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馬謖失街亭,這個三國曆史上規模不大的區域性軍事戰爭,卻被後世賦予了太多內容。後人圍繞街亭之戰從戰略角度,政治鬥爭,人才選拔,排兵佈陣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持續千年的爭論。

自此,街亭之戰的失利,使馬謖不幸成為後世教材的負面典型,“紙上談兵”的標籤,國粹京劇《失空斬》的主角,馬先生還成了無數文學作品乃至藝術創作的調侃物件。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馬謖影視形象,來源於百度圖片

我們不禁要問,馬謖指揮的一場區域性戰役的失利,如何就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全面失利?馬謖成為蜀漢的千古罪人到底冤不冤?北伐失利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原因是什麼?今天,我們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說開去,力求得出相對客觀、科學、公正的結論,不再將歷史的興衰成敗歸咎於個人的得失。

公元223年6月,蜀漢章武三年夏四月,劉備駕崩於白帝城。這一刻,就是諸葛亮後來《出師表》中提到的“存亡之秋”。此刻的蜀漢,可以說是天崩地裂:失去荊州,關羽張飛皆亡,南中又爆發了叛亂,曹魏和東吳亦虎視眈眈,唯一能鎮住場面的劉備也留下一副爛攤子走了。

用內憂外患,外伺強敵來形容此刻的蜀漢絕不為過。要想生存,諸葛亮選擇了唯一正確的道路,那就是蟄伏。於是,諸葛亮放任南中叛亂不管,一口氣整整歇了兩年。所謂蟄伏,就是認慫,不再折騰,慫到讓對手忘記你的存在。

營造了良好的對外形象之後,諸葛亮牽頭主導下的蜀漢悄悄開始了野蠻生長:由於

平南戰爭籌謀許久,進行得非常順利,僅僅數月時間,蜀漢就贏來大勝。勝利之後的諸葛亮並沒有立刻得瑟,而是繼續蟄伏,又經過了兩年的休養生息,進一步整肅內政,整訓軍備。透過四年的時間,對內發展經濟,恢復國力,同時由於平定叛亂,還收穫了大量的資源和人力,進一步充實了蜀漢的軍力和國力。

公元227年,諸葛亮向後主劉禪提交了千古名篇《出師表》,寥寥百字的文章,言辭懇切,有情有理。蜀漢政權的發展道路、理想信念、鐵血國風被描述得淋漓盡致。

統一了思想,積攢了士氣,恢復了國力,對外修好了東吳,諸葛亮悄無聲息的進駐漢中。一記積攢了五年的拳頭,即將打出。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諸葛亮影視形象,來源於百度圖片

但諸葛亮仍然沒有立刻北伐,除了進一步做好準備之外,諸葛亮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策反了東三郡的孟達,雖然孟達被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迅速剿滅,但在戰略上,諸葛亮的這一行動仍然算是起到了作用,曹魏的注意力進一步集中到了東線。

讀者一定很關心,這幾年曹魏在幹嘛?諸葛亮的低調換來了對手的漠視,但曹魏也沒閒著。自從劉備去世,曹魏上下一片歡呼,潛在的最大對手徹底趴下了,等他自生自滅吧。

但這個時候東吳不聽話了,全據荊州,大敗劉備的東吳自信心瞬間爆棚。之前遣使稱臣許諾把太子送到洛陽做人質的事黑不提白不提了,後來乾脆撕破臉。這是曹丕本質上和麵子上不能接受的。當年孫權稱臣,曹丕一高興給人家封了個吳王,現在東吳變卦等於打了自己的臉。

黃初三年、黃初五年和六年,曹丕興師動眾三次伐吳,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勝利,面對全據長江中下游的東吳,曹魏既形不成合圍之勢,也難以找到突破口。

三次南征無功而返,消耗巨大,爭議聲此起彼伏,曹丕也沒了即位之初的心氣,身體也隨之變差,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子曹睿即位。新主登基,迫切需要做的是穩住局勢,控制朝政,自然更不會顧及那個自己眼裡自生自滅的蜀漢。

蜀漢第一次北伐的號角即將吹響。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延任漢中太守多年,對於北伐,他一定經歷過長時期的思考,對行軍路線,敵我力量都有清醒的認識。子午谷奇謀,就是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如此,關中可“傳檄而定”,力量對比會發生重大變化。

