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說到中國古代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可以說蓋天下之大,有治世,有亂世,也就是現實版字面意思的戰爭與和平,也就是說每逢朝代更替之際,總會出現連年的戰爭,目的就是對於權力的渴望和至高無上皇位的追求。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但是,覬覦皇位的不僅僅是皇室相互之間,對於朝政衰敗的皇室而言,可以說但凡是天下有權有勢的人都想坐他的皇位,畢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可能在你昏庸無道的時候還慣著你,讓你平白無故的欺壓平民,正所謂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所以在奴隸社會乃至封建社會時期,每個國家衰敗之際導致滅亡的多數原因都是農民起義,比如秦朝末期就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滅亡,但是我們知道,即使某一個國家的朝政再衰敗,還都是擁有一定軍隊的,即使農民再厲害,沒有正確的領導者終究是烏合之眾。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所謂正確的領導者,就是能夠帶領起義軍隊推翻昏庸統治的,也就是說,能夠根據軍隊現狀制定適合的計謀政策,即使在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之下依舊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這種靠的就是個人的計策了。

當然,這種計策不只侷限於帶兵作戰,並且能夠運用到日常對國家的治理當中,除去陰謀詭計之外,明著來的也大有人在,陽謀往往比陰謀更加恐怖,因為你明知是計,但就是沒有一點辦法,甚至還要被迫接受。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歷史上使用陽謀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有三個最為經典,明知是陷阱卻毫無對策,千年以來竟無一人能解。

漢武帝大一統之下的陽謀

這第一個要說的就是漢武帝實現大一統之後的政策了,首先,漢高祖劉邦是大漢的開國皇帝,當年只是一個管押送的亭長,但是最後最終受不了秦朝暴力的統治,所以斬白蛇起義。

最後響應的人越來越多,聲勢也越來越浩大,最終,在與西楚霸王項羽的聯合之下推翻了秦朝統治,並且在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之後戰勝項羽,開啟了漢朝,由於當年這些帶兵打仗的將軍都是劉邦一手帶出來的,所以對劉邦是言聽計從。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這些當年跟著劉邦四處征戰的將軍們都被封了諸侯王,權力和封地可以說是非常大對於劉邦來說這些都是當年出生入死的兄弟,對自己死心塌地,權力大點沒什麼,所以當時並沒有採取什麼措施,但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卻變成了難題。

雖說劉徹是劉邦的兒子,在思想和政治各方面都實現了大一統,但是這些封地和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卻成了大問題,到時候無法控制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所以聽從了主父偃的建議,來了一場陽謀,推恩令。

原本的諸侯國領地只是嫡長子來繼承,並不能分給其他人,但是推恩令中規定,可以將自己的封地分封給其他兒子,並且其他所分封的更小的諸侯國又國家直接來管理。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這一做法看起來是恩,其實是光明正大對諸侯國強大權力的一種削弱,在領地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之下,一分再分的諸侯國只會越來越小,分出來的諸侯國全部又國家管理,可以說是變相的對諸侯國的權力進行削弱和控制。

此令一出,各路諸侯基本沒辦法拒絕,如果國家讓你把土地給兒子,但是你不給,很有可能會引起眾多兒子之間的抱怨甚至鬥爭,所以各大諸侯又不得不遵守,就因為這個陽謀,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完善了大一統。

圍魏救趙

這第二個陽謀其實就是利用了敵方的心理,對於心狠手辣之輩自然是無效的,這個最早出自於戰國時期,當時的魏國與趙國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當時的魏國兵力強大,趙國的都城直接被魏國的軍隊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趙國無奈,只好求助於齊國。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當時齊國派出的帶兵之人乃是田忌和孫臏,這倆人可以說是專門玩計策的,當時就覺得反正趙國已經被重兵包圍了,從外面往進打明顯不現實,人家已經做好了準備,基本是等著齊國過去自投羅網。

這時候倆人想出一個陰招,就是偷家,直接率領本該去救援的軍隊出其不意圍了魏國的都城,這時候包圍趙國的魏軍急了,要是自己的大後方沒了,麻煩可就大了嗎,這邊趙國還沒拿下,要是家沒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面對這一招,在明知道是齊國算計他的情況之下依舊選擇放過趙國,班師而回,因為這個後果他們承擔不起,並不止這一次,其實後來的三國之中也有過類似計謀的使用。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當年曹操率大軍前來攻擊袁紹,想要劫袁紹軍糧,許攸就曾建議袁紹直接去攻打許昌,但是當時的袁紹並未採取,以當時袁紹的兵力,完全可以一面牽制,一面偷家,縱使曹操知道也是絲毫沒有辦法,但是自恃頗知兵法的袁紹最終失敗。

經典二桃殺三士

這最後一種陽謀可以說比較陰險了,意在挑起內鬥,春秋時期的齊國的相國晏子曾經經過三位大將軍身邊,這三個人自恃功高並沒有起身表示尊敬,這時候晏子就有點看不慣這三個人了,所以決定除掉他們。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於是讓皇帝賜了兩個桃子給這三個人,很明顯是不夠分的,於是就告訴他們說,“皇帝讓你們自覺點,按照自己的功勞大小拿桃子”於是前兩人覺得自己功勞甚大,於是就各拿了一個桃子,這時候沒桃可拿的第三個人,就不太滿意了。

抽出寶劍說,就算你你倆的功勞比我大,但是起碼也要懂得謙讓啊,如此看來你倆真是貪婪,此時倆人覺得第三人說得對,並且羞愧難當,所以都將桃子給了這第三人之後舉劍自盡了。

歷史上的三大陽謀,明知是陷阱卻讓人束手無策,千年來無一人能解

而這第三人看著自己逼死了這前兩個人,認為自己罪惡滔天,再沒有臉面活在世界上,所以也自刎。這個陽謀多少有點玉石俱焚的意思,但也是相當狠毒了。

總結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可以說是陽謀能夠如此順利的根本,其次,對於權力,領土和地位的渴望同樣可以讓人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