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寶船”長61.2米

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鄭和“欽差總兵太監”,開始了跨度28年的七下西洋,鄭和船隊由62艘“寶船“和200多艘其他船隻組成,船上共有27000多名全副武裝人員,數十門火炮。

鄭和“寶船”長61.2米

鄭和船隊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地區,遠航至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規模之大。足跡之廣,船隻及人數之多,堪稱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寶船”長61.2米

“寶船”多大?據《明史》等記載,最大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稍小的也有33丈長。2004年在南京龍江造船廠出土一把古尺,一尺等於現在的31。3釐米,那麼船長即為138米,寬50多米。後世也從此說。但中科院院士們從木質材料、船製造技術和駕駛技術考量,認為有誤。原來是從一本神魔小說之言。後來,

海軍裝備部一少將從南京下關靜海寺一塊殘碑記載研究認為,“寶船”實際長為61.2米,寬13.8米,排水量1000餘噸。這個體量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大的。28年間頻繁出海,大明帝國的船隊如常駐海上的“維和部隊”

,各國海盜望風而逃,靠近海岸時,如一排排山峰橫壓而來,各國無不驚恐,俯首稱臣。“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而安業”。

鄭和“寶船”長61.2米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應是外交和貿易,一是宣揚明朝國威,與各國建立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係。“遍歷諸蕃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二是擴充套件朝貢貿易,招徠各國稱臣納貢。三是加強中外文明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也有說另一目的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鄭和船隊早於哥倫布船隊87年,早於麥哲倫船隊航海100年。

鄭和“寶船”長6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