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戰爭時不射死對方探馬呢?

“探馬”實際上就是偵查兵,而且是偵查騎兵。

每支部隊在行進的過程中,都要派出探馬往前突進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去偵查一下敵情。這樣一來才能得知對方的主力動向,以及沿途是否有設伏,才不至於打遭遇戰,被動戰。

為什麼古代戰爭時不射死對方探馬呢?

說到偵察兵,那幾乎就是特種兵的另一種稱謂,本身都是素質非同一般的精英。在《血色浪漫》裡,鍾躍民、張海洋都是偵察兵出身,包括後來寧偉也是偵察兵出身。這些人是一般普通陸軍士兵的素質麼?

所以放到古代,“探馬”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充任的。甚至為了考察佈置戰場,有些主帥親自以身涉險,充當探馬的,所以可見探馬這個職業不算過於危險。

北宋和西夏打仗的時候,巔峰時期,李元昊就經常深入宋夏邊境這麼幹,所以他能不贏麼?而且李元昊打扮奇特,特別搶眼。所以有人說為什麼不一箭撂倒他,改寫歷史?

為什麼古代戰爭時不射死對方探馬呢?

其實李元昊他不知道風險麼?但是藝高人膽大,他吃準了你不會要想到他會到前線,所以你沒有準備,等你找來神箭手的時候,他早把要了解的情況瞭解清楚了,拍馬疾走了。等你想再去追,又擔心陷入他的包圍。

所以除非重兵防守嚴密,暗中神射手隨時拉弓待射,那算探馬倒黴。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你想抓探馬是抓不到的。

另外探馬和間諜還不太一樣,探馬一般外圍接觸,只偵查大部隊動向,而不太涉及對方具體戰略情報。所以只要戰場上看到探馬,實際上資訊對雙方都是均等的,所以射殺了意義不大。

為什麼古代戰爭時不射死對方探馬呢?

對方部隊看到有探馬分批次的接近自己之後,就知道肯定有大部隊在附近。必然自己也會

派出探馬獲取對方情報,回來告知對方的番號,有多少人,行軍的速度。雙方都知道離自己大概有多遠距離,有多少的部隊。對方派出探馬,只要沒回來,其實也知道附近肯定有大部隊。於是多次再分批派出探馬,總會有回來報信的。所以花更大的人力物力代價,去防備探馬,實在得不償失。

有的時候,兵不厭詐,為了迷惑對方,使對方相信自己想要展示的兵力,還故意讓探馬來打探自己虛實。明明帶了10萬大軍,都埋伏起來了,弄個幾千老弱病殘高個軍營。這訊息由對方探馬抱回去,敵人才更容易上鉤。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為什麼古代戰爭時不射死對方探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