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一、三國開端,其實源於農夫董卓的興起

今天我們說三國的形成,主要以赤壁之戰為標誌。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赤壁之戰後,劉備、孫權和曹操三方透過對荊州的瓜分達成了暫時和平。曹操退出當陽,在襄陽穩住陣腳;孫權則佔領江夏郡,在江北有了一塊緩衝之地,而劉備則從無到有橫空而出,先借得了南郡,然後拿了長沙、武陵、零陵和桂林四郡。

此後,曹操退守江淮以北,孫權牢牢佔據江東,劉備則依靠荊州西進益州,開始了三足鼎立。

曹、孫、劉能三分天下,從根源上,源於一個農夫董卓的興起。

人們對董卓的瞭解,多來自《三國演義》。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三國演義》中的董卓,是一出面就被黃巾追殺的河東太守,幸為劉、關、張所救。蹊蹺的是唯恐讀者不知道,作者羅貫中直接介紹董卓“常有不臣之心”,似乎董卓生來就是要對朝廷不臣的。

事實並非如此。

二、董卓,疏財仗義,一身好武藝並屢立戰功

董卓是隴西人。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關隴之地,由於處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界,因此歷來民風彪悍,人們勇武善戰。而處於涼州的隴西,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又和羌氐等遊牧民族雜處,漢人們多“習於夷風”,民風尚武,甚至婦女也能“戴戟操矛,挾弓負矢”,因此關西之地歷來將才湧現,有“關西出將”之說。

董卓生長於此,自然受到了環境影響,他年少時就喜歡四處交遊,身上有俠士之風,“少好俠”,曾深入羌地,和羌人的各個部落酋長交好,“盡與諸豪帥相結”。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這樣的經歷,能看出董卓是義氣中人,而且善於結交。和文化落後的部落酋長交好,除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盡顯豪爽,還需要有武力,因為體弱者是不會被這些酋長看得上的。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董卓有力量,隨和,講義氣。

董卓在外面跑了一陣後,還是回來安心做了一個農夫,即“歸耕於野”。董卓的日子並不像後來在隆中的地主諸葛亮那麼逍遙,因為他是自耕農,必須自己種地。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雖然很窮,但是董卓還是非常大氣,他在羌地交的少數民族朋友來看他,董卓不惜殺掉自己的耕牛來招待,而耕牛對農家來說就是命根子和身家性命。董卓以身家性命來對朋友,無異於豪俠丈夫,而他結交的少數民族朋友也是講義氣的,大家湊了千餘頭牛羊相送,“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

董卓能真心實意對待朋友,而朋友也能對得起他,說明董卓本人是條漢子,而且識人,他知道哪些人是可以結交的朋友,也許,他也深知在人身上的投資。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後來漢桓帝徵召羽林郎,羽林郎的條件必須出生好,人品好,即“良家子”。董卓被徵召了,而且董卓力氣大,在馬上能左右開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武藝。

董卓的武藝,讓他到了中郎將張奐手下擔任司馬,即參謀長。

中郎將張奐負責幽、並、涼三州的軍事,這三州經常和遊牧民族打仗。於是,董卓和羌人交往的經驗和他本人的功夫有了用武之地,他對羌人知己知彼,在幷州大破羌人,斬首1萬餘人,於是以軍功升為郎中。

可是,董卓本人並不貪功,也並不像其他將領那樣冒領軍餉,而是將朝廷獎賞的9000匹好絹,全部分給麾下將士,他本人一匹都不留。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在幷州的作戰,使得董卓顯示出“粗猛有謀”的性格,威震羌人,使“羌胡畏之”。

董卓對羌人的作戰幾乎百戰百勝。

韓遂在涼州造反。漢軍六路出擊,董卓一路被數萬羌人圍困,糧草匱乏,董卓心生一計,引河水圍了一個堰池假裝捕魚,本人卻帶軍偷偷撤退,等到羌人發現並追擊時,堰池已經很深,羌人無法渡過,董卓得以全身而退。而六路出擊的漢軍,其他五路皆有損失,只有董卓一路全軍而還。

於是,董卓以一個“耕於野”農夫,終於拜將封侯,成了“前將軍,封斄鄉侯”。

可是,儘管功勞巨大,由於董卓是隴西人,又是在涼州和幷州和羌人打交道中起家,因此他的部隊多羌人和涼州人(著名的四大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都是涼州人),很多基層軍官和士兵都來自他年輕時結交的羌人部落,就始終無法得到朝廷的認可。

而更主要的是,經歷黃巾之亂後,偌大漢朝僅兩支最大的軍隊,一支是皇甫嵩,另一支就是董卓。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於是,董卓這支以涼州和羌人為主的軍隊,讓朝廷極度忌憚。

