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固始 夫差夫人(勾郚季子)之墓-侯古堆

多年以來,福建和臺灣的許多姓氏在探尋祖根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祖先在歷史上大都來自“光州固始”。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譜、家譜,如王、陳、劉、黃、鄭、周、許、方、曾、吳、謝、尤、施、餘、顏、呂等20餘種譜牒資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閩的記載。而臺灣的民眾又大多數都是來自福建的,因此,臺灣的姓氏自然也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光州固始。有人說,福建人來自固始的,佔福建人口總數的70% 左右,而臺灣人來自福建的,佔臺灣人口總數的70% 左右。由此推算,臺灣人應有約半數來自河南固始。可見,固始(屬河南信陽)是中國歷史上移民的發源地之一。

光州固始 夫差夫人(勾郚季子)之墓-侯古堆

而光州,是現在的河南光山、潢川、固始、息縣、商城一帶(屬河南信陽)。夏、商、春秋時期為黃國故里(黃國於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故鄉,也是黃氏的發源地,秦置弋陽縣,唐更名光州。此處有“河洛重鎮,吳楚上游”之稱。

1978年初,在距離固始城中心四里路的地方,桃花塢水庫旁,發現古墓“侯古堆”。固始縣城關鎮東關磚瓦廠的工人在一座土丘上取土時,意外發現這個土丘是一座人工堆積的古墓。侯古堆主峰高出周圍地面 60 米,揭開主墓後,發現主棺,主棺周圍有 17 人為其殉葬,還隨葬有成組的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和青銅器,其中的陶瓷器具有濃厚的吳文化特色。在主棺內墓主人身上佩戴有各種玉器和銅飾物,彰顯高貴身份。經河南省醫科大學基礎部專家鑑定 : 墓主人系一女性 , 年齡30歲左右,17 具人殉為5男12女,最大者40歲,最小者20歲。

光州固始 夫差夫人(勾郚季子)之墓-侯古堆

侯古堆

在陪葬坑中發現的銅重銘文記述 :“有殷天乙唐孫宋公率作其妹勾郚夫人季子滕匡 ( 重 )”。其中的“有殷天乙唐孫”即“商湯的子孫”。宋公轡,即宋景公(公元前516年—451年),《春秋》稱景公,名欒,《史記》作‘頭曼’。宋國位置在河南商丘,距固始侯古堆約500裡。由此判斷,這是宋國的宋景公之妹嫁到吳國,為勾郚夫人。

墓中銅器編鐘上,還有“鄱子成周”的字樣。《吳越春秋》載:吳王闔閭立夫差為太子後,曾“使太子屯兵守楚,留止,自治宮室”。時期是吳王闔閭在位期間(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95年)。《左傳》記載公元前 504 年“吳王闔閭派太子 ( 夫差 ) 伐楚取潘”, 番即鄱或潘,即現在的固始。

由此可見,勾郚夫人季子應當是當時還是太子的正在番國征戰的夫差的夫人。從而可以推知,宋國的國君之妹嫁到吳國作勾郚夫人,吳宋兩國修好。太子夫差掛帥遠征,攜帶夫人一同前往取勝後,夫妻二人可雙雙到宋國 ( 今河南商丘 ) 探親。然而,就在剛剛伐楚取潘、佔領潘國城的初戰告捷之後 , 勾郚夫人卻去世了。其時天氣炎熱 , 又系初戰告捷,元帥夫人病卒 , 若歸葬吳國,路途遙遠,只好就地擇塋。

不過,勾郚夫人季子去世十年之後,夫差得到越王勾踐送來的西施,勾郚夫人季子去世二十多年之後,黃池會盟結束之時,吳國與宋國出現矛盾,吳王夫差(此時夫差在黃池會盟,已經去掉王號,準確地說應該稱為吳公夫差)率軍燒宋國城門而去。

從這裡也可以推斷,公元504年的夫差,年齡在三十歲左右,與他的夫人年齡相仿。吳國亡國之時,夫差約六十歲左右。

光州固始 夫差夫人(勾郚季子)之墓-侯古堆

侯古堆發掘現場

光州固始 夫差夫人(勾郚季子)之墓-侯古堆

春秋吳國特色陶器

光州固始 夫差夫人(勾郚季子)之墓-侯古堆

出土的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