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一提起中國古代史,我們無不仰慕漢唐遺風,武功赫赫;宋人文化、經濟發達,一提起明朝,總是明清並稱,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開端。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我們對明朝有很大的誤解,對中國歷史同樣有很多誤解。中國歷史從來不曾全面領先其他地區,不存在著在古代中國歷史就比西方、阿拉伯、印度等地先進,只能說我們有特色、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好,與此同時,也有不如別人的地方。

老有一種自恃清高的態度讀歷史,永遠看不到真正的歷史,只能看到自己想象的歷史。

明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奠定了此後中國600年社會的基本形態,政治治理的思路,至今未曾脫離這個藩籬。現代中國人,與明朝人唯一的區別,可能只差一個工業化。

(一)出生便攜帶著腐敗的基因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起點最低的皇帝,開局一個破碗,一根乞討棍。他當過農民,乞丐和和尚,最本質的身份還是一個農民,用農民思維治理整個國家。

洪武在位31年,朱元璋用這31年奠定了此後中國600年的底色。貧農出生的朱元璋,有很強的理想色彩,他厭惡貪官汙吏,洪武一朝對貪官的懲罰,已經到達巔峰造極的地步。

貪墨六兩銀子,就剝皮點燈,各種嚴刑酷法層出不窮,一度導致浙江、江蘇、江西等地的官員不夠。中央的尚書、侍郎們,幾乎無人能夠在任期幹滿。

洪武朝前所未有的反貪力度,沒有阻止貪汙,反而等老朱死後,遭到嚴重的反彈。

最痛恨腐敗的帝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能夠與之比肩的恐怕只有後來的滿清,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明朝的腐敗原因有三,第一,在朱元璋的眼中,帝國的盛宴只屬於自己的朱家子孫,跟著自己的打仗的老兄弟、衣冠楚楚的文臣都不在蛋糕的分配之列,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奴隸。

朱元璋的反腐,帶有極度的私利。

儘管,老主本人勤儉節約,在歷代皇帝都屬罕見,但他的兒子們,朱家的王爺一開始就享受著帝國最好的果實。貪慾極強的朱氏皇族,面對同樣貪慾的群臣,並沒有什麼高貴之處。

所以,明太祖對官僚系統採取極低的底薪制度,就不難理解了。一個縣令的月薪換成現在只有1000多元人民幣,還要養師爺、一家老小、人情往來,幾乎不可能。整個明朝,做到的只有海瑞一人,他上街成2兩肉,都能成為整個浙江的新聞。

第二,皇權極大。

皇權的基礎無非兩條,一個以錦衣衛為代表的暴力機構(洪武年間,沒有東廠),一個是官吏為代表的徵收機構。皇權就像是金字塔最頂尖的點,這個點越高,構成的底座也越高。

正如喜馬拉雅山坐落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才有可能成為最高峰。

朱元璋的權力慾,也讓文官的權力大的沒邊,官吏們貪汙的能力超乎尋常。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怎麼可能。

第三,朱元璋沒有建立一套成熟的稅收制度,由於老朱討厭商人,有很嚴重的仇富心態。

他捨棄了元宋以來商稅為主的稅收模式,退回到農業社會的稅收徵收模式。

落後的財政制度,導致明朝的明軍以難以想象的速度腐化、墮落下去,明朝初年明軍的戰鬥力可以比肩任何一個王朝。可是,到了中後期,與同期的王朝相比,明軍的實力應該是墊底的。

財政制度對其政治的影響也同樣深遠,明朝的對外政策、對內治理,都體現了一種難以調節的剛性。

整個王朝如同被束縛住的殭屍,後代皇帝不容易撼動,名臣志士也無法撼動,整個明朝更像是一個鐵屋子裡的鬧劇。

(二)帝國的轉向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群臣百姓都鬆了一口氣,新時代來臨了。

即位的是20多歲的建文帝,看似繼承了一個偌大、富庶的江山,但這個皇帝位置是最難做的。朱元璋在位時,殺了功臣,勳貴被打壓;掀起各類運動,文臣離心離德。

沒有老皇帝的資歷,新皇帝如何能夠駕馭江山呢?剛剛建國不久,宦官還沒來得及走入政治舞臺的中心。沒有軍功的建文帝,只剩下依靠文臣,他重用方孝儒、黃子澄等儒生,準備開啟自己的時代。

