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點藍色字關注

“察右中旗婦女聯合會”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孫中山說:"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親。"

母愛,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教,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

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幾乎每一個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位有見識,有美德,偉大的母親。

母親是家庭的核心,是家風的主要傳承者,母教決定家教,家風影響世風,所以古人又說,“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01.太任:首開胎教,母儀天下

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她性情溫和,端莊雅靜,在懷胎周文王的時候,注意實行胎教,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意思是絕不看邪惡的事物,不聽淫亂的聲音,說話文雅,不出口傷人。

由於胎教,周文王生下來就非常聰明,母親教他一件事,他能舉一反三,會知道上百件事。

首開胎教先河而母儀天下的太任是偉大母愛的化身,她的高尚品德感召著一代代女性。

02.仉氏:孟母三遷,成就"亞聖"

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他幼年喪父,是由母親仉氏養大的。

孟子小時候,家住一片墳地附近,他就和小朋友一起學著做哭喪一類的遊戲。仉氏認為,這種環境不適合兒子居住,就遷居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學著做買賣吆喝的遊戲。

仉氏認為那裡也不適合兒子居住,最後遷居到學宮(書院、學校)旁邊,孟子開始模仿讀書人的樣子,仉氏感到滿意,定居下來,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

03.陳母:暴得大名,是為不祥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東陽縣的年輕人殺掉縣令,聚集了兩萬人,聽說陳嬰是誠信謹慎的人,大家想擁立他為王。

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說,自從她到了陳家,不曾聽說陳家出過地位顯赫的人,“今暴得大名,不詳”,現在突然獲得大名聲,這是不祥之兆,不如依附於別人,事情成功了,仍然可以封侯,事情失敗了,也容易逃亡,因為畢竟不是領頭的人。

陳嬰聽從母親,帶著人馬去投靠項梁,被封為上柱國,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項羽死後投降了劉邦,被封為堂邑侯。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同樣,實力不夠,也不要做“領頭羊”。陳母的見識使得兒子在亂世得以保全。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04.韋母:絕學傳世,課子授經

宣文君,是十六國時期的女經學家,本姓宋,是太常韋逞的母親。

宣文君在小的時候,父親就向她傳授了儒家經典《周官經》。

結婚生子後,趕上戰亂,宣文君身背父親傳給她的《周官經》,跟隨丈夫,攜帶兒子徒步遷徙到山東,生活十分艱難。

清貧並沒有動搖她把《周官經》傳下去的決心,在兒子韋逞長到十來歲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講經。

白天,她要上山打柴,但是不管有多勞累,晚上還要堅持在昏暗的油燈底下教兒子讀經。在兒子睡覺以後,她又開始紡線織布。

在宣文君的努力下,兒子韋逞對《周官經》很有研究,被任命為專門負責祭祀禮樂的官職"太常"。

當時《周官經》成了絕學,精通的人也只有宣文君了。前秦皇帝苻堅,特意設立講學堂,親自招收了學生一百二十多人,由她給學生講解。

正是由於她的傳經之功,苻堅賜予她“宣文君”的稱號。

宣文君作為經學家,使絕學得以傳世;作為母親,課子授經,也是了不起的。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05.湛氏:截髮筵賓,封壇退鮓

湛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早年喪夫,家境貧寒,她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

湛氏教導兒子,交朋友一定要結交品德好、學問好的人。

陶侃的好友範逵,有一次借宿陶家。沒有草料,湛氏就揭去自己床鋪上的稻草蓆,剁碎了去喂範逵的馬,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鄰居,換錢購買酒菜。

在古人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能輕易毀傷的,所以湛氏“截髮筵賓”,賣頭髮招待賓客,這深深感動了範逵。

後來,由於範逵的舉薦,陶侃踏入仕途。

陶侃在浙江海陽做官時,監管漁業。有人送了一罈魚鮓(醃魚)給他,陶侃想到清苦度日的慈母,就讓使者捎帶給母親。

湛氏向使者問明情況,將罈子封好,讓使者再帶回去,並在附信中說:“你做了官,送給我的東西,不是用你的薪水購買的,這不但使我得不到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

面對母親的“封壇退鮓”,讀了母親的附信,陶侃感到羞愧,決心做一個清廉的人。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06.崔氏:助子仁政,感化罪人

