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必敗的戰爭,因士兵傳達將軍命令上出了差錯,卻反敗為勝

戰場上,稍有不慎,便會粉身碎骨,故將領們很注重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東晉時期,有一場戰役,因細節上出了差錯,局勢逆轉。

本是必敗的戰爭,因士兵傳達將軍命令上出了差錯,卻反敗為勝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人,公元312年出生。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

本是必敗的戰爭,因士兵傳達將軍命令上出了差錯,卻反敗為勝

咸和三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時任涇縣縣令的江播逃脫不了關係。年僅十五歲的桓溫立下血誓,要為父報仇。三年後,江播去世,他的兒子江彪三兄弟害怕桓溫來報仇,事先在喪廬內準備了兵器。桓溫假扮成弔唁的人,混入靈堂,親手殺死了江彪,還有他的兩個弟弟,成功報仇,被時人稱讚。

桓溫為人豪爽,氣度不凡,姿貌偉岸。晉明帝將南康長公主嫁給他,加拜駙馬都尉,並襲父爵為萬寧縣男。鹹康元年,出任琅琊內史,後被加封為輔國將軍。永和元年,好友庾翼因病去世,他臨終前請求讓兒子接管荊州,但輔政的侍卻推薦桓溫。朝中大臣認為桓溫雖是奇才,但也頗具野心,不能讓他掌管。最終,桓溫擔任荊州刺史,還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掌權之後,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巴蜀在軍事上有著重要地位,再加上當時的成漢政權日漸衰敗,掌權人李勢荒淫無道。故他決定西征巴蜀,建立功勳。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溫上書朝廷,請求伐蜀。當時的大臣都認為他的計劃不可行,唯有劉惔認為他必能滅蜀。群臣不同意,他還是帶兵西征了。

本是必敗的戰爭,因士兵傳達將軍命令上出了差錯,卻反敗為勝

永和三年二月,桓溫到達青衣。李勢派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抵禦晉軍。三月,桓溫到達彭模,留下週楚、孫盛看守輜重,他則帶領部分士兵直取成都。李勢只得集結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桓溫背水一戰。

戰況很慘烈,晉軍前鋒部隊失利,參軍戰死,漢軍的弩箭甚至射到了桓溫的戰馬前,全軍都很恐慌。桓溫見晉軍傷亡慘重,為儲存最後一點兵力,只好下令鳴鼓撤退,結果鼓吏因恐慌誤擊成前進鼓,戰鼓聲響徹戰場。後方的晉軍不知道前方的戰況,以為前鋒部隊已經擊退漢軍,個個精神振奮,大受鼓舞。袁喬乘勢督促士兵,對漢軍發起猛烈進攻,反敗為勝。

本是必敗的戰爭,因士兵傳達將軍命令上出了差錯,卻反敗為勝

大敗漢軍後,桓溫攻入成都,焚燬小城。李勢趁夜逃走,逃亡了九十里後,決定投降。桓溫接受投降,將其送往建康,成漢政權滅亡。此戰勝利後,桓溫聲名遠揚,為日後的北伐行動提供了穩固的後方,增強了國力。

晚年的桓溫獨攬朝政,三次北伐失敗,讓他聲望大減,企圖廢立皇帝,重立威嚴。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宮,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皇帝之位。太后無奈之下,只好廢帝。後來,他企圖謀朝篡位,未成功。

寧康元年七月,桓溫病重去世,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