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人有厄(儒林外史-第一回)

一代文人有厄(儒林外史-第一回)

目睹黃河易道,百姓遭殃的情景,王冕在心中感慨:

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將大亂了。我還在這裡做甚麼!

於是,

栓束行李,仍舊回家

。到達浙江境內,王冕打聽到危素已經還朝、時知縣也升遷離任,這才放心回到家中。自此,

吟詩作畫,奉養母親

又過了六年,王母老病臥床。彌留之際,叮囑王冕:

這幾年來,人都在我耳根前說你的學問有了,該勸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的遺言,將來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

無獨有偶,百年以後,還有位老父親在彌留之際,也是如此規勸匡迥:

僥倖進了一個學,將來讀讀書,會上進一層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極是難得,卻又不可因後來日子略過的順利些,就添出一肚子裡的勢利見識來,改變了小時的心事。我死之後,你一滿了服,就急急的要尋一頭親事,總要窮人家的兒女,萬不可貪圖富貴,攀高結貴。

不同的是:王冕遵守母親遺言,能夠看破官場,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汙;匡超人忘記父親叮囑,追名逐利,最終淪落為衣冠禽獸!吳敬梓筆下的王冕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匡超人們的醜惡嘴臉。其實,兩個老人的“遺言”,何嘗又不是吳敬梓的“自述”。晚年的他,不再謀求任何仕途,也拒絕了博學鴻詞科廷試的推薦。

朱元璋攻佔浙江,拜訪王冕詢問治理之道。王冕熱情招待並獻策:

若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豈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雖弱,恐亦義不受辱

。當時還是元朝的天下,王冕親近“反賊”是有政治風險的,也是他不向秦老漢說明來訪軍官是吳王的原因吧。由此可見,王冕雖然隱世避居,但是卻也心懷天下,渴望明主能夠結束亂世,還百姓安居樂業。

不數年間,吳王削平禍亂,定鼎應天,天下一統,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到了洪武四年,

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

。王冕私下議論朝政,認為

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當晚,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

你看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一、明朝的八股文考試,以程朱理學為基礎,

考試內容過於單一

,這就導致讀書人只研讀四書五經。比如:升任學政的范進,竟然不知道蘇軾是何須人士!長期以往,讀書人的眼界越來越窄,讀書人的思想越來越僵化。

二、明朝的八股文考試,具有極為

嚴格的文章制度

,束縛和限制了讀書人的作文空間。比如:范進常年不中,可能文風不對所致!即便周進可憐范進,初讀范進答卷,仍是心中不喜;再讀范進答卷,覺得有些意思;三讀范進答卷,取為優等。

因此,善於背誦、善於作文計程車子們更容易被錄取,而不諳此道計程車子們就很難中榜,也只好窮盡其生去專研此道了,至於有沒有學問、有沒有品德,那就不重要了!畢竟只要中了,就能當官、也就是品學兼有!否則,就是沒有學問,品德也就不高尚了。畢竟,正如高老先生所言:

他果然肚裡通,就該中了去了

評論:明朝的科舉制度打破世族壟斷,利於實現社會階層流動,也為治理國家提供些人才!因此,需要用辯證思維看待八股取士,不能全盤否定其進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