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太子朱標代天巡牧,在秦王封地西安不幸感染風疾,雖經太醫全力救治,已是無力迴天。

太子薨逝之前,吊著最後一口氣用毛筆在地圖上圈出了秦、晉、燕三王的封地,便抱憾而終。

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萬分悲痛,他不敢相信,自己親手培養的兒子竟然走在了自己前面。

可是朱元璋來不及悲傷,因為此刻的大明帝國已經處在了失控的邊緣。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為了防止有人趁太子薨逝謀朝篡位,朱元璋將京師防務交到了信國公湯和的手中,讓他節制禁衛三軍。

而對於秦、晉、燕三位親王只是讓他們暫居府邸,無旨意不得奉召。

可是沒過幾天,京城就已經是流言四起,說是太子朱標臨死之前所圈三王之封地,就是為了告訴父親朱元璋,自己是被他們兄弟三人害死的。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很明顯,這樣的流言蜚語對於秦晉燕三位親王而言非常不利。

就算此事是空穴來風,但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對秦晉燕三王親王未免也心生猜忌。

可是很奇怪,儘管外面流言傳得滿天飛,但沒有任何人出來制止流言的傳播。

秦王、晉王緊閉府門,燕王也是不吃不喝,一個人關在屋子裡閉門思過。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其實關於太子朱標臨死之前圈的那三個圈,沒有任何人知道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因此三位親王害死太子也只是一種猜測。

明擺著是有人故意往三位親王頭上扣屎盆子。

而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朱元璋自己,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種流言會大行其道。

因為朱元璋也不能斷定三位親王和太子的死究竟有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引蛇出洞。

這件事情誰要是按耐不住跳了出來,急於證明自己的清白,誰就會成為第一個被打壓的人。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如果此時三位親王派人將散播謠言之人給抓了起來,正中朱元璋下懷。

就算是和太子之死沒有關係,在朱元璋的眼中都脫不了干係,跳進黃河洗不清,以死明志都不行。

不過,秦晉燕三位親王並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們三兄弟經受住了考驗。

但是朱元璋依然不放心,於是就有了第二次對眾人的試探。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於是流言又換了一個說辭,說是太子朱標之所以臨終畫圈是想告訴朱元璋兄終弟繼,自己死後希望朱元璋在三個弟弟當中擇一人立為太子。

這一次,身為錦衣衛指揮使的燕王朱棣沒有袖手旁觀,派人緝拿了散佈謠言之人。

朱元璋問他為何抓人,燕王朱棣答道三王陷害太子之說無可查證,而兄終弟繼是別有用心。

因為祖訓早有規定立嫡立長,就算兄終弟繼,哪有一下子傳給三個弟弟的規矩。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如果此時三位王爺無動於衷,任由流言在京城散佈,那就坐實了自己有僭越之心。

所以此時燕王朱棣派人將散佈流言之人給抓起來,恰恰證明了自己沒有不臣之心,從而打消了朱元璋的顧慮。

表面上看流言對三位王爺有利,實際上就是一個天大的陷阱。

經過兩次試探之後,讓燕王朱棣順利通過了朱元璋的考核。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朱元璋將秦王和晉王打發回了封地,卻將燕王留在了京城,從這一點上來看,朱元璋其實是有意立燕王為太子的。

但是朱元璋依然在觀望,他在看燕王朱棣和皇長孫朱允炆到底誰的牌面大。

不管是立燕王為太子,還是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都可以保證權力的順利交接。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於是燕王黨和太孫黨展開了第一輪的較量。

太孫黨首先發力,齊泰、黃子澄等人與以藍玉為首的武將集團結成同盟。

由涼國公藍玉上表奏請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藍玉是先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他沒有上表奏請立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朱允熥,而是立呂氏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外人看來是毫無私心,一切都是以江山社稷為慮。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而以夏元吉為首的部分文官則是上表奏請在諸王中立賢者為儲君,雖然沒有明說賢者是誰,但傻子都知道說得就是燕王朱棣,這一回合太孫黨和燕王黨可以說是不分伯仲。

可是接下來發生了事情讓朱元璋下定決心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那就是鼎石鐵鉉在宮門外跪了一個多月,奏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鐵鉉原本是燕王一手拔擢上來的官員,對於鐵鉉,燕王不僅有提攜之恩,更有知遇之恩。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鐵鉉能夠有今時今日,全仗燕王朱棣當初的捨命相救。

《山河月明》:看懂了鐵鉉“倒戈”,也就看懂了燕王朱棣到底輸在哪

朱元璋同樣看好鐵鉉,認為他性格剛毅不屈,將來必定是國之棟樑,因此親賜鼎石以示恩寵。

可是像鐵鉉這樣的文官都堅定的站在朱允炆這邊,那麼燕王朱棣的勝算是微乎其微。

此時的朱允炆背後不僅有以藍玉為首的武將集團支援,更得到了文官集團的極力擁護,朱元璋雖有心立燕王為太子,但也不能不考慮文武百官的意見。

如果硬要將皇位傳給燕王朱棣,不僅得不到文武百官的擁護,更打破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製度,為大明的千秋基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利弊權衡之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才是永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