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明史·卷九十一》有記載: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

公元1368年,明太祖以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讓徐達和常遇春等強將向北邊進攻,在元朝統治者殘暴的統治下,廣大漢族將士早就被逼到了爆發的邊界線,於是當徐達等將士的鐵騎攻來時,無數漢族人士紛紛倒戈攻向蒙古統治者。

最後,徐達所率領的明師成功攻入元都(現北京),元朝統治者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倉皇北逃,元朝統治正式結束。但大敗於明朝軍隊的元人並沒有就此放棄對中原大地的掠奪之心。

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在明朝統治的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裡,元人多次對華北防線發起戰爭,而零碎地騷擾防線百姓的事件更是數不勝數,邊防百姓和戍邊將士對此苦不堪言,

因此,對於明朝來說,邊防就成了重中之重。

最開始,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領的強悍軍隊的威名尚在,蒙古內部的瓦剌和韃靼兩族又忙於內鬥,因此,明、蒙邊界尚算安穩。

但當戍邊林因為燒柴取暖而被悉數砍伐,而蒙古士兵又全部重整旗鼓大幅南攻,因為沒有戍邊林的阻擋,以極快的速度兵臨都城時,統治者們終於意識到了戍邊林的重要性,

與植樹防邊的思想也逐漸走向成熟。

一:成功阻擋元人進攻步伐,讓明軍“不戰而勝”的戍邊林

1。因遷都而被大肆砍伐的戍邊林木。

明朝建國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底驅除北邊蒙軍,大振國內民心,多次派兵深入北邊作戰,每每戰勝方歸。在大明朝強悍的軍隊震懾下,以及北邊繁茂的戍邊林的保護下,

大明與蒙古的邊界線還算平和。

但當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後,他為了加強中央對於當時華北東部地區的控制(河北、山西部分地區在唐朝時被遼人佔據,東北地區在宋朝時被金人佔領,這兩個地方後來實際上一直處於異族控制之下),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平(現北京)。

他的這一決定雖然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加強了中央對於華北東部地區的控制,但同時也造成本來分佈相對平均的北部防線向北平收縮,戍邊重點線為了重點保護京都而變成了縱身的V字形戍邊線。

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換句話說,此時的京都幾乎相當於直面蒙古鐵騎,而讓這種危險局面雪上加霜的,是朱棣在遷都後,都城北平驟然加劇的柴火需求。

出於就近原則,離北平最近的戍邊林就成了第一柴火來源。

而當自然形成的戍邊林被砍伐殆盡,蒙古人又都透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就此拉開帷幕。

2。對於邊防力量被蒙古兵大幅削弱的明朝來說,戍邊林至關重要。

正統(明英宗朱祁鎮)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軍隊成功揮師南下,直衝京城,明英宗當即被俘,這場戰爭雖然最後因為蒙古內部各族內鬥而不了了之,

但卻對明朝的軍事力量,尤其是邊防力量造成了巨大打擊。

這場土木之變讓朝中臣子意識到明朝的邊防力量已經大不如前,於是他們紛紛向統治者提出建議,重新種植戍邊林,同時對砍伐戍邊林的行為制以重罪。

可惜的是,朱祁鎮並沒有意識到戍邊林的強大力量,因此也並沒有採納這些建議。到了嘉靖(明世宗朱厚熜)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時,蒙古鐵騎再度攻至,在嚴嵩的人的唆使下,

嘉靖皇帝為了儲存中央的勢力,選擇透過讓兇殘的蒙古人在北京城外肆意掠奪來換取都城內的平安。

當蒙古人滿載而歸後,臣子們再度提出種植戍邊林守衛邊防的想法,

意識到邊關守衛力量薄弱的嘉靖皇帝聽取了建議。

據《四鎮三關志》記載,朝廷下令後,在薊鎮(明朝防範北虜的九邊重鎮之一,現從河北秦皇島的山海關一直到北京居庸關)計程車兵們立即

“沿邊牆內外虜馬可通處”種“榆柳桃杏以固邊險。”

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後來每當蒙古兵試圖進犯時,其馬騎都被林木所擋,成功幫助邊防士兵“不戰而勝”的戍邊林加深了明朝統治者植樹防邊的思想。

二:改善戍邊將士們生活的戍邊林

1。與攔馬雜樹一同種植的桃杏。

在統治者下令種植的樹木當中,對比起榆樹和柳樹來說,桃、杏存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阻擋虜馬。事實上,在當時,寒冷乾燥的天氣加上透過層層剝削所剩無幾的軍費,

使得戍邊將士的生活十分困苦。所以,種植桃杏還有給戍邊戰士補充營養,提供口糧的作用。

2。一定程度上改善戍邊戰士經濟狀況的戍邊林。

當蒙古鐵騎忙於內鬥,無暇進犯的時候,戍邊戰士也能透過過剩的桃、杏來換取一定的經濟補償。戍守邊疆是一項極其辛苦又極其枯燥的工作,稀少的軍餉讓士兵們無法得到及時補給,因而身體逐漸疲弱,以致無法與強壯的蒙古族相對抗。

而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讓統治者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安撫將士們,統治者在戍邊林種類的選擇上特意加入了桃、杏一類可以補充飢渴、改善經濟狀況的果樹,

以及桑、棗一類能夠充飢、提升生活質量的樹木。藉此改善當時戍邊將士身體不好,戰鬥意志薄弱的情況。

三:為何明朝會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重視起來?

