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普奧戰爭

19世紀的普丹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共同控制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此時的普魯士北面已經沒有來自丹麥的威脅,帝國的內部一派祥和的氣象,可是就在這和平之中普魯士和奧地利卻翻臉了。從同仇敵愾的盟友徹底變成了深仇大恨的敵人。隨便雙方即爆發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普奧戰爭。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接下小編就帶領著大家一塊去回顧下普奧戰爭的始末。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普奧戰爭

(普魯士歷代帝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德意志的統一,出現不同的兩派

經過普丹戰爭後的德意志聯邦就如何統一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聯盟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研討。對於奧地利這一“德意志二元”的國家(因為奧地利的領土包含有德意志聯邦內部的領土和匈牙利、義大利北部等大量非德意志的領土),議會提出了兩個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沒有奧地利的德意志,由霍恆索倫王朝作為德意志皇帝;“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奧地利的德意志。由哈布斯堡王朝作為德意志皇帝。議會經過激烈討論後接受按照小德意志方式建立德意志聯邦。同時議會決定邀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四世擔任德意志皇帝。

一方面德國的宰相俾斯麥又是一個強硬的“小德意志方案”的鐵桿粉絲,之後他請示威廉一世獲得同意後。他馬上策劃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統一小德意志。這就導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普丹戰爭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由普奧兩國共同擁有,1862年普魯士單方面宣佈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普魯士所獨有而誘使奧地利向其宣戰。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普奧戰爭

(俾斯麥 圖片來源於網路)

矛盾激化,戰爭爆發

面對咄咄逼人的普魯士,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

一些北方的邦國支援普魯士,包括奧爾登堡、梅克倫堡-什未林、梅克倫堡-斯特雷利茨及不倫瑞克。此外,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結盟,希望奪回被奧地利佔領的威尼斯,統一義大利。值得注意的是,並沒有其他國家介入戰爭:因為克里米亞戰爭之失敗,俄國與奧國關係欠佳;法國的拿破崙三世認為奧軍會得勝,又想得到萊茵河附近的領土。兩國也沒有干預。

進行對奧戰爭,是普魯士領導德國統一的關鍵性一步。俾斯麥對此花費了巨大精力。從1864年10月即對丹麥的和約簽字開始,俾斯麥就領導普魯士政府積極投入戰爭準備工作,決心使用軍事力量來解決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權問題。

雙方準備完畢,戰爭開始爆發,普奧戰爭整個是在3個戰場上差不多同時展開的,其決定性的作戰行動發生在波希米亞戰場上,它決定了戰爭的命運。

在南線,即義大利戰場,由奧意軍隊交鋒。戰事一開始,形勢就對奧地利有利。本來,義大利擁有一支人數頗多、裝備精良的軍隊。它由國王維克多一厄曼紐爾二世親自統率,主動地向阿爾布特將軍率領的奧地利軍隊出擊。

可是,1866年6月24日,兩軍在庫斯托查發生的第1場會戰中,意軍竟被打得慘敗,官兵四處散逃,以致達到無力再戰的程度。俾斯麥對自己的盟軍如此缺乏戰鬥力感到非常惱火,但卻無可奈何。意軍的慘敗使普軍迫敵兩線作戰的戰略計劃不能實現。奧軍在義大利獲勝以後,並沒有繼續發展攻勢,而是放棄了威尼斯,只留少量兵力駐防,而將大部分兵力迅速調回多瑙河沿線,以支援形勢緊迫的北戰場作戰。

在西線,即德意志戰場,是由普魯士軍隊對奧地利陣營中一些成員國的進攻。宣戰後,普軍迅速開進了奧地利的盟邦漢諾威、黑森一加塞爾和薩克森等毗鄰國家。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普軍的強大威勢之下節節後退。薩克森軍隊被迫撤退到摩拉維亞地區,並在那裡與奧地利的軍隊會合,併入了貝奈德克將軍指揮的北方軍團。

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普奧戰爭

(普奧戰爭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普奧之戰中,普魯士動用了不少曾在美國南北戰爭大派用場的科技,包括以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通訊。雙方參戰各自的總兵力為:普方63萬人;奧方58。5萬人。為了將部分奧軍吸引到南部戰場,北部的普魯士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普軍接連在薩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敗奧軍。

戰爭影響

戰敗的奧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聯。次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邦聯,並透過聯邦憲法,為實現德意志統一準備了條件。

戰爭之後德意志地區建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統一美因河以北各公國的北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因獲得漢諾威、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黑森-卡塞爾和納紹而大大擴張了自己的版圖,與德意志南部各公國也分別訂立了有利的軍事盟約。奧地利被排斥在新聯邦之外,又丟失了威尼斯省(劃歸義大利)。這就是說,昔日奧地利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已一去不復返了。最終要的是已經註定在德國統一的道路上奧地利不再擁有任何話語權。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