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安定門址原為隋唐長安皇城西面中門“順義門”。改隋唐時過樑式三門洞為磚砌拱券式單門洞,位置亦略向南移。

明洪武初,四外建有甕城,並分別在內城、甕城上建有正樓、箭樓二重。

崇禎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於甕城外加築月城,月城上築閘樓,並改原過護城壕之固定橋為吊橋。

民國初年,因於護城壕上架設橋樑,拆除閘樓及吊橋、月城,現已無存。安定門箭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後經歷代多次修葺改建,沿襲至今。

安定門門洞,現已不再承擔城市交通作用。1987年,修復兩側豁口,各砌三個券洞,供車輛行人通行。

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西門甕城還儲存有一口古井,號稱西門大井,是西安城中最珍罕的甜水井,其井水之豐,似乎取之不竭,曾供應半個西安城。

西門大井建於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時,應享謄300年了吧!相傳當時地方上的善長仁翁在官方備案允許下,邀“善識水脈之匠”全城勘察選址打出的。

這井口位於甕城東牆根,直徑足有六尺,井深約五六丈。上置大型十字井架,四個木轆轤雙索升降,八個大桶晝夜提吊井水。

這口井的水不但水質甘甜,遇旱不枯。而且因水量豐沛,如龍口海眼,當時西安人就稱其為“龍口”“海眼”。

數百年來一直為“官井”,亦即公用水井。有資料顯示,西門甜水井,並非一眼,原來共有四眼。

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淸朝道光年間長安縣令胡興仁還在大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刻有“井養無窮”四個大字。

西城牆內由西南城角至玉祥門有一段順城巷,它曾是西安城裡最偏僻的角落,分別被稱為南馬道巷和北馬道巷。

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它們得名於明清時期是個跑馬的巷子,時護城的衛士們天天騎馬繞城過往。現在走在那裡,總是讓人不經意地去搜尋這裡曾迴盪的“嗒嗒”馬蹄聲。

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在西安,順城巷好似一串美麗的項鍊,環繞在城牆的內側。位於西門裡的南馬道巷和北馬道巷就是這項鍊的一段。

其中,南馬道巷指西南城角至西門的這段順城巷,長六七百米;北馬道巷指西門至玉祥門的這段順城巷,長一千米左右。

南、北馬道巷,是人們進入西安城西門見到的第一條南北街道,卻少有人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長安城,它們的雛形就已經形成,它們曾是皇城內五條南北縱街之一。

宋代《長安志》中有記載,唐皇城內的街道排列是“橫七縱五”,即東西向街道七條,南北向街道五條。

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老先生說,這五條縱街中,有三條位於城中的中部位置,分別直通南城牆的含光門、朱雀門、安上門(今南門永寧門處),最邊的兩條分別位於皇城的東西城牆內側,即東、西順城路。唐皇城的西城牆,就是今西安城玉祥門向南的城牆,所以皇城西城牆內側的這條縱街,就是今天南、北馬道巷所在。

唐皇城內的順城巷不僅端直整齊,而且非常寬敞。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張永祿教授在《西安古城牆》中介紹說,《唐兩京城坊考·皇城》有記載:“皇城各街,皆廣百步”,這裡的步是古時候的長度單位,百步約為147米。由此可見,當時順城西路的寬度遠比現在的馬道巷寬。

南、北馬道巷不僅是今天西安城牆西門內第一條南北街巷,也是千餘年前唐長安皇城西大門裡的第一條南北大道。

在唐皇城設定中,今北馬道巷路東,由北往南,依次是主管國家重要土木工程營建的機關將作監和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大理寺;而今南馬道巷路東由北往南,依次是驊騮馬坊和掌管祠祀、社稷、祈禱等事務的郊社署。

唐末後,昔日的皇城變為百姓居住的居民區,馬道也隨之住了人家。宋代時,今南馬道巷被稱為西城巷。

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到了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說,馬道巷北段被稱為掖庭街。葛慧老先生介紹,這是因為那裡和唐掖庭宮的淵源。

根據唐城考古勘測資料,今北馬道巷北口至聯盟巷這片,在唐代曾是掖庭宮附近區域。掖庭宮為宮女居住區,也是內侍省的所在地。

馬道巷得名於明代。明初,府城東擴,沒有受到影響的西城牆和它的順城巷被很好地保留下來,因為巷子臨近城牆的登城馬道,所以得名。後又以西門為界,分為南、北馬道巷。

南馬道巷的登城馬道在巷子南頭的西南城角處,北馬道巷的登城馬道在巷子中段。

登城馬道,在古代具有軍事意義,是守城騎兵與步兵上下城牆的坡道,不管是和平時期的日常城池防守,還是有緊急軍事行動的戰爭時期,騎兵步兵均可迅速從馬道登上城牆。

馬道的旁邊砌有護牆,底下坡道口有門柵,大門是朱漆,稱“紅大門”,有駐兵防守。

來,安定門瞭解一下!

如今,我們在南馬道巷南段和北馬道巷中部,可以看到這兩處很好保留著的登城馬道。只不過經過了歲月洗禮,現在的登城馬道失去了原來的軍事意義,成為了遊客上城牆觀光的登城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