1。因土木之變幾乎被蒙古鐵騎消耗一空明朝軍事。

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明朝前期,因為有“(平虜)功貫古今第一人”的名將徐達,有

“所向披靡”

的常遇春,有率領他們成功擊滅元朝,並在其後數年數次派兵向北攻打的明太祖朱元璋,因此,明、蒙之間的防線較為安穩,在華北一線天然生成的戍邊林也就自然沒有引起統治者們的注意。

後來,明成祖在沒有正確地估計蒙古戰力和明朝邊界防護的真正實力的情況下,為了將曾經被異族所佔領的華北東部地區重新納入中央的統治,決定遷都北平。

這一行為不僅導致華北沿線邊防線因為重點守護天子而大幅縮攏,同時也導致原本是天然屏障的華北防護林因為宮廷內部的柴火之需而被大量砍伐。

沒有了天然戍邊林的阻止,而瓦剌又利用嚮明王朝的虛與委蛇成功鬥倒了韃靼。當瓦剌聚集大量兵馬揮師北下時,戍邊將士被快速擊破,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幾乎所有的明朝尖銳軍事力量都在這場戰爭中毀於一旦。

經此一役後,明朝元氣大傷,華北沿線邊防徹底從主動轉為被動。而沒有因為這場戰役建造戍邊林的明王朝在後來的庚戌之變再次受到慘烈教訓,於是嘉靖皇帝終於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建造戍邊林。

2。為了安撫戍邊將士而種植的戍邊林。

《明史·卷九十一》有記載,說防範蒙古的華北防線

“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

在這綿延數萬裡的邊境線上,戍守計程車兵們不得不用肉身抵抗嚴寒。華北邊界線上物資匱乏,在高強度的工作後又得不到及時的營養補充。

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因此,當時戍邊的將士們大多透過各種手段不去最惡劣的邊境線上,只有少量士兵因為找不到辦法而被迫堅守崗位,這部分士兵的身體在過度勞累下自然一天比一天弱。據《明宣宗實錄》記載,當朱棣下令讓戍邊將士砍木當柴薪送入朝廷時,

軍中竟然出現了“多逋逃”的情況。

很顯然,當這項任務被髮布後,負責砍伐樹木的必定是那些人微言輕的守在崗位上的戰士,早就被逼到絕境的他們不得不透過逃跑來換取生存的可能。後來,土木之變讓統治者開始大力整改邊防佈置,嚴加懲罰“躲懶”的行為。

而經歷庚戌之變的嘉靖皇帝則在戍邊林植株的選取中加上了能為戍邊將士補充營養的果木,

和能讓他們透過邊境貿易改善生活的經濟樹木。

3。因明成祖朱棣的一個決定而不得不提高守陵編制的天壽山皇家陵墓。

因為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皇家陵墓的地址勢必要重新選取。經過眾多風水大師的測算,

明成祖最終選擇了天壽山這塊三面環山的福壽之地。

並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正式動工。天壽山位於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區內,在明朝時,這個地方正位於防範蒙古騎兵的邊界線附近。

早期在天壽山內栽種樹木其實是為了遵循墓制。但後期,當蒙古鐵騎數次成功進犯後,

天壽山皇家陵墓的守衛規格被大幅提高。

明朝遷都砍伐戍邊林,為何後期卻“真香”,對華北地區的植樹防邊?

意識到戍邊林重要性的統治者們在其各自在位期間,全都發布過禁止砍伐陵墓樹木的聖旨。明武宗朱厚照甚至宣佈,只要有敢砍伐陵墓樹木者,必須處以極刑,這種極其暴烈的指令。

四:總結

明朝對華北地區的植樹戍邊思想重視的原因是緊鄰華北邊界線之外,驍勇善戰磨牙吮寫的眾多蒙古部落。

雖然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帶領下,明朝將士們將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徹底打敗,但北逃的蒙古族人從未放棄過重新佔領中原大地的想法,

因此,在明朝將近三百年的統治時間內,蒙古族一直找機會對明朝華北沿線地帶進行侵犯。

其中,讓明朝軍事實力大幅損毀的土木之變和讓中央統治者飽受屈辱的庚戌之變讓統治者終於清晰深刻的意識到戍邊林的重要性。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建造戍邊林後,

戍邊林數次成功攔截蒙古鐵騎的事蹟也讓統治者們對於植樹防邊的思想更為確定。

參考文獻:

1。《明史》

2。《四鎮三關志》

3。《明實錄·明宣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