在朱元璋眼中,朱氏子孫是鐵板一塊,都是兄弟姐妹,是皇位忠實的捍衛者;但在建文帝眼中,藩王是最大的挑戰,是隨時會爆炸的炸彈。所以,即位後,建文帝首要任務就是削藩。

只可惜,這個20多歲的年輕皇帝,遇到的是在血與火中成長出來的燕王朱棣。朱棣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由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憑藉著這個,朱棣確實有資格稱為成祖。

朱棣的成功,的確有他超出常人的人格魅力,能征善戰的軍事才能的因素,也有建文帝太年輕缺乏政治頭腦的原因。

然而,歷史歸根結底是是時勢造英雄。靖難之役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朱棣的強勢迴歸,更加符合勳貴們的利益。

勳貴,特指跟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二代們,他們的父輩剛剛經歷了浩大的征伐全國的過程。儘管父輩被洪武帝屠戮殆盡,但是他們心中的血還沒有冷卻,手上還殘留著淡淡的血腥味。他們掌握著軍隊,是決定大明王朝走向的絕對力量。

朱棣,繼承了帝國勳貴的力量,他的皇后是徐達的女兒,徐達乃是明初軍功最大的將軍,整個半壁江山可以說都是徐達打下來的。

事實上, 朱棣也沒有辜負勳貴們賦予他的力量,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明朝最剛武、最擴張的時代都誕生在永樂朝。

若是讓我選擇明朝的一個時代穿越,我選擇永樂年間,這22年是明朝最具風華的22年。

(三)永樂不樂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永樂皇帝做了他任內所有能夠做的事,他五徵蒙古,修大運河,遷都北京,修永樂大典。但是,皇帝怎麼可能一直快樂下去呢?更大的可能是,皇帝永遠都沒法快樂。

永樂皇帝,面臨三個問題。第一,如何處理藩王,他自己就是藩王出身,他很害怕有人能夠學他。所以,他對藩王採取更加嚴格的限制,宗室不得經商,不得科舉從官,不得當兵,不得學醫,連出城都不行。

藩王只有一個選擇,娶更多的妻妾,生更多的孩子。孩子越多,爵位就越高。到了明末,朱元璋的直系後代已經高達100多萬,成為帝國最大的毒瘤。這功勞,不能不分一份給永樂皇帝。

第二,如何處理勳貴。朱棣一直是以體恤下屬、講義氣為標榜,事實上也是,相比於朱元璋來說,永樂皇帝對待功臣簡直好的不得了,而且從一而終。

但他依舊對勳貴有提防,除了戰爭時期,明朝勳貴的誕生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繼承,所謂公侯萬代;一種就是皇后妃嬪。為了防止勳貴和外戚聯合起來,朱棣規定皇后只能從民間選取。

有明一代的皇后,多是小家碧玉,很少有大家閨秀。她們的身份多樣,有秀才的女兒,有錦衣衛白戶的女兒,有商人的女兒。

這也讓明朝的皇帝,多了一份地氣,除了不像皇帝之外,喜歡什麼的都有。

第三,便是選擇繼承人的問題。朱棣為了標榜自己的正統性,沒有選擇能征善戰、酷似自己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為太子,而是選擇書生氣十足的長子朱高熾。

如果選擇朱高煦,就等於朱棣向群臣承認自己是得位不正,陰謀篡位。所以,朱棣不認自己的諾言,捏著鼻子,讓朱高熾當太子。

(四)文臣的崛起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明仁宗朱高熾,儘管是隻當了10個月的皇帝,但在明朝歷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筆。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數上一代皇帝文治武功都很強,下一代能以太子即位的皇帝。

