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在生活學習中,長輩們都會用“謙虛使人進步,傲慢使人落後”這句話來教導著我們。啟發著我們要放平心態,從基礎做起,爭取做出更多的貢獻。取得突出貢獻之後,可以在興奮之餘,也會制定下一步的計劃,爭取取得更大的突破。放平心態,下一次的勝利就在眼前。

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其實在戰場上,也有著同樣的道理,由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制定出恰當的策略去應對不同的敵方。要不然,高傲無比,很容易因為低估敵人,而被打敗。歷史上存在的通伯之戰,使得清朝的一萬名精英全部戰死,而且十四名將領也戰死。戰場的背後有哪些故事呢?今天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

在近代的清朝看來,頹廢、無能、落後形容清朝,在恰當不過。近點清朝受到的恥辱,使得中國人奮發圖強、救亡圖存是用血用汗得出的真理。但是清朝的早期真的有那麼弱嗎?

事實上據文獻記載,清初的國家綜合實力強盛,兵器先進,軍事實力較雄厚。清政府統一戰線時,充滿了威懾力和影響力。民間甚至有傳言,一旦清朝政府的兵力和實力超過一萬,應該無法與之抗衡,否則損失會很慘重。

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眾所周知,由滿族管理的清政府,軍隊分成不同的等級,各個級別管理森嚴,戰士訓練有素,軍隊的實力非常強大。因此,歷年官兵的不斷在邊疆討伐和征戰,使得清朝的國土面積,成為了歷代中最廣大的一個朝代。

擴大自己國家的國土面積,不斷朝西、北的方向征伐,開始從蒙古地區的北部和西部入手,企圖將其納入自己的管理領域。為此,為了爭奪領土,兩個國家的關係瞬間降為冰點,但使得蒙古地區的兩個國家關係更密切,共同抵抗清朝的入侵。

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可惜的是,清朝的官兵未能打敗蒙古這兩個國家,沒想到的是,漢人的鬥爭,使得清朝的部隊才得以突破山海關地區。

此戰之後,清政府已經不考慮此兩地,相反開始轉向南方地區。十多年後,南域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清政府佔據,可謂百戰百勝,南部大部分的地區都納入了自己管轄之內,幾乎沒有更多的土地可以攻佔。緊接著,政府的目標又轉向了蒙古地區一帶。

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儘管打擊的程序,困難重重,但是在多次戰役中,部隊的軍事實力和戰鬥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可謂所向披靡。後來的漠北地區被清政府佔領,準噶爾地區下落不明。

清政府只留下一塊未征服的土地,並制定了許多策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欺負弱者,用強有力的軍事力量倆攻擊。但不巧的是,康熙帝死後不久,失去皇帝后,軍心有些渙散,群龍無首,繼續攻佔土地的策略被暫時擱置。

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緊接著,雍正帝即位,繼續統治西北。這一時期,準噶爾地區的內部發生了動盪,民心渙散,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皇位,對著自己的同胞大打出手。清皇帝雍正帝,抓住了此時的時機,派出大量的精兵進攻準格爾。

起初,他們偽裝成守衛邊境的戰士,但訊息被洩露,不得不取消了此戰術,重新考慮了他們的策略。準噶爾的首領收到情報後,立刻準備了自己的對策。開始偷出清朝軍隊的眾多馬匹,然後派兵據以反擊,自此開啟雙方的大決戰。

由於資訊傳遞上存在嚴重的失誤,他們獲取的情報大部分是不可信的,從而制定的戰術和策略,沒有太大作用。據他們獲取的訊息,他們認為準格爾的部隊將要從西面派兵攻打,清部隊的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區。

因此在北方的防禦很薄弱,這也是後來清軍隊失敗而終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第一次交鋒中,清朝軍隊突襲到了博克託山腳下。這次的突然來訪,準噶爾一方措手不及,在這場戰爭中,清朝取得了第一場勝利。

大清的1萬精銳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成雍正永遠的痛

結語:後來,沃爾丹認為敵軍大都在山上,清軍處於被動狀態,於是採取了撤退策略,帶領敵軍下山,撤退到一個和平的地方。但讓清軍沒想到的是,他們的舉動給了敵人一個緩衝時間。突如其來的大雨,準噶爾方計程車兵有了天時地利的因素。因此,在下面的戰鬥中,清軍吃盡苦頭,分散兵力。

在敵方領土內,清軍沒有有利的局勢,進一步助長了士兵們的消極戰鬥的心理。在這場戰爭中,清軍損失了1萬餘名精兵,14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因此,後代也將令人印象深刻。不要狂妄自大,不要凡事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