諸葛亮沒有同意魏延的提議,因為蜀漢此次北伐的戰略,是突襲曹魏防守薄弱的隴右,然後蠶食涼州,徐圖關中。

確定了主攻方向,一切都已準備成熟。公元228年初,諸葛亮親率蜀漢主力走秦嶺最西側的祁山道突襲隴右,即隴山西側的五個郡。與此同時,趙雲、鄧芝率領一支偏師走秦嶺中間的褒斜道,一路上大張旗鼓,大肆宣傳我們是主力,要直取長安。

因為趙雲路途近,曹真在未得到諸葛亮主力已經突襲隴右的情況下也是大吃一驚,原來蜀漢還真是個打不死的小強,幾年沒理你,居然敢打上門來。不明就裡的曹真趕緊向曹睿彙報,並親率主力與趙雲對峙。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三國時期的隴右,大致是今天甘肅省的南部,是連線關中和涼州的必經之路,曹魏在這裡設定了隴西、廣魏、南安、天水、安定五郡。戰事初期蜀漢的推進非常順利,面對區域性優勢十分明顯且突如其來的蜀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心情不錯的諸葛丞相,來源於百度圖片

這邊趙雲牽扯住了曹魏主力曹真,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吃下了隴右的五分之三,形勢一片大好。但接下來的局勢卻陷入了膠著,雖然諸葛丞相畢其功於一役,利用區域性優勢猛擊曹魏防守薄弱的區域,但綜合國力的優勢在這裡第一次顯現了重要作用。

隴西郡與廣魏郡拒不投降。隴西太守遊楚傳話給諸葛亮:如果你能阻斷隴西,讓東邊的援軍(曹魏朝廷援軍)不能抵達這裡,一個月之中,我隴西郡的官員不用你攻打,都會投降,如果你做不到,你這樣興師動眾只會增加負擔。

諸葛亮居然真的下令停止進攻隴西郡,原來隴西郡一時難以攻克,如果強攻反而不利於蜀漢,因此諸葛亮也就順水推舟,停止進攻隴西。諸葛亮“轉告遊楚,若是東兵不至,還望太守言而有信。”

從這番話來看,遊楚是個人才,對形勢的分析也十分到位,而且真的讓諸葛亮停止了進攻。在統治的邊遠地區,曹魏仍然有這樣過硬的地方長官,關鍵時刻挽回了頹勢,足見曹魏的人才儲備之多。

遊楚的話也提示了諸葛亮,你現在的主要任務不是攻城,而是擋住援軍。在東線,曹真也對趙雲的疑兵進行了試探性進攻,畢竟不是主力,趙雲出現了潰敗,及時收斂步眾之後,趙雲開始了有序地撤退。西線的戰報此時也傳到了曹真那裡。

雖然驚出了一身冷汗,但強大的綜合國力讓曹魏迅速做出反應:皇帝曹睿坐鎮長安任總指揮;急調老將張頜從洛陽出發,帶領5萬精騎兵為先鋒馳援隴右;全國總動員,為後續的戰爭源源不斷地輸送兵源和物資。

諸葛丞相也及時採取了應對之策。馬謖帶領副將王平即刻趕往街亭,力圖擋住張頜的援軍,達到隴西太守遊楚所說“阻斷隴西一個月,讓東邊的援軍不能抵達這裡”的目的。

為什麼必須是街亭。

從當時的長安經陝西周至、陳倉到隴右地區,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大路,叫隴山道,是入隴的主幹道,適合大軍行進。張郃率領的5萬大軍走的就是隴山道,隴山道通往隴右地區只有一個關口,這個關口就是街亭,守住了街亭,曹魏的軍隊再多,也無法快速支援隴右。

另一條路叫渭水道。這條路的盡頭是祁山道的上邽,諸葛亮突襲隴右,雍州刺史郭淮來不及響應,便退守上邽待援。渭水道俗稱入隴小道,比較難走,道路崎嶇、山高谷深,走走小股部隊還行,一般大軍不會走這條路,所以上邽沒有街亭那麼重要。不過為了穩妥起見,諸葛亮包圍了這裡,作為阻擊魏軍援軍的另一據點。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被張頜擊潰,街亭失守,曹魏的大軍可以源源不斷地進入隴西地區。看到局勢已經不佔優勢,與魏軍展開對攻風險太大,諸葛亮選擇了撤軍。希望最大,前期取得一定成績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結束了。

