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為了在外交上找到些許面子,殺害使節惹得英法聯軍大怒

中國向來都是行跪拜禮,對於外國來的使節也有著同樣的要求。如清高宗晚年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時雙方就因禮儀的問題有很大爭論。到了鴉片戰爭後中國依然沒有做到這一點,還是存在著天朝上國的心態,結果在談判時,清文宗扣押對方的使節,結果惹得英法聯軍大怒。

這就要說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英國和法國要求清政府繼續增開通商口岸,時間節點正好是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全盛,清軍對天京的軍事包圍被徹底解除,在這個時候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但是一直到咸豐八年(1858年)也沒有徹底簽訂實質性的條約。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清政府沒有辦法簽訂了《天津條約》,後來到咸豐十年(1860年)的時候,英國和法國派遣使團到北京要求換約,其實那些條件對清朝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尤其是當時清政府內外交困,幾乎英法的條件也都接受了。

咸豐皇帝為了在外交上找到些許面子,殺害使節惹得英法聯軍大怒

清庭為了保住北京,要求英法聯軍派代表到通州談判。英法聯軍派出了以巴夏禮為首的39人抵達通州,但因為一些禮節性的問題,雙方達不成共識,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外國使節來華必須下跪,西方列強從來沒有這種禮節,只有見耶穌聖像時才會跪拜,雙方爆發了激烈爭吵。清庭代表僧格林沁不懂得什麼外交禮儀,立即將英法這39人全部拿下,將巴夏禮關進刑部大牢,其餘37人被關進圓明園。

隨後僧格林沁率領3萬滿蒙騎兵攻擊英法聯軍,清軍在聯軍陣前傷亡15000以上,英法聯軍損失極其輕微,僧格林沁大敗。清文宗聞訊帶領大臣和后妃2000多人逃往熱河。

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以後,發現39人只剩下了18人,其餘那21人全部遇害,其中還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剛剛從刑部大牢救出來的巴夏禮勃然大怒,他向英軍主帥額爾金提出了報復的要求。

咸豐皇帝為了在外交上找到些許面子,殺害使節惹得英法聯軍大怒

咸豐十年(1860年)10月6日,聯軍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聯軍至晚7時佔領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第二天聯軍開始報復性搶劫和破壞。英法侵華頭目“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英軍名義統帥格蘭特以英法代表曾被關押在圓明園為由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三千五百餘人開始了大規模的破壞。緊接著就是一通大肆劫掠,當然也少不了不少中國人趁火打劫的。

他們做這件事,其實是在懲罰清政府。同時也是在警告清政府。他們知道這裡是皇家園林,才要搶這裡,燒這裡。他們想要清政府知道不能惹他們,一定要妥協,所以他們才會這樣做。在當時不僅僅是圓明園被毀,還有很多地方都被毀了,這一切都是做給清政府看的,至於搶劫的事實他們就沒想著去掩蓋。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還有人建議毀故宮,最後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實行,因為他們是來立威的,故宮在清朝人心中的地位太高,不能毀掉,有可能毀壞之後反而起到反作用,才選擇了圓明園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