千古明君的太子,比千古明君難當多了。

幹得好,容易受到猜忌;幹得差,老皇帝又不滿意。

漢武帝的太子,全家滿門抄斬,只留下一個襁褓中的孫子;唐太宗的太子,也因為謀反而被貶為庶人;朱元璋的太子,早死,皇太孫也被朱棣給殺掉了。

朱高熾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客,一方面他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經濟才能,都相當有能力。但不顯山、不漏水,從來不正面與朱棣起衝突,只是默默地經營天下,為父皇南征北戰提供糧草、軍器。

若是做這樣這個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朱棣是韓信的話,朱高熾就是蕭何;朱棣是曹操,朱高熾就是荀彧。

總之,他們兩個在政治上,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優勢互補。

能力只是朱高熾成功的一個因素,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是朱高熾從來不居功,甘當輔助的作用。一旦與朱棣有嫌隙,他能夠處理地滴水不漏,重新獲得疑心重重父皇的信任。

舉個例子,靖難之役時,朱棣帶著大軍攻打山東,軍事受阻,不得寸進。建文帝的文臣方孝儒,寫了一封信招降朱高熾,一面又派人向朱棣告密,說“燕王世子已經投降朝廷,正在密謀出北京城。”

這是朱高熾遇到最大的政治和信任危機,他二話不說,把沒有拆開的信件和信使綁著,連夜送到朱棣的軍營當中。打消了朱棣的猜忌,他用燕王世子一直到太子,兢兢業業幹了30來年的二把手,可以說他才是永樂朝最聰明的人。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高熾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計程車大夫,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朱高熾的登記意味著文臣正式登入大明的核心政治舞臺。

朱元璋和朱棣兩個皇帝,都非常有特色,各有各的功績,但有一點是朱高熾完成的。

那就是建設,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在古代,這一重任歷來都是儒生們完成的。

也正是如此,即位10個月的明仁宗,開啟了明朝少有的盛世,史稱“仁宣之治”。

明仁宗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存在感不高,在位10年,主要是吃祖父和父親留下的政治遺產。但對明朝皇帝而言,不折騰,已經是難得的好皇帝了。

(五)被抽掉了脊樑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御駕親征,被永樂皇帝,玩出了花來,朱棣對他的衝鋒陷陣最為津津樂道、洋洋得意。

朱棣肯定想不到,僅在20年後,他的曾孫朱祁鎮會把他的老臉丟的一乾二淨,

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從明長陵跳出來,活劈這個不肖子孫。

隨著仁宣朝的老臣三楊相繼去世,9歲就登基的正統皇帝朱祁鎮,沒有了父輩的聰慧,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如果從皇太后那裡獲得權力,以及證明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明朝,朱祁鎮是極難從母親孫氏那裡奪權的,而且也不符合文臣的利益。孫氏一介女流,權力慾也不旺盛,更多的是繼續推行仁宣朝的各項政策,顯然對文臣更加依賴。

長於深宮當中的朱祁鎮,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信任自己身邊的太監,由此,明朝最後一支強大的政治勢力——宦官,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的中央。

其代表人物,便是太監王振。

隨著朱祁鎮長大,親政是必然,但是正統皇帝並不滿意做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要向母后證明自己的實力,要讓群臣對自己唯命是從。於是,他想起了曾祖父永樂皇帝的榮光,御駕親征。

正統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的血性,將大明最後的底蘊全部逃出來,5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往草原開去。把北京和朝廷留給了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鈺。

大軍,還未出發, 朱祁鎮就在想象自己勝利回朝時候,母后對自己的讚賞。他認為,打仗不過是過家家的遊戲,50萬大軍,曾祖父朱棣都沒有一次性動用過這麼多士兵,他自己肯定能夠超越祖先。

