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帳下的大將黃權投靠曹丕,為何劉備還要善待他的家屬?

劉備帳下的黃權,一生中侍奉過三位主公,分別為劉璋,劉備和魏主,與他類似的呂布被世人冠以“三姓家奴”的蔑稱,而黃權不僅得到了世人的理解,更是在投降曹魏之後得到了劉備的諒解,他留在蜀中的妻兒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顧。究其原因,黃權與呂布不同,作為一個臣子,每在投降之前,他都盡力履行了作為臣子的義務,盡到了最後一點忠誠,直到形勢不可逆轉他才被迫投降,因此,黃權“沒得黑”。

劉備帳下的大將黃權投靠曹丕,為何劉備還要善待他的家屬?

黃權忠於劉璋,當張松提出讓劉備入川幫助抵禦張魯之時,黃權力勸劉璋不可如此,他認為劉備乃是當世梟雄,入川之後若以主人之禮招待,則一山不容二虎;若以客人之禮招待,則劉備必然不願意,言下之意,請劉備入川對抗張魯,乃是驅虎吞狼之計。劉璋沒有聽從黃權的勸阻,執意放劉備近來,劉備果然鳩佔鵲巢,順手奪去了益州。在劉備進軍之時,其他郡縣望風歸降,而只有黃權緊閉城門,堅決抵抗,並且提出條件: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只要我主公劉璋投降之後,我才會投降。可見,黃權是忠誠的,劉璋執政蜀中一日,便一日是他主公,忠臣不侍二主,只有當劉璋成為劉備的下屬後,作為劉璋的下屬,自然也成為了劉備帳下一員。

劉備帳下的大將黃權投靠曹丕,為何劉備還要善待他的家屬?

黃權投降後,劉備為了樹立典型,收買蜀中人心,對黃權大加賞賜,封他為偏將軍。黃權正式上班後,也是一心一意為劉備出謀劃策,曹操進攻張魯,黃權向劉備闡述了漢中不保則蜀中危險的道理,並且建議劉備發兵營救,但最終還是沒來得及。由此可見,黃權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是個有才之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模範的臣子,在其位謀其政,能為主上分憂。

至於黃權投降曹魏,這口大鍋應當由劉備來背。劉備出征東吳之前,黃權便力勸劉備不要盲目出本兵,他對形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東吳軍隊戰鬥力強悍,地理位置佔有優勢,所以不可貿然親自出徵,並提出讓自己為先鋒探路 ,結果劉備不聽,讓黃權在江北防備曹魏。夷陵戰敗後,劉備退走,東吳阻斷了黃權的退路,當時黃權有三條路可以選擇:自殺以保全忠烈的名聲;投降東吳,或者投降曹魏。自殺,乃是下下之策,能這樣做固然是高尚之舉,但珍惜自己的性命也無可厚非;東吳乃是蜀漢當時的直接敵人,投降東吳便等於投敵,黃權拒絕了這麼做,於是他只能去投降曹魏。

劉備本人在得知後,自忖是自己對不起黃權,也表達了對黃權的歉意:

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因此,黃權在書中的家人得以保全。黃權留在蜀中的兒子,在於鄧艾交戰的過程中壯烈犧牲。

劉備帳下的大將黃權投靠曹丕,為何劉備還要善待他的家屬?

中國古代,君臣之間講究“君臣之義”,在宋朝之前,這種“義”是互相的,臣子盡心盡力效忠君主,而君主則給予臣子應有的尊重。至於自殺殉國,則是極少數,臣子只需在最後時刻盡到了自己對君主應盡的義務,即使最終結局難以改變,臣子被迫投降,這也不違背“君臣之義”,黃權正是如此,這也正是封建時代臣子真正的模範,正如王安石所言: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