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殺死關羽後,世人為何會對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呂蒙和關羽相比,其知名度肯定不可同日而語。

眾所周知,關羽是“忠義”、“勇武”的化身,他的形象能夠歷經千年還被人銘記,全在於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由於《三國演義》一書中關羽刮骨療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華雄道義釋曹操、威震華夏等事蹟,實在是太深入人心,故而數年來,對於關羽的同情便從未停止過。

我們崇拜英雄,我們為他的結局感到遺憾,正如關羽的某位外國粉絲看到這裡時,哭著在臉書上發出的那條動態一樣: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無敵的偶像就這樣死了?這一定是哪裡搞錯了!

正是在這種複雜情緒的影響下,導致了我們在看到呂蒙之時,往往會產生正反兩種評價。

呂蒙殺死關羽後,世人為何會對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1、討厭呂蒙的觀點

李贄:呂蒙、陸遜妖魔耳!縱然奸計得行,亦一時勝負,何足誇戰?汝不見蒙與遜與當年草木同朽腐矣!

呂蒙如果是在戰場上光明正大地殺死了關羽,那他的名聲一定會比現在好聽很多,可呂蒙想殺關羽卻是透過陰謀詭計。

呂蒙趁著“孫劉聯盟”還存在的時候,先和關羽打好關係,而後呂蒙卻在關羽圍攻樊城,被徐晃等人纏住的時機,偷襲荊州,讓關羽腹背受敵而死。

陣營不同,相互攻擊無可厚非,可若是如呂蒙這般,表面上假裝是朋友,背後卻時刻謀劃著想要殺害對方的小人行為,是很容易招人討厭的。

呂蒙殺死關羽後,世人為何會對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2、欣賞呂蒙的觀點

呂蒙和關羽各為其主,在呂蒙上任都督之前,建安二十年,孫權和劉備為了爭奪南郡,雙方還發生了一場戰鬥,後來,因為曹操蕩平漢中的訊息傳來,才迫使雙方讓步,繼續維持著脆弱的聯盟關係。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曹操的插足,並沒有讓孫劉聯盟更加穩固。

“國與國之間的聯絡”首先以利益為主,“漢中之戰”後,劉備佔據了漢中,孫權卻在“合肥之戰”中差點喪命,兩者的反差讓孫權意識到東吳此時的威脅,不再以曹操為主,反倒是盟友劉備,才是遏制住自己的對手。

呂蒙殺死關羽後,世人為何會對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在這種背景下,建安二十二年,呂蒙向孫權提出了趁曹操無暇顧及東面之際,進攻關羽的建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在呂蒙的設想中,關羽和劉備奸詐反覆,遲早都要威脅到江東“(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呂蒙的話,對於孫權而言也正是他所顧及的東西,在他早年和魯肅商議謀取天下的“榻上策”時,他也是把荊州作為爭奪天下的跳板。

呂蒙殺死關羽後,世人為何會對他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換言之,劉備和孫權兩人在爭奪天下這條路上:撞車了。

利益是劉備和孫權聯合的原因,如今兩人之間因為利益而談崩,呂蒙在這種情況下為自己國家除掉強敵。

站在呂蒙的立場,他無過有功。

正如陳壽評價那般:“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擒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援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