大軍一路上,皇帝以外行指導內行,表面上是皇帝在指揮,實際上是同樣不懂軍事的王振在指揮軍隊。

在張家口的土木堡,一個不到幾平方公里的小村落,連水都得到幾公里外的河流上打水。

兩個軍事菜雞硬生生地把50萬大軍全部賠進去了,大明洪武、永樂兩朝積累的勳貴、勇武力量,被一戰葬送。

大太監王振不僅丟掉的姓名,還被釘在恥辱柱上,遭後人謾罵。正統皇帝本人,也被韃靼人也先俘虜。

這個窩囊廢,沒有自殺的勇氣,投降的非常徹底,居然寫信給邊軍的將領,讓下屬獻城給蒙古人。這是整個大明王朝,最廢物、最窩囊的皇帝。

一年後,蒙古人,對這個一無是處、毫無骨氣的皇帝也缺乏了耐心。京城裡,郕王朱祁鈺已經登基,是為景泰皇帝,韃靼人真正的對手是守衛北京的于謙。

“千磨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首《石灰吟》,

詠頌出了大明的骨氣、脊樑,不在皇帝,而在士大夫,而在於謙。

(六)鬧劇的帝位更迭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景泰二年,正統皇帝回到了北京城,去的時候,是50萬大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來的時候,惶惶如喪家之犬。

昔日,仰自己鼻息的郕王,而今的景泰帝,看都不願意看他一眼。只是派人把他掃了南邊的一座宮院裡,安安心心地做太上皇,每一句話、每見到的一個人都在東廠的監督之下。

連吃飯,都只能被太監從門縫中塞進去。如果可以選擇,我估計朱祁鎮更想回到草原,反正哪裡都是階下囚。

朱祁鎮在這痛苦的8年,想得最多,除了懊悔之外,還有憎恨,憎恨弟弟朱祁鈺,憎恨他賦予重任守衛北京的于謙。

應該要感謝上天,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朱祁鈺在位8年,太子早夭,沒有生新的孩子,沒有太子就意味著國本不穩。而且終日在皇位上,勾心鬥角,成天憂心哥哥這個燙手山芋,20多歲的年紀也被熬壞了。

朱祁鈺病倒了,朱祁鎮的機會又來了,他借用太上皇的名義,僅憑著一聲吼,便打開了宮門。再次登基,成為皇帝。這個政變戲劇的有些可笑,跟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來說,就是小兒科的過家家,歷史書都懶得費筆墨去著筆多說幾句。

這歸功於朱元璋,在社會崩潰之前,皇權這塊肉確實只會爛在鍋裡,朱氏皇位更迭,不過都是朱家人而已,與常人何干。

二次登基後的朱祁鎮,覺得正統這個年號不吉利,代表著屈辱,遂改年號“天順”,想必他一定無比感謝上天。第一次在位14年,第二次在位8年,共在位22年,也許只有在位時間,才是朱祁鎮和明成祖朱棣的相似之處吧。

(七)史上最痴情的皇帝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在朱元璋的制度之下,皇帝再怎樣胡鬧,都很難動搖皇位的穩定性。正統皇帝之後,明朝幾乎就沒有再出正常的皇帝。

正統皇帝的太子,成化皇帝朱見深開啟了兩個壞頭,第一,長期寵愛萬貴妃,導致後宮不穩。

萬貴妃曾經是成化皇帝母親周太后的宮女,大他19歲的,從2歲起就奉命照顧朱見深。在景泰帝在位的期間,朱見深度過了4歲~12歲的年齡,叔叔朱祁鈺對自己的這個侄子也是百般防範,導致一度精神失常。

在長期不被安全的環境中長大,朱見深對萬貞兒極為信任,這是他唯一的支柱。

後來,成化帝登基之後,排除萬難封萬貞兒為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

如果給歷代皇帝排一個痴情表,成化帝絕對高居榜首。萬貞兒長得不好看,大皇帝19歲,大齡產婦生過一個孩子夭折後終身不育,不被太后喜歡,不受群臣待見。而且,特別善妒,只要皇帝臨幸其他宮女,這些宮女要麼沉井,要麼被暴力墮胎。

哪怕是面臨著要絕嗣的風險,成化帝依舊對萬貞兒寵愛到極致,聽不見任何人的意見。

太子朱佑樘的發現是一個意外,這個小豆丁出生在冷宮當中,在皇宮裡過著乞丐的日子,吃百家飯長大,終日最大的任務就是躲避萬貴妃的追捕。

一次,成化帝感嘆自己一把年紀,都已經老了,還沒有一個兒子。身邊的大太監張敏冒死覲見,稱“陛下,您有兒子,已經5歲了。”

