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是保衛秦王府的?

西安城牆是保衛秦王府的?

今天我們提西安城牆,總是把鐘鼓樓和城牆一起並提。其實在明朝,城牆是為秦王府服務的,秦王府從首任秦王朱爽到第14任秦王朱存樞,貫穿明朝歷史的始終。秦王府有內城和外城兩層城牆,和大城牆一起構成三重城。你今天在新城廣場看到的南段城牆和皇城東路的東段城牆就是明秦王府的內城牆。南段內城牆所對應的門叫端禮門,東段內城牆對應的門叫體仁門,再加上西門遵義門和北門廣智門,合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你看我們的古人多有文化!

套娃秦王府的8個門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大兒子朱標做了太子,可惜英年早逝,二兒子朱樉封到了西安,做了秦王。秦王府有內、外兩重城牆,都有4個門。內城有端禮門、體仁門、遵義門、廣智門,外城有靈星門、西外門、北外門、東外門,其中北外門又叫後宰門。內城牆是磚牆,外城牆是夯土牆,又叫蕭牆,沒錯,就是“禍起蕭牆”的那個蕭牆。內城與外城之間有護城河,內城、外城、護城河,構成了明朝西安城內最大的建築群,其他諸藩的王府難以望其項背,包括他4弟朱棣的燕王府,是公認的“天下第一藩封”。

秦王府內城門代表:端履門

端履門跟明秦王府的端禮門有什麼關係?有區別,更有聯絡。區別是位置不同:明秦王府的端禮門就在新城廣場兩段殘存城牆中間,而現在的端履門則在這段城牆以南400米處——也就是南新街-端履門街與東大街的十字路口,端履門在清朝是滿城的南門。兩者的聯絡就是名字相近,並且有歷史延續性。明朝滅亡後,秦王府和外城牆被拆掉,變成八旗教場,但內城磚牆應該是保留下來的。康熙時期這一區域仍然叫端禮門,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就改稱端履門禮。端禮門和端履門在西安話中讀音非常相近,而且古代辭書《爾雅》中註釋“履”時,也說“履,禮也。”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改名?我也不知道了。

外城門代表:後宰門

後宰門今天是西安城牆內北側的一條小街,但這個名字卻是來自600年前的明秦王府。秦王府外城的北門叫北外門,又叫後宰門。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一定覺得很奇怪,難道“後宰”是“在後面宰殺”的意思?當然不是,“後宰”其實是《易經》“厚德載物”的那個“厚載”,“厚德載物”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之一。那麼,“厚載”為什麼會改成“後宰”這兩個字呢?明朝隆慶皇帝叫朱載hou(上後下土),載hou倒過來就是厚載,那根據古代 避諱的規矩這可得改名。於是那個時代全天下的厚載門就都得改名了,所以今天南京故宮、濟南王府和西安秦王府的“厚載門”都是統統改成“後宰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