本文用較大篇幅講述了諸葛亮北伐之前的背景、舉措和準備工作,略寫了戰爭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有詳有略的方式,一是後世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評價、分析和總結的文章非常多,我們不再重複。二是本文標題非常清楚,我們更希望從戰略的角度,綜合國力的對比,來解析此次北伐失敗的主因。

要從這個角度說開去,我們將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帶了多少兵力。讀小說三國演義,我們經常見到“諸葛亮起大軍三十萬北伐”等等,實際這是不符合史實的。

無論是《資治通鑑》還是《三國志》對蜀漢的人口已有明確記載。劉禪受降的時候獻戶簿,其載:“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

也就是說,蜀漢的總兵力也就十萬。由於蜀漢連年征戰,人口基數又小,諸葛亮北伐時應該也可以參考這個資料。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三國時期各國人口和兵力示意圖

那我們來算一算,這十萬人怎麼分配,首先南中雖然平叛,但小規模反抗仍然此起彼伏,因此留守南中起碼要用掉一到兩萬兵力,我們按1。5萬算。

成都作為國都,要有起碼的拱衛安全的常規軍,不會低於1萬。

雖然與東吳和解,但鎮守永安白帝城的蜀軍起碼也要5000人防備東吳。

北伐主力突襲隴右,至少也要有1萬的兵力留守漢中。

上述兵力一共用去了4萬。

因此,結合歷史記載和我們的分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帶領的主力部隊不會超過6萬人,至於趙雲出斜谷與曹真對峙的1萬疑兵,以趙雲的軍師指揮能力,居然出現潰敗,極有可能是“老弱病殘”。

諸葛丞相能調動的資源已經基本全用上了。

分析完第一個問題,弄清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實際兵力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第二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子午道是秦嶺最東側的一條棧道,出口直指長安,當時曹魏駐軍也不多。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魏延的提議相比較諸葛亮的穩妥戰術效果確實更好,但伴隨的風險也更大。他要的5000精兵看似不多,一旦魏延這支奇兵出現狀況,比如沒有一舉拿下長安,或者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沒能及時出褒斜道支援魏延,這支5000人的隊伍就會有去無回。

對於一個總數六萬的部隊來說,5000精兵,諸葛丞相輸不起,即使不算傷筋動骨,割這一大塊好肉,諸葛丞相也得疼好久。

第三個問題最關鍵,馬謖在街亭到底敗在哪裡?他的一系列操作真是紙上談兵還是無奈為之。

諸葛亮在拿下隴右其中三個郡之後,自然要派兵把守。兩個沒有投降的郡雖然停止了進攻,也要派兵包圍。為了最大限度支援馬謖守住街亭,諸葛丞相咬了咬牙,給了馬謖一萬五到兩萬人,我們也特別理解諸葛亮,這應該是能給予馬謖最多的兵力了。

但誰理解馬謖呢,我們不要被小說《三國演義》帶偏了。諸葛亮千叮嚀萬囑咐,要馬謖“

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

”就是在道路的要衝之地安營紮寨,儘量拖住張頜即可。

但馬謖晚了一步,他與張頜先後腳趕到了街亭,因此,街亭之戰從一場防禦戰變成了遭遇戰。那為什麼張頜從洛陽出發會和馬謖從隴右出發幾乎同時到達街亭呢?記住,張頜率領的是精兵中的騎兵,而馬謖是步兵。在戰爭年代,馬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曹魏的綜合國力再次顯現了優勢。

我們再看兵力對比,五萬騎兵PK一萬五的步兵,同時抵達街亭的馬謖,哪裡有時間安營紮寨,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搶先佔領山頭讓張頜的騎兵仰攻,方可形成均勢,藉此拖住張頜。

馬謖當然也知道水源的重要性,除了從少的可憐的一萬五千人中再次分出一股部隊保護水源,還讓副將王平帶領一千人山下駐紮接應。這個蛋糕再這麼切下去,就沒什麼可吃的了。

馬謖的所有操作都沒問題,但街亭之戰拼的仍然是綜合實力:論軍隊數量,張頜碾軋馬謖。論兵種,騎兵就是步兵的絞肉機。論主帥,馬謖是一個正在打怪升級的青銅,而他平生第一次作為主帥指揮的戰役,卻不幸遇到了一個參加過歷次聖戰的準黃金,張頜。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馬謖形象,來源於百度圖片