喜當爹的成化皇帝,看到瘦骨嶙峋、如同難民營出來的乞兒,連胎髮都沒有剪掉。

又是心喜,又是心疼的朱見深彷彿想到自己童年時的經歷,他第一次決定要反抗萬貞兒。

成化皇帝將兒子藏在御書房,謊稱自己在書房裡辦公。連夜,召集閣臣朝會。次日,成化帝昭告群臣,給小孩賜名朱佑樘,封為太子。面對生米煮成熟飯的皇太子,萬貴妃除了咬牙切齒沒有別的辦法。

即便是封為皇太子,朱佑樘的生母、照顧自己的太監,先後被萬貴妃弄死,這個太子最終只得依靠慈寧宮的庇護,才得以安全長大。

成化23年,萬貞兒去世,成化帝傷心過度,憂慮而死。

皇帝為女人痴情而死,成化皇帝是唯一的一個。

(八)中興的明孝宗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從小,長在冷宮中,在萬貴妃的魔掌下艱難求存的朱佑樘,同樣養成了懦弱的性格,哪怕是登基為帝,也改不了這個特點。而且,身體差是朱佑樘另外一大特點。

但對皇帝這個職業來說,

沒有主意不是一件特別壞的事,關鍵看你相信誰。

朱佑樘登基後,年號弘治,廟號明孝宗。

正統皇帝和成化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先後賦予了宦官集團極大的權力,致使宦官登入明朝的政治舞臺中心。

但是弘治皇帝沒有這樣的擔憂,他的皇位來得相對比較容易,萬貴妃一死,後宮當中也沒有制約他親政的勢力。

天性善良的朱佑樘相信他的大臣,與弘治三君子一起治理天下,由此出現了明朝第二短暫的中心階段,史稱“弘治中興”。

這些所謂的史稱,其實水分很大,不少盛世、中興,都只是文臣正好的興盛,恰恰歷史又是由士大夫書寫的,政治清明是一回事,也不能排除自吹自擂的因素。

(九)離經叛道的明武宗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一個老婆,張皇后,張皇后只有一個兒子,這便是後來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正德皇帝是最正統的皇帝,他父親明孝宗朱佑樘在5歲前再後宮長大,封為太子後,母妃和庇護自己的太監張敏相繼被萬貴妃弄死,他最終由太后庇護長大。

朱厚照作為父皇的獨生子,是帝國天生的繼承人,這個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權力來得太簡單,勢必不會珍惜,正德皇帝登基,只想幹一件事,那就是滿足自己各種私慾。

厭倦了皇宮的宮廷大院,朱厚照特別喜歡民間,多次偷偷跑出去微服私訪。他的微服私訪不像滿清的康熙、乾隆,浩浩蕩蕩,勞民傷財。他就帶著幾個侍衛,如同一個公子哥一樣,遊戲民間。

後世,有人做戲曲《游龍戲鳳》,其主角就是這位正德皇帝,愛上了酒館主人妹妹鳳姐,調戲鳳姐,最後封鳳姐為妃。調戲,本來是一個無恥的流氓舉動,但因為物件是皇帝,就被後人津津樂道。

