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之包待制陳州糶米

《陳州糶米》不同於元代一般的公案戲。它涉及了廣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諸多的社會弊端。如社會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敗、貪官的橫行,以及元代貧苦百姓在天災人禍交迫下的遭遇等。《陳州糶米》所牽動的社會面也是十分廣闊的。被告劉得中、楊金吾的背後是劉衙內,還有支援派他們去陳州救災的朝中諸大臣,甚至還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打死人不償命的紫金錘、“赦活不赦死”的赦書,不都是出自那位昏庸的皇帝的手嗎?原告看似僅小古一人,實際上他得到包拯的支援,代表了全陳州的百姓。陳州連續乾旱三年,赤地千里,粒米無收。朝廷派劉衙內的兒子劉得中和女婿楊金吾,到陳州大開米倉,平價賣給災民。可是劉、楊二人把這次賑災善舉當作是發財良機,惡意抬高糧價,城裡平民張敝古為百姓出頭,與劉得中論理,竟被劉用紫金錘打死。張敝古的兒子進京向包拯告狀。包拯聞訊震怒,請求朝廷派他去陳州查明案情。在陳州路上,他化裝成農家老漢,沿途暗訪,終於查清了劉、楊二人的劣跡。後來,包拯設計巧妙潛入城中,抓獲了劉、楊二人,當堂開審,殺頭示眾。

《陳州糶米》中的包拯形象,是所有元代公案戲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它沒有著力去刻畫包拯威儀萬千,鐵青著面孔,十分嚴肅的神態;也沒有過多地描寫他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料事如神,任何再難的案件,只要到他手裡,都能很快得到正確解決的才智。在近現代舞臺上,包拯的形象更是被公式化、臉譜化了。只要包拯在舞臺上一亮相,就連三歲的孩子也能認出他來。首先在臉譜上給人留下一個鮮明的標誌——漆黑的臉上畫著一個月牙,人稱黑包公;前後左右四位聽差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緊緊相隨,外加一個書僮包興;貪官汙吏、流氓罪犯,只要一見到他或看到他那無情的銅鍘,無不嚇得膽戰心涼;有時在包拯的形象上還加上一些神異迷信色彩。臺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正是如此

包青天之包待制陳州糶米

包青天之包待制陳州糶米

包青天之包待制陳州糶米

包青天之包待制陳州糶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