歸人主,則廉陛一夷,綱常且不立,奚政之問!政不出中書,則腹心無寄,必轉而他屬,奚權之攬!此八政馭群臣,所以獨歸之王,而詔之者必天官冢宰也!

權歸皇帝,政出中書,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基本上可以概括宋朝政治的特點。而這一點,其實也正源於唐末門閥世家的消亡和宋朝科舉取士的大興。

宋朝之前,門閥世家遍佈朝廷,皇帝也不過是世家中的一員,朝臣對皇帝的敬畏惶恐之心不足,於是禪讓篡位不絕。

而從宋朝開始,門閥世家已在黃巢之亂中斷絕,科舉取士之人均是天子門生,與皇室的距離很遠,篡位便極難。

再加上宋朝士大夫們想要重建傳統的“道統”,極力鼓吹忠君觀念,所以我國古代皇權的穩固也是從宋朝開始的,而宋朝皇權的穩固反饋給士大夫的便是“共治天下”。

宋朝透過四大手段,一改唐朝尚武之風,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制

只不過隨著忠君的觀念不斷強化,反而矯枉過正,最終導致了明朝的廢相和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這恐怕是士大夫們沒有想到的。

總之,宋朝是一個轉折點,從此我國中原王朝開啟了文官政治時代,從長遠來看這是制度上的一個進步,今日的世界基本上也都是文官制度。

但從當時來說,文官制度則是政治上的過於早熟,由於農耕民族對戰遊牧民族在技術上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這一限制武人的制度極易導致亡國,宋、明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