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我們先不要說誰是老鼠,誰是貓,可是這場戰爭的確打了七年,後來消停一段時間,結果他培養的接班人又接著打,一場場無意義的戰爭,硬生生地把這個國家拖到了滅亡。一個弱國為什麼和一個強國較真,敵國的主帥,明明在第一次征伐中就能把發起的戰爭的主帥滅掉,為何敵國主帥沒有這樣做,而是放其歸去,接著在一次次的北伐中,他們互有傷亡,可是他們都沒有絕殺對方,純粹給予對方喘息機會,造成一個年年去攻打,一個年年去防守,明明有勝負的戰爭,為何打了一年又一年,毫無結果。他們這場戰爭一直堅持到一方主帥死,整整打了7年毫無意義的仗,其結局是一個成了忠心耿耿的千古名相,一個熬成把持權柄的權臣,為子孫建立帝業打好基礎。

蜀魏之戰。

蜀魏之戰說是一場遊戲戰一點不為過,這場戰爭是一個弱國挑戰強國之間的戰爭,不管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有一定的懸需,勝負是一比十,用一層能力去挑戰十層的戰況,實在不切合實際。

公元228年,諸葛亮上表給皇帝劉禪他要北伐,去攻打魏國,在常人眼裡這是一個搞笑的想法,魏國管轄中原9個半州,而蜀國只有一個益州,原先的半個荊州還丟失了,北伐攻打魏國,就是以一州之力去挑戰九個半州,國家與國家的實力懸需不是一點點。人口,經濟,還有戰鬥力,都是不在一個層面上,漢中之戰,劉備調動全益州男女老少,耗盡益州好幾年的家底,才小勝曹操這次拉鋸仗。諸葛亮要北伐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諸葛亮要求去北伐,這個不切合實際的想法,為什麼就沒有人去阻攔嗎?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還真沒有。其一,諸葛亮平亂歸來,擁有戰功,其二,諸葛亮是託孤大臣,掌管蜀國的大權,連皇帝劉禪也要聽他的,文武大臣又分為兩派,一組為本土派,一組為荊州派,蜀國本身就有勢力衝突。諸葛亮提出北伐,就有人想看笑話,誰願意阻攔,誰敢阻攔。

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是要達成先主的心願扶持漢室嗎?這個願望能實現嗎?

先滅魏國,後滅吳國,一統天下,這才叫扶持漢室,重新建漢。有這個可能嗎?

劉備戎馬一生這個心願都沒有完成,他都沒有完成的心願,去指望那個傻兒子行嗎?指望諸葛亮去完成嗎?

人家託孤的時候可沒有讓兒子和諸葛亮去開疆擴土,他只不過說,自己的兒子守不住益州,讓他去當成都之主。也沒有告訴諸葛亮去統一整個華夏。

諸葛亮要北伐從蜀國的形式來說,沒有主導意思。劉備未死之前的心願,就是希望傻兒子好好地守住自己戎馬一生的得到的疆土,偏安一隅。

諸葛亮北伐充其量就是個人心願,說白了就是權欲,這裡不是黑諸葛亮。

先從他守益州會出現哪些情況。

正史上記載,劉備託孤的時候把政權託給諸葛亮,把軍權託給李嚴。如果蜀國偏安一隅,我們可以想象到蜀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李嚴在白帝城駐軍防守東吳的入侵,魏延在漢中防守魏國的入侵,在有一位大將在南邊駐防,諸葛亮主管政治和經濟,使蜀國繁榮富強,可是這些都是短暫的,因為劉禪一天天成熟,政治這個權力就會兩極分化,站在皇權的一邊的人肯定比站在諸葛亮一邊的要多,這樣就會形成內部競爭,慢慢地,諸葛亮的權勢被排擠。李嚴和魏延長期駐守邊防,他們的勢力也會到強盛的地步。

幾年以後,蜀國也出現一種安逸狀態,權勢也有分歧,權力競爭也會白熱化。如果諸葛亮參與競爭,他的名聲受損。不去競爭他在蜀國也形成不了作為,

諸葛亮要求北伐,他憑當時的權勢,完全可以調動文武百官的聽命權,包括李嚴和魏延,讓他們聽命與他。他的這番操作以戰爭為目的,掌管了至高無上的大權,讓朝中的官員對他惟命是從,人員的排程,官員的配合,無不在他的掌控之下。

他需要這場戰爭的拉動,來表現他的能力,蜀國有著地理位置的優勢,打得都是山地戰,打得過就進攻,打不過就在險要之地防守,不會傷到元氣。

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第一次北伐司馬懿完全可以在西城滅掉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剛開始很順利,原因是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國會出兵攻打魏國領地,本來魏國是吊打蜀國的,哪有諸葛亮的反向操作,一時之間,魏國在沒有援軍到來丟掉三座城,在魏國有反應的時候,諸葛亮的勢頭正猛,魏國倉促用帥,第一個是夏侯楙,這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連魏延都瞧出他的無能,想用子午突襲戰略攻佔長安。夏侯楙的失敗是必然的,第二個掛帥的是曹真,曹真在曹魏陣營裡也是了不起的帥才,可是跟老謀深算的諸葛亮比還是要遜色些,雖然他的戰鬥力還可以,山地戰的指揮還是欠缺,而且在謀略上也沒有諸葛亮老道,曹真最後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真正碰到的對手是司馬懿,司馬懿早些年跟隨曹操行過軍打過仗,作戰經驗足,而且司馬懿的謀略有著獨到之處,在攻打漢中勝利後,司馬懿就向曹操建議乘勝攻打益州,他分析劉備立足未穩,川人還沒有擁護他的時候,賭一把,可是曹操沒有聽他的建議,失去了一次最好的機會,以得隴望蜀的話題否定了司馬懿的建議。