這便是大明皇帝版的《灰姑娘》,古今中外都愛看皇帝愛上民女,公主愛上秀才的故事。

只不過,作為民女,女人本身開不開心,快不快樂,就不那麼重要了。

朱厚照為了能夠瞎玩,扶持了大明第二個大太監劉瑾,以宦官勢力來行使自己的皇權。正德皇帝做的離譜事,包括建立豹房行宮,養女人,養猛獸,養士兵。

經過土木堡之變後的明朝,沒有哪個大臣膽敢支援皇帝御駕親征,精力旺盛的正德皇帝居然喬裝,自封大將軍,上陣殺敵。

明朝到了正德這裡,已經開始轉向了。整個明朝,在朱元璋的構建之下,經過歷代皇帝的添磚加瓦,

到朱厚照手上時,皇權已經固若金湯,帝國的內部沒有能夠威脅他的勢力。

所以,正德皇帝,只剩下玩耍、胡鬧一條路了,找樂子是自己作為皇帝最大的樂趣和目標。

正德的廟號為“武”,到了明朝“武”可不是什麼好諡號,它的含義是說不清楚好壞。

(十)天下掉餡餅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天下不可能掉餡餅,但對於興王朱厚熜來說,是一個例外。如果沒有表哥朱厚照的胡鬧,在位15年沒有孩子,而且落水而死,連聖旨都來不及下的話,朱厚熜可能一輩子是一個閒散王爺。

明朝的王爺,最舒服也最難受。

最舒服是吃的好,當權的王爺甚至能夠霸佔半省的賦稅,關起王府來,跟皇宮其實區別不大。最難受是,什麼都幹不了,只能當一個不折不扣的宅男。

朱厚熜撿來了一個皇帝,即嘉靖皇帝,廟號明世宗。朱厚熜是一個天生的政客,從權斗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天生君王。

還沒有進北京城,朱厚熜就給首輔楊廷和一個下馬威,在北京城外等著,除非群臣能夠同意讓自己死去的父王興獻王也能夠冠以名義上的皇帝。

這給群臣出了一個大難題,按照大臣的想法,朱厚熜是過繼給明孝宗朱佑樘做繼子,只能夠喊張皇后為媽。與生母和死去的父王,就變成了君主和臣子的關係。

但是嘉靖抓住了明朝以孝治天下的把柄,用大禮議之爭,從楊廷和手中奪過權力。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讓滿朝飽讀詩書的袞袞諸公焦頭爛額,最後退步。

一方面說明,嘉靖皇帝的權鬥天賦高,一方面還是得感謝朱元璋給他們子孫後來留下的政治設定。

日後,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在位期間嘉靖沉迷煉丹,數十年不上朝。但是嘉靖對朝廷上的掌控,並沒有隨著煉丹而減弱,對整個朝堂的把控,仍然嚴密地控制在自己手裡。

嘉靖皇帝透過權謀來獲得朝廷的的掌控,能夠巴結他,幫助他攬權的人。

嘉靖皇帝之後,明廷的朝臣底線越來越低,黨爭越來越越嚴重,為明朝滅亡埋下了第一顆炸彈。

嘉靖的煉丹有一個藥引子,是處女身上結出的痂,宮中處女好找,但是這個痂不容易。但是這難不倒嘉靖,他讓侍衛用鞭子抽打宮女,然後等她們好了之後,將痂揭下來入藥。結果,讓宮女忍無可忍,最終冒著誅九族的大罪,準備用床簾勒死睡著後的嘉靖皇帝。

如果不是因為宮女害怕,導致床簾打結,最後讓嘉靖撿了一條命,嘉靖恐怕會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死於宮女之手的皇帝。到底是什麼樣的折磨,才能讓手無縛雞之力,讓一個宮女對帝國高高在上的皇帝起了殺心。

回顧嘉靖一生,小聰明是有,論權謀厚黑,不亞於任何一位祖先。

但是大智慧是沒有了,他把人生所有的寄託,都放在的虛無縹緲的煉丹術一樣。

(十一)短暫的隆慶中興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嘉靖45年,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朱載坖即位。在明朝,好皇帝總是不長命,明仁宗、明孝宗都是如此,真應了那句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留千年。

隆慶只在位6年,若是上天能夠多給隆慶20年,明朝的壽命極有可能能夠延長百來年。短短六年期間,他平定了南寇北胡,這是連朱棣都沒有完成的事情。

總結來看,隆慶皇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厲害。先說文治,他的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徐階,閣臣張居正都是難得的宰輔之才。