三、漢靈帝對董卓的兩次無故奪權行為

對董卓軍隊的不信任,讓漢靈帝有兩次剝奪董卓軍權的行動。

公元189年,漢靈帝下詔,徵董卓為少府。

少府是掌管天下賦稅和糧食的京官,讓董卓從一位打仗的武將瞬間變成和數字打交道的文官,可想而知漢靈帝的用意,就是要剝奪董卓的軍權。

是否應詔,是董卓必須做出的選擇,而一旦做出選擇,將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董卓做出了他的選擇,即不奉召。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此時的董卓,如果真的聽命於朝廷,放棄軍權,安心進京做京官養老,以他一個毫無背景的外人,卻要掌管天下糧倉這樣的肥差,很有可能在宦官外戚和士族爭鬥中丟掉小命。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董卓不奉召的藉口是:“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牽挽臣車,使不得行。”

董卓和漢靈帝之間的小九九,相互都心知肚明。可是,漢靈帝沒有辦法制約董卓的抗旨,他的軍隊正在鎮壓黃巾,而且他也不敢讓他的軍隊耗費在自相殘殺上。

但是,董卓的軍隊始終是漢靈帝的心病,他臨死前,又一次想拿掉董卓的軍權。

公元190年,漢靈帝病重,他還放心不下董卓,於是,讓董卓去擔任幷州牧,但是要將軍隊交給皇甫嵩。“璽書拜卓幷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

也許因為第一次赤裸裸以勢壓人的失敗,漢靈帝終於換了一個技術含量高的計策,即給了董卓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地方,也可以帶軍隊,但是必須交出老部隊。

漢靈帝的計策,應該不是他個人想出的,而是集合了朝中一干謀臣的意見,可是這樣的計策,卻玩不轉“粗猛有謀”的董卓。

董卓立刻回覆:

臣誤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董卓的回覆有理有節,他和麾下十年的感情,下屬兵將都捨不得他,因此願意留在邊疆為國戍邊。

董卓一直在為漢朝守衛邊疆,他的部隊是他血染沙場打出來的,《三國志。董卓傳》記載:

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為漢朝的邊疆打了百餘戰,董卓為漢朝立下了赫赫之功,以對漢朝的貢獻論,朝中能及者寥寥無幾。可是,對如此戰功赫赫的邊將,朝廷非但沒有獎勵,反而千方百計剝奪兵權,這也提醒了董卓,必須擁兵自重才能自保。

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說得很明白:“”

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

漢靈帝兩次欲奪董卓的兵權,已經構成了董卓和朝廷雙方的互不信任,種下了“有他無我有我無他”的惡果。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因此,儘管漢靈帝對董卓進行了責備,可是董卓不僅不奉召,反而從涼州移駐河東,為的是密切關注洛陽的動態,以爭取主動。

董卓此時移駐河東,並不是想進洛陽擾亂朝政,而主要是防備朝廷。因為董卓不知道朝廷還會出什麼對他的不利政策,而河東距離洛陽很近,這樣可以及時瞭解朝廷的動態。

這時,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為了誅殺京城實力巨大的宦官,密召董卓進京。於是,對洛陽動態非常瞭解的董卓,一反前兩次的拒絕,決定帶兵進京。

四、進京而又無人能制約的董卓,引發軍閥混戰,成為三國鼎立的前奏

董卓雖然定下了進京的主意,可是由於對朝廷的不信任,他還是不敢正常進京,因為他身邊只有步騎三千,由於擔心被朝廷暗算,因此設了一個虛張聲勢之計:

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復入至洛中”。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奉召入京,居然要玩這套,可見董卓對朝廷的不信任。

董卓入京後,因為毫無根基,因此他需要尋找支持者,為此他極力拉近和京城官員的關係。

《後漢書。董卓傳》中對董卓的行為有評價,即“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董卓雖然粗俗,還是收住性子,提拔重用士人。

實際上,董卓設立的權力機構,也是權力分屬,“董卓自為太尉,以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以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董卓只主管軍隊,其他都歸楊彪和黃琬,三人並列行事,楊彪和黃琬也都不是董卓系統的人。

似董卓這樣的既粗魯又有心機之人,如果有人制約,他就是老老實實做事的人,一旦無人能制約,就會野心膨脹。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可是,不僅朝廷之中沒有人能制約董卓,天下也沒有能和董卓對抗的軍事力量。於是,董卓的野心膨脹了,他的實際權力的越來越大,根基逐漸穩固,於是自己封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開始獨霸朝綱。

董卓的行為,引來各路人馬的聯合討伐,結果又引發各路軍閥大混戰,各股勢力此消彼長之下,大家的初心也變了,都想問鼎天下,結果亂成一團,成了三國鼎立的前奏。

五、三國鼎立之源

董卓以戰功鍛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結果被朝廷不信任,而為了自保又不得不擁兵自重,結果權傾天下,引來各路諸侯的軍閥混戰。

歷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原因讓他有了不臣之心

董卓之亂,成了三國鼎立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