荊州丟失,關羽被殺,也是司馬懿出的謀略,他讓曹操聯合東吳奪取荊州,劃分劉備的勢力,曹操實施他的策略派滿寵過江和孫權定計,完成司馬懿的謀略。

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讓曹家三代人對他提防。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會一直閒居在宛城,得不到應用,也得不到他才能的發揮。

司馬懿掛帥局勢立馬改變,他看透整個局勢,也看透了諸葛亮的用意,他奇襲降將孟達,派先鋒張郃兵圍馬謖,大兵分割諸葛亮其他隊伍,把諸葛亮堵死在西城。

諸葛亮的空城計怎麼能瞞過司馬懿,兵倍而圍之,不要進城就讓你困死在這裡。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帶兵出來不超過十萬,經過前期戰爭損失到奪過三座城駐兵防守,諸葛亮湊起來只有幾萬人,馬謖在街亭,魏延在柳城,還有一些將領分派一些兵。西城諸葛亮能有多少人馬,司馬懿扳著手指頭算也能算出諸葛亮有多少兵。

司馬懿這次出征可是帶二十多萬人馬,張郃帶五萬人馬去圍馬謖。怎麼說司馬懿身邊都有十幾萬的隊伍,西城彈丸之地,不管諸葛亮擺空城計,還是擺什麼其他陣法,司馬懿都可以耗死諸葛亮。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意圖,他的北伐不是滅魏國,而是為了手中的權勢,可以想象到諸葛亮目前的幾萬人怎麼可能滅掉魏國呢?

司馬懿以諸葛亮的空城計為理由,網開一面,放諸葛亮回到漢中。

他知道這次把諸葛亮消滅掉,他自己也不能過上好日子,還會被曹魏家困在宛城。

諸葛亮回到漢中,知道是司馬懿手下留情,因為他們都知道需要這場戰爭,有了蜀魏戰爭,他們都有用武之地。

以後的幾次北伐,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在和稀泥,也是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的共生。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已經遭到朝中大臣們的不滿,可是他還是一意孤行要北伐,這次北伐真的一點意義都沒有,其一,他已經衰老,其二,連續的戰爭造成國家經濟跟不上,士兵們厭倦戰爭。北伐這麼多年一點進展都沒有,這種原地踏步踏的仗還怎麼去打。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預示著自己會死,這個問題,譙周也看出來了,這些年,諸葛亮一直在打仗在,他一直喊著口號恢復漢室,完成先主的遺願,可是諸葛亮要做的事,一點進展都沒有。先主死了好多年,現在的主子也沒有大志要一統華夏。

諸葛亮要北伐也是被逼到絕路上,他和司馬懿在陣前僵持了100多天,進不能進,退又不能退。自己又是操心的主。最終被熬死在前線。

他的死造就他的名聲,第一,他在以後的歲月裡一直為蜀國而戰,第二,他一直以先主願望在奮鬥,第三,他掌管著蜀國的軍政大權,都是在扶持後主,沒有越權,表現了他至高無上的情操。其實劉禪在蜀國就是一個傀儡,諸葛亮一直在外面作戰,做到互不侵犯,給予了後主一個體面的皇位。因此諸葛亮落到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名聲,一直到後來,人們都認為諸葛亮,不貪權,不私心,全心全意為了蜀國而開疆擴土,勞累死在戰場上,成為後人稱頌的千古名相。

一場貓戲老鼠的戰爭打了7年,卻戲出了千古名相和帝王之家

司馬懿因為這場戰爭,才是最大的贏家,他沒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也許永遠閒居在宛城到死,司馬家族永遠被曹家人打壓,無出頭之日。

在這五次北伐中,司馬懿也是拿捏有度,即不讓自己失敗,也不讓自己勝利,如果失敗了,魏國要重新換帥,司馬懿以及家人將會走到死路上,如果大勝諸葛亮挑起的戰端,使蜀國無力在侵犯魏國,司馬懿的三軍統帥也會就此結束,還沒有掌握魏國的實權,就要滾回老家。

蜀魏戰爭一直堅持數年,司馬懿的防守,讓魏國離不開他,也使他一步步走上了權力的頂峰,給後人創造了篡位的機會,建立了晉朝。讓司馬家族成為帝王之家。

蜀魏戰爭本來是沒有意義的,這場戰爭和貓戲老鼠沒有差別,他們的想法都不是想贏對方,而是利用戰爭完善自己的人格。

對此看法,你們是如何理解的,希望大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