我們再來聊聊第四個問題,即便街亭失守,諸葛亮為什麼不能憑藉已經佔領的三個郡同曹魏的主力拼一下呢。前文我們提到了,諸葛亮屈指可數的六萬人已經分佈在各個據點,每個據點的物資有限,支撐多久是未知數,且這六萬人幾乎是蜀漢全部的家底,沒有後援部隊作為支援。

反觀曹魏,張頜的五萬先鋒部隊已經進入隴右,擊潰趙雲之後的曹真主力,歷史記載在十萬左右。這還不夠,坐鎮長安的總指揮曹睿皇帝手中還有十到十五萬的後備軍。這就是曹魏驚人的戰爭動員能力和強大的綜合國力。

硬拼,諸葛亮顯然拼不過。雖然打仗不是黑社會火拼,人數的優勢不一定就是勝利的絕對因素。所謂“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注),很多朋友也會說,三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啊!

我們上中學時學物理,有個定律叫“忽略不計”,就是說質量、強度、體積、面積等等計量單位相差幾個等級之後,那個小的量就可以“忽略不計”,蜀漢第一次北伐傾注的全部人力、物力,在及時反應過來的曹魏面前,等級太懸殊。一切的

伐謀,伐交,伐兵都顯得毫無意義。

分析完四個問題,想必本文的標題已經解釋的十分清楚了。但有的讀者也許還有疑問,上學時學歷史,看三國的地圖,面積差不多啊,人口和資源這麼會差距這麼大呢。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中學課本常見的三國地圖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三國地圖。但歷史不是平面的,我們研究歷史,要充分結合地理、經濟、人文等諸多因素,綜合比較,才能得出相對科學和客觀的結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社會,糧食的產量決定著人口的數量,而決定糧食產量的是可耕種的土地面積,也就是適宜人口繁衍的地區。三國中的魏國以黃河流域為核心,有效統轄了關中平原、華北平原等當時最富庶的地區。

我們再來看看蜀漢,真正由自己掌權的區域只有成都平原,漢中盆地,其他地區如南中,名義上歸蜀漢政權管轄,並不能有效的徵收賦稅、人口和糧食。而東吳也不樂觀,它的疆域承襲漢朝荊州、揚州、交州三地。

蜀漢和東吳兩國看似面積不小,但有相當一部分割槽域被山脈、原始森林佔據,這就使得其國土的有效面積大幅縮水。我們透過知乎作者章賤民老師製作的一張圖來直觀的進行了解。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圖中深顏色的部分就是三國的有效轄區

看了上圖,也就解釋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看似國土面積差不多,但綜合實力相差懸殊的原因了。

一場精彩、激烈,充滿著權謀、鬥爭,散發著理想主義光輝的第一次北伐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本文我們換了一種思維方式,從綜合國力的角度,力求全面地解析失敗的原因。

積攢了多年的國力、出其不意的突襲、集中優勢兵力的畢其功於一役,遇到的是頗具戰略眼光拒不投降的隴西太守,久經沙場的老將張頜,兵種更先進的部隊,能支撐持續戰爭的後勤補給。這些因素的出現,都不是偶然,培育出他們的,是綜合國力。

後人評價諸葛亮善於理政,不善用兵。客觀的說,從蜀漢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方向、謀劃計策、區域性軍事優勢等方面看,諸葛亮平生第一次作為主帥指揮的戰爭,已經展露出了合格的軍事素養。而且,馬謖也有點冤,魏延的提議和使用,有點可惜。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調高。

涼風移蟋蟀,落葉在離騷。

回筆挑燈燼,懸圖見海濤。

因論三國志,空載幾英豪。

第一次北伐的失利,諸葛丞相是不甘心的。但面對國力的巨大差距,諸葛亮一個準黃金,帶著一群青銅去打聖戰,也就註定了北伐只能是一聲嘆息。

從綜合國力的角度解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何失敗

諸葛亮影視形象,來源於百度圖片

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歷史全部按套路發展,按規律定成敗,那就不叫歷史,歷史也不會精彩。縱觀三國曆史,綜合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以少勝多的戰役屢見不鮮,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如果歷史可以重來,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繼續同大家探討與分享。

我是器與不器,都是人生。愛玉,愛歷史,愛生活。希望與您分享更多的知識和有趣的話題。

注: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孫子·謀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