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輸掉戰爭嗎?說:軍中出現了意外

歷史上,如果以成敗論英雄的話,戰國時代的趙國大將趙括,或許就是這樣一句經典之語的最佳註腳。

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輸掉戰爭嗎?說:軍中出現了意外

在我們形成的固有印象中,趙括作為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空有其名,只會紙上談兵,是一個窩囊廢。按照《史記》的記載,當趙王任命趙括為將替代廉頗時,他不無擔憂地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言下之意,趙括就是一個只會誇誇其談的“將二代”,空有理論沒有實戰經驗,不知道在戰場上靈活變通,因此不是最佳的人選。

藺相如不看好趙括,趙括的母親對自己這個兒子的真實才能也非常擔心,當她得知趙王起用趙括時,急忙對趙王說:“括不可使將。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

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輸掉戰爭嗎?說:軍中出現了意外

這裡趙母以自己的丈夫趙奢和兒子趙括作對比,指出趙括貪愛錢財,拿著趙王的賞賜就可以大肆購買田地宅院,因此完全不能和他的父親相比,失敗也是必然的。

然而真正的趙括果真如此呢?作為趙國的國君,會這樣沒有一點眼光嗎?事實上,趙王並沒有看錯趙括,只是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主動出擊秦軍時,內部出了叛徒,令他功敗垂成而已。

我們先來看長平之戰的時代背景。

戰國時代,在七大諸侯國中,原本實力靠後的秦國,經過長期的發展,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老大,成為了其他六個諸侯國忌憚的物件。在這裡面,趙國、楚國是少數幾個有實力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諸侯國,因此秦國當然不會去輕易招惹趙國,很快他們開始拿韓國出氣。

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輸掉戰爭嗎?說:軍中出現了意外

韓國實力弱小,不比燕國、魏國強到哪裡去,在秦國的進攻下,他們很快丟失了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剩下一個孤零零的上黨郡。韓國一看,照這樣下去,上黨郡也遲早不保,與其便宜了秦國,還不如讓趙國好過一些,因此韓國立即和趙國通氣:你們要是有本事守衛住上黨郡,這裡就歸你們了。

趙王大喜,馬上派出老將廉頗出馬。廉頗率兵進入上黨郡,而得知訊息的秦軍,也向上黨郡殺來。秦、趙兩國在上黨郡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史記》載:“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歷史上的廉頗,以善守而聞名,他的堅守,讓秦軍難以獲取有效突破。但處於進攻態勢的秦軍,也在進攻中殺死了不少趙軍,令廉頗的防線不得不一退再退。

長平之戰的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輸掉戰爭嗎?說:軍中出現了意外

前線曠日持久的僵持,讓趙王失去了耐心,他力排眾議,讓趙括上,換下廉頗。趙括上任,秦趙兩國都開始了全國總動員,雙方在前線都集結了數十萬重兵,可見趙括在秦將眼裡,也不可小覷。

趙括上任後,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撤換掉了一些將領,這些都是廉頗的老部下,他們內心就此恨上了趙括,另一件就是主動出擊秦軍,繞到其背後發起襲擊,以斷絕秦軍糧道。

主動出擊的趙括,帶了數萬兵馬,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雖然自己的戰略成功了,可是另一邊的趙國四十萬大軍卻遲遲按兵不動,由此孤軍深入的趙括,反被秦軍包圍,趙括戰死,其餘趙軍,在叛徒的帶領下,紛紛投降被殺,趙國就此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