再說武功,隆慶年間,出現了明朝最能打的軍事將領戚繼光,所向披靡的戚家軍從南到北,歷經數百戰,戰無不勝。

在柔弱百來年的明朝,出現戚繼光這樣勇武無敵的將軍,簡直是上天給大明最好的禮物。只可惜,這個法寶,他們沒有拿住多長時間。

百戰不殆的戚家軍在明軍中只是曇花一現的存在,歸根結底有兩個原因,一是大明朝廷沒有良好的稅收系統,無法長期供養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因為往往戰鬥力越強,意味軍費也越高;二是,以皇權作為核心設計的大明王朝,也不容許出現一支有不受控制風險的軍隊,戚家軍最大的問題在於姓戚,而不是姓朱。

自古以來,文治武功盛於隆慶的皇帝,不知凡幾,隆慶能夠解決朱棣沒有做到的問題,真正秘訣在於貿易。

隆慶皇帝開海,解決了倭寇問題,為了後來招降海寇奠定了基礎;在草原開榷場,開始分化了蒙古部落,畢竟沒人喜歡打仗。

如果做生意就能獲得所需的生活物資,不少戰爭都可以避免。

(十二)王朝的掘墓者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隆慶皇帝的早崩,導致年僅10歲的萬曆皇帝登基,在頭10年,萬曆親政之前,由大明最出色的宰相張居正當政。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的確為整個大明注入了一支強心劑,讓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又步履蹣跚地向前走了幾步。但,張居正,為他的行為埋下了重大的禍根,這個禍根歸根結底是萬曆的生母,李太后種下的。

李太后作為寡母,帶著年幼的兒子坐在高處不勝寒的帝位之上。李太后出身卑微,沒有什麼文化,性格又極為強勢。兒子讀書,稍有不努力,便讓他長跪不起。

有一次,已經登基數年的萬曆,因為寵幸一個宮女,晚起了,居然仗責皇帝,讓皇帝跪著認錯。勤政、勤學,李太后焦慮的教育方式,想要逼迫出一個千古名君來。

只可惜,萬曆的確早慧,但註定做不了明君。等張居正、李太后相繼去世之後,萬曆皇帝朱翊鈞露出了本身的面目,

孝道治國的大明,皇帝不敢對母親做什麼過分的舉動,但他可以把所有的氣撒在家庭老師張居正身上。

生前為大明續命的張居正,死後被滿門抄斬,甚至屍體都被拉出來鞭屍。如此,薄情的皇帝,打斷了大明計程車大夫的脊樑,還有哪個大臣願意為朱家王朝盡職盡忠。當官,不過是為了光宗耀祖,貪汙發財而已。

萬曆皇帝身上幾乎集合了明朝所有皇帝的缺點,首先,是從爺爺嘉靖那裡繼承的數十年不上朝,嘉靖不上朝的理由是煉丹,萬曆更像是單純的慪氣。

在萬曆罷朝期間,有半數的中央侍郎或者閣臣,致仕後,得不到補充。更不用說,大量的縣令、知府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幾年,得不到升遷、得不到貶責。整個大明朝廷的機器,有一半以上處於停滯狀態。

這樣的王朝,不滅亡,簡直沒有天理。

其次,萬曆從正德皇帝那裡繼承了貪婪,為了尋找更多的財源,他派出大量的太監,去全國各地收取稅收,礦稅、過路稅,都在太監搶劫範圍之內。這些去勢之人,對財寶的著迷,巔峰造極。讓太監放開了搞錢,皇帝本人當然能夠盆滿缽滿,但是

天下人的韭菜根已經要被拔掉了。

最後,萬曆還從成化皇帝繼承了“痴情”,對普通人來說,“痴情”是一件好事,皇帝除外。萬曆偏愛三皇子朱常洵,想把皇位傳給他,但招到了群臣的強烈抗議。此刻的大明江山,看似由皇帝把控,但是皇帝想要跟整個文官系統鬥,是鬥不過的。

萬曆把朱常洵封在了河南開封,是為福王,福王一人佔據河南省一半以上的賦稅。日後被李自成給了活活煮了的福王,成為帝國王爺中,最大的毒瘤。

明神宗於萬曆48年去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和嘉靖皇帝一起,共在位90餘年,兩個最不負責的皇帝,在位時間最長,不得不說是上天給大明王朝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十三)帝國的餘暉:崇禎