崔氏是南北朝時期的名臣房景伯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在房景伯小的時候,她親自教他識字讀書。

房景伯在擔任清河太守的時候,一位叫貝邱的母親,來向他哭訴,她有個不孝的獨生子。

房景伯是有名的大孝子,聽後自然大怒,打算懲罰貝邱的兒子。

崔氏知道這事後,對房景伯說:“你也不要生氣,把那母子請到我們家裡來,讓她兒子親眼看看你是怎樣孝敬我的,他會受到感化的。”

房景伯就派人將貝邱母子請到家中,讓貝邱和自己的母親同床而睡,同桌吃飯,由房景伯侍奉兩位老人,叫貝邱的兒子在一邊看著。

這樣朝夕相處,過了一個多月,不孝之子被房景伯孝敬老人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動,內心十分慚愧,發誓痛改前非。

回家以後,貝邱的兒子果然變得很孝敬。

07.寇母:遺畫教子,勤儉家風

北宋著名宰相寇準,早年家徒四壁,全靠母親勤苦持家。

寇母常常一邊織布,一邊教寇準讀書。後來寇準做官,日子變好了,寇母卻病逝了。

隨著時間推移,寇準的生活越來越奢侈,過五十歲大壽的時候,在家裡張燈結綵,備下山珍海味,大擺宴席,招待賓客。

家裡的女傭劉婆見狀,想起寇母的遺言,把寇準叫入內室,拿出寇母臨終前所畫的《孤燈課子圖》,畫中寇準在松油燈下讀書,寇母在一旁織布。

畫上題詩一首,“孤燈課讀含苦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寇準看著畫,想起當年母親含辛茹苦,終將自己培養成人的經歷,頓時淚流滿面,急忙“辭賓客,停歌舞,罷宴席”。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08.鄭氏:畫荻教子,安於貧賤

鄭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

歐陽修小的時候,家裡連學習用的紙和筆都買不起,更別說請老師了,但是鄭氏並沒有放棄對歐陽修的教育,請不起老師,她就親自教育兒子。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然想到,可以用這些荻草的莖稈在地上寫字,於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識字練字。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典故。

歐陽修長大後做了官,積極支援范仲淹維持新法,因此被貶職,鄭氏並沒有抱怨兒子不識時務,而是寬慰兒子說:“你是為了正義被貶職,這很光彩。我們家安於貧賤,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09.姚氏:岳母刺字,精忠報國

姚氏是南宋名將岳飛的母親,她性格倔強,為人剛直,家教很嚴,這深深影響了岳飛,雖然家中一貧如洗,但是岳飛自小就勤奮好學,又天生神力,逐漸成長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傳說姚氏為了鼓勵兒子報效國家,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誨,組建“岳家軍”,奮力抗擊金兵,那四個字成為他終生遵奉的信條。

查閱史書,發現岳飛的背上確實刺了字,不過卻是“盡忠報國”四個字,史書並沒有說清楚是誰給刺的。

儘管如此,“岳母刺字”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並且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一個象徵。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10.王母:因材教子,貧不廢讀

王冕是元朝末年的著名畫家和詩人,他的成才來自於母親的發現和支援。

王冕的父母都是勤勞的農民,因為家境貧困,只得讓年僅七歲的王冕放牛。

王冕的父親從來也不敢想,家裡會出一個讀書人,但是王冕的母親有不同看法。

她發現兒子非常聰明,王冕經常丟下牛,躲在村塾的窗外聽先生講課,這樣雖然捱了父親不少痛打,但是卻學會了很多書。

她心疼兒子,儘管家裡窮得叮噹響,還是好說歹說,勸丈夫讓兒子讀書。

王冕讀書非常刻苦用功,家裡沒有油燈,夜裡他隻身一人跑到一座寺廟裡,坐在泥菩薩的腿上藉著長明燈的亮光讀書,往往一直讀到天亮。

儘管王冕學習進步很快,可是王父總想讓兒子放下書本跟他一起種地,在這種情況下王母總是想法子開導王父,從而使王冕透過勤奮學習成為一位聞名天下的畫家和詩人。

母教傳家風,感恩慈母心中華十大賢母的故事

察右中旗婦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