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發生在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身上有兩個著名的典故:一是“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另一個就是“

問鼎中原

”。

楚莊王即位之初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楚國國君,表面上裝作出一幅花天酒地、縱情好色的樣子,在楚國國內危機四伏、爭權奪利的戰爭中故意裝傻、明哲保身,然後在暗地裡卻暗暗觀察及注視著一切。

楚莊王的種種行為表明他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楚國能在楚莊王的帶領下擊敗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說明楚莊王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再加上楚國原本就是春秋大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成為帶甲百萬、沃野千里的萬乘之國。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一位明君帶領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基本上就成為春秋爭霸的基礎,兩者缺一不可,楚莊王就是這樣率領強大的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最輝煌的時刻是率領楚軍“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楚國的國界最北邊的地方差不多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離黃河尚有數百公里,楚莊王透過與秦國結果,結成秦晉之好,並透過邲(地名在今河南鄭州北部)之戰,一舉擊敗當時的最強國,同時也是上一任春秋霸主的晉國,楚國的兵峰直接到達黃河,這是楚國自建國以來,打到最北邊的地方。

楚莊王除了擊敗晉國,飲馬黃河外,還趁機攻進周天子所在的京畿(洛陽)南郊,當時的周朝國土完全包裹在晉國國土之中,楚國只有擊敗晉國,才有資格進入周朝都城洛陽,當時的周天子雖然沒落,但依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楚莊王由於剛剛擊敗晉國,已經成為事實的天下霸主之國,雄心勃勃、野心膨脹,便故意向周天子的使臣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這便是“問鼎”的由來,“問鼎”的本意不在於問,而在於問鼎背後的野心,九鼎是天下權力的象徵,誰握有九鼎,誰就是天下共主,楚莊王此舉暴露了野心,於是“問鼎天下”便成了野心拿下天下的代名詞,這便是問鼎天下的典故由來。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問鼎中原,那麼當時的楚國能滅周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楚國滅不了周,就算是春秋時期的任何一個大國,比如春秋五霸任何一國,都沒有滅周的實力與能力。

春秋與戰國雖然同屬於周朝,但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大,首先春秋時期的政治共識不是你死我活的滅國戰爭,而是爭霸,爭霸與滅亡周朝有著本質區別,爭霸的本質是強大的諸侯國以強大的實力代替周天子行使霸權,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雖然骨子裡看不起周天子,但政治原則仍是擁立周天子的。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春秋爭霸以齊桓公和管仲為首,管仲以輔佐齊桓公爭霸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尊王攘夷是本質是尊重周王室,排斥打擊蠻夷,管仲提出的爭霸是在周王室的框架下實現周朝制度,本質上是擁護周朝的,這是根本。

在春秋的政治環境中,如果有國家膽敢滅亡周王室,那麼就打破了“尊王攘夷”的原則,也打破了“爭霸”的原則,那一定會引起天下所有諸侯國的群起而攻之,這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使然,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另外,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都是點到為止,以和為貴,越是早期的戰爭,打仗越是講禮法,雙方先約好時間,佈置好陣勢,然後喊一聲開始,接著就是雙方開戰,敗的一方如果逃走了,勝的一方只會追擊三十里,然後退回,就像兩個君子打架一樣,比如宋襄公,很講仁義,泓水之戰中楚軍渡河時,宋襄公沒有攻擊,而是等楚軍全部渡河雙方擺好陣勢後再開戰,結果戰敗。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春秋時期雖然也有滅國戰爭,但極少,一旦有滅國戰爭,或多或少會引起大國的干涉,當時的國際環境相當複雜,合縱連橫,尤其是小國,今天歸屬這個大國,明天可能就會歸屬另外一個大國,沒有永遠的盟國,只有永遠的利益。

而戰國時期則完全不同,戰國已經是你死我活的滅國戰爭了,比如春秋時期的上百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只剩下七個較大的諸侯國,戰國同時還有大規模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原則,比如白起就殺了六國一萬多萬士兵。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春秋爭霸的目的是維護周朝,只不過是霸主來行使周天子的權力而已,春秋發展到最後,仍然是周天子的天下,雖然是名義的;戰國戰爭的目的是滅亡他國,實現統一,戰國發展到最後,只會有一個國家能活下來,就是那個最強大的國家。

再說了,楚國雖然擊敗了傳統強國晉國,但根本沒有滅亡周天子的實力,楚國當時就算實力強於單個的晉國或秦國或齊國,但並沒有強於晉國+秦國+齊國+其他諸侯國的實力,楚莊王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如果楚莊王膽敢滅周的話,那麼接下來楚國將有滅頂之災,天下諸侯將會群起而攻之,因為這打破了慣例。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曾問鼎中原,當時楚國能滅周嗎

所以,聰明的楚莊王也只不過是問問了鼎的大小和輕重,然後轉身繼續爭霸事業去了,不敢把周王室怎麼樣,這既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使然,也是楚國的實力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