大明簡史:用粗線條描繪之這300年曆史

萬曆死後,整個大明已經按下了死亡的快捷鍵。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一個月,就因為服用媚藥匆匆去世,是大明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朱常洛死後,由朱由校即位,年號天啟,廟號熹宗。按道理來說16歲的天啟皇帝,年紀不小,不該那麼沒有主意。

只可惜,萬曆在世的時候,一直想要讓三子朱常洵登基,皇太子朱常洛的東宮之位岌岌可危,更不用說他這個皇太孫。

在之前,朱由校都是一個沒人管的狀態,他沒有讀書,連大字都不識幾個。不怎麼見人,或者怕人,接觸幾個太監、宮女,他有嚴重的社恐症。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的原因。

天啟七年,熹宗去世,緊接著弟弟崇禎皇帝即位。上天給大明開了一個玩笑,最勤奮的皇帝除了朱元璋之外,就是這位亡國之君崇禎了。

沒有受過皇帝教育的崇禎,愛慕儒術,勤儉節約,但是缺乏基本的帝王心態。他在位的時候,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軍不斷,後金皇太極極為,這是一位最可怕的對手。

大明的根子已經在萬曆手上爛掉了,天啟手上沒有變好,又爛了一點。社會問題到了崇禎這裡,已經開始集中爆發。

從小,在激烈鬥爭中生存下來的崇禎,和大多數皇帝一樣,疑心病非常重,對群臣不信任。

他特別容易陷入相信某個人,就相信到骨子裡;一旦稍有不順,就把所有的鍋都甩給大臣,開始或貶或殺。

崇禎在位17年,換了十幾位首輔,政令朝設西改。朱由檢的疑心+心急,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後一點元氣。

最終,故宮後面那座不足50米的煤山上,一棵看盡大明200多年風雲的歪脖子松樹成為了歷史上最有名的松樹。

崇禎以發負面,上吊而死,死後的遺言是群臣皆不可信。留給後人的,除了輕飄飄的一句君王死社稷之外,在無任何波瀾。

(十四)後記

本來,就只想寫一篇《大明王朝7張面孔》書評的,寫著寫著,大明皇帝一個個蹦出腦海,回想自己在北京時,遊玩十三陵時候的場景,歷歷在目。

看完大明王朝的歷代皇帝,發現皇帝的本質就是權力的集中。皇帝,要麼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要麼在鞏固權力的過程中,當權力固若金湯之時又開始想怎樣把權力繼承下去。

有些皇帝可能有一些理想, 比如朱元璋,朱由校,但他們的理想都是基於腦子裡拍腦門的決定,沒有實際的調查,為了自己心中不切實際的夢想。更為關鍵的時候,他們這些理想,都是建立維護自己權力之上的。

文臣、武將勳貴、宦官、外戚先後登上大明的政治舞臺,尤其是素質最高的文官系統,偶爾會出現一兩個類似海瑞一般的道學家,但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升官發財。替天子牧民,說不好聽一點,就是做個奴隸的頭頭。

以權力鬥爭為根本劇本的大明王朝,是有限遊戲的一個鐵屋子。

宰執天下的權力是一定的,你多一點,我就少一點,這種零和博弈的思維是困擾中國古代社會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沒人真的關心,如何生產、創造更多的價值,朱元璋心中還有一點點農民思想,想要天下百姓多種糧、多種棉花。但小農思想的朱元璋,對財富和價值的理解太過於淺薄,他適合當一個土財主,而不是皇帝。

當食肉者多了之後,官僚系統、宦官系統、武將系統、皇族系統不斷地擴張,剝削階級不斷壯大之後,大明江山就不得不亡了。

中國古代的真正矛盾,在於官民矛盾。

看事的人,管事的人,比做事的人多,最終就導致大廈轟然倒塌。

所謂,苛政猛於虎,而這個苛政的源頭,便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

本年第 10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