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聰明,是有“彈性”

真正的聰明,是有“彈性”

近日一則新聞報道,蘇州民警發現一女子可能遭遇電信詐騙,多次打電話和上門勸阻;甚至找到其單位進行勸說。

領導急得拍桌:“你腦子進水了啊!你這研究生研究的什麼東西!”

當著領導的面,該女子仍執迷不悟:“騙了就騙了唄。”她不但堅稱沒有接到詐騙電話,甚至對民警三番五次的“打擾”感到不滿。

結果,固執己見的該女子給詐騙方轉賬78筆,被騙數額總計311萬。

該女子決不是因無知被騙,否則不會有300多萬的賺錢能力了,這是很多家庭一輩子都賺不到的天文數字。

該女子被騙得徹頭徹尾的主要原因乃在於,太聰明瞭。自以為是的聰明,聽不進任何人的勸告,結果使自己吃了大虧。

有一位心理學家喬治·凱利(美國)提出“個人構念論”的觀點。大概的一個結論是:

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低下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於單一,缺乏彈性。因此,當他遇到問題時,就會誤認為自己所提供的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的可能了。

而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變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他就會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他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他不會只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會追求多種可能性。

這告訴我們,太“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聰明。相反,因為見識有限,猶如坐井觀天的青蛙對天地的認識一樣,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聽不進任何反對或是不同的意見。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在堅持自我的同時,是有“彈性”的。這“彈性”指的是,能夠善於聽取不同人不同的意見,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的發展進行評估、衡量,從而最終做出合乎客觀事物發展的舉措。

《資治通鑑》記載,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決定性戰爭中,由於韓信、彭越軍隊失約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再一次陷入困境,被楚軍包圍。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韓、彭二人所需的土地封給他們,使他們願意出兵,齊心協力共戰楚軍。最後漢軍反敗為勝,楚軍大敗,項羽自刎烏江邊。

對於項羽失天下而劉邦得天下的結局,作者司馬光以《法言》中的一段對話為結論:

有人問:“楚王兵敗垓下,將要死的時候說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這種說法嗎?”

回答說:“漢王劉邦儘量發揮、利用眾人的計謀,這些計謀調動了眾人的力量。楚王項羽憎惡採用眾人的計謀,只發揮個人的作用。而善於發揮、利用眾人智謀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勝利,只憑一己的智謀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敗,這與上天有什麼關係啊!”

換句話說,西楚霸王項羽的能力、威名、實力等等遠在劉邦之上。但他有個致命的缺點之一,自恃聰明而聽不進身邊良才的意見,結果錯失不少人才,甚至將他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而劉邦卻懂得善用人才,聽取身邊不同良臣的意見,然後再做出自己的判斷。他不固守己見,若聽到與己不同的合情理的觀點,就會立即改正自己的錯誤。

自恃聰明、固執己見而聽不進旁人的意見,項羽最終失敗。相反,劉邦最終得天下,是因他能夠審時奪勢、善於聽取旁人的意見,在不同的景況中做出合乎當前實際的舉措,使他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或劣勢為優勢。

《格言聯璧》中說:“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意思是說,一個忠厚老實而才能一般的人,只要心志專一,就還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一個見識短淺的人,就必然因堅持個人的偏見而壞事,其結局常常不好。

有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總以為自己都是對的,聽不進任何反對的意見,這樣的人一輩子活到老,也不過是讓人哄著的小孩子罷了,始終無法做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就會陷入固執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人的思維和成長是需要更新迭代的,不斷精進自己是必要的,太固執、太要面子,最終會毀了自己。一個人只有不斷提升認知能力,才不會再把固執當作個性,才會漸漸懂得不斷學會“彈性”做事。

真正的聰明,是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