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公元528年年初,胡太后謊稱孝明帝生下了皇子,將年號改為武泰,取一個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好兆頭。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胡太后復辟後,親近的宦官佞幸掌握了朝廷大權,政事鬆弛,朝廷已失去威信,各地的民變風起雲湧,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區越來越小,可是,胡太后依然故我。隨著孝明帝逐漸長大,胡太后自知行為不夠檢點,擔心傳到孝明帝的耳朵裡,於是,在後宮之內大肆羅織同黨,矇蔽孝明帝。凡是孝明帝親信的人,胡太后總是借其他罪名加以迫害。

鄭儼擔心這樣下去,總有一天孝明帝會知道事情的原委的,遂決心殺死孝明帝,正巧潘嬪生下女兒,就對外謊稱得了皇子,這都是為下一步取代孝明帝而做的準備。孝明帝對徐紇、鄭儼等人也是深惡痛絕,可是,宮中全是胡太后的心腹,他是無能為力,這時、他想到了欲引爾朱榮入京勤王。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孝明帝能夠想到爾朱榮,是有理由的∶一是爾朱榮兵強馬壯,且距離京師很近;二是爾朱榮不是胡太后的心腹,遍觀北魏朝廷中的領兵大將基本上都是胡太后的心腹,孝明帝讓他們前來勤王,無疑是自投羅網;三是爾朱榮的女兒是孝明帝的嬪妃,這大約是孝明帝想到爾朱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四是爾朱榮過去曾擔任過禁衛軍將領,與京師禁衛軍有著一定的淵源,爾朱榮的到來勝算較大。於是,孝明帝給爾朱榮寫下了令其出兵勤王的密詔。

得到孝明帝密詔的爾朱榮立即發兵南下,他命令高歡率部為先鋒先行出發,當高歡之軍行至上黨(山西省長治市境)時,孝明帝又下詔命令停止。鄭儼、徐紇擔心大禍臨頭,遂暗中與胡太后一起毒死了孝明帝。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孝明帝突然去世,終年十九歲。第二天,胡太后立潘嬪所生的女兒為皇帝,大赦天下,但不久,又下詔稱∶“潘充華所生的其實是皇女,因此,改立臨洮王元寶暉的世子元釗為帝、文武百官晉升兩級,宿衛將士晉升三級。”

三天之內,北魏朝廷發生的這一系列大事,尤其是胡太后形同兒戲的作為令天下無不張口結舌,啼笑皆非。臨洮王元寶暉是孝文帝兒子元愉的次子,與孝明帝之間是堂兄弟關係,元釗為孝明帝的堂侄。由於孝明帝死時才十九歲,沒有子嗣,胡太后只好將元釗過繼給他繼承皇位。說胡太后貪圖權勢而冊立幼主不假,但也不盡然,以情理推斷,孝明帝作為大宗,他的同族兄弟的年齡更小,在他的堂侄中間元釗可能是年齡最大的了。如果胡太后冊立孝明帝的堂弟作為皇帝,她只是一個嬸母的身份,以後的事情將更難處理。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北魏朝中在數天之內發生的這些事傳到爾朱榮的耳中,讓他勃然大怒。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時任直閣將軍,胡太后命其前往晉陽,試圖說服爾朱榮。爾朱榮打算留下爾朱世隆,但爾朱世隆說∶“朝廷對哥哥的用心深感疑慮,因此,才派我前來,如果哥哥如今留下我,朝廷肯定會提前做好準備,這不是上策。”於是,爾朱榮又讓他回到了洛陽。

顯然,爾朱世隆的晉陽之行不僅沒有達到胡太后預期的目的,相反,爾朱世隆必定將洛陽的真實情況向爾朱榮和盤托出,而且,爾朱世隆回到洛陽之後,肯定也得到了爾朱榮讓其策反洛陽禁衛軍的指示。除此之外、爾朱榮對於將要冊立的皇帝人選也進行了周密的策劃。他與元天穆商議究竟立何人為君,二人一致認為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元勰對天下有大功,他的第三子長樂王元子攸素來就有聲望,可冊立其為皇帝。

在基本上確定了人選之後,爾朱榮又派遣堂侄爾朱天光與心腹奚毅、侍從王相一起偷偷進入洛陽,和爾朱世隆密謀與元子攸相見。不論是作為孝明帝親信的元子攸,還是作為受到其兄牽連的罪臣元子攸,在胡太后的統治之下政治前途已經完結。因此,當爾朱天光見到元子攸、並說出爾朱榮的打算之後,元子攸當即是滿口答應,並約定了日期。爾朱天光一行回到晉陽後,爾朱榮還是滿腹狐疑,就命人用銅鑄造獻文帝兒孫們的像,只有長樂王元子攸的銅像鑄成了,爾朱榮這才下定了決心,命令三軍全部穿上白色孝服,兵發晉陽,以賀拔嶽率領兩千甲士為前鋒。爾朱世隆聽說後,從洛陽逃出,在上黨與爾朱榮會合。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爾朱榮發兵南下的訊息傳到洛陽,胡太后十分害怕,將朝廷群臣全部召入宮中商議對策。此時的胡太后已經是眾叛親離∶穢亂宮闈、弒殺親子、以皇女謊稱皇子即位、又冊立幼主等等,這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已經完全破壞了她在各階層人們心中的形象。而據《魏書·鄭羲傳》稱,胡太后為了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人為地壓低高門士族入宮女人的職位,也引起了重視門第的漢族士大夫們的強烈不滿。

王公大臣們都痛恨胡太后的所作所為,在她的一再追問下,大家始終是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只有黃門侍郎徐紇說道∶“爾朱榮不過是馬邑的一介小胡,才能平庸,不度德量力,膽敢兵向京師,這正是所謂的螳臂當車。如今京師禁衛軍足可以制服他,只用守住河橋,觀察他下一步的行動即可。爾朱榮千里而來,師老兵疲,我們以逸待勞,一定能夠擊敗他。”胡太后表示同意,遂以黃門侍郎李神軌為大都督,率領禁衛軍前去抵禦,另派鄭季明、鄭先護率軍駐守河橋,武衛將軍費穆駐紮在小平津(孟津北)。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顯然徐紇低估了爾朱榮的能力。不說別的,單說爾朱榮曾擔任過禁衛軍軍官,在北魏禁衛軍中有一定的影響力。穆黑的兒子穆建任直閣將軍兼武衛將軍,就是爾朱榮的妹夫;駐守小平津的武衛將軍費穆,在盛樂戰敗南下後,首先就是到秀容投靠了爾朱榮,兩人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爾朱世隆在離開洛陽之前也是禁衛軍將領,在其從晉陽回到洛陽之後,一定也在禁衛軍中做了大量策反的工作。

同時,徐紇和胡太后還不知道長樂王元子攸也已經投到爾朱榮一邊了,因此,他們同樣也不知道元子攸一旦投入爾朱榮的懷抱,影響將是爆炸性的。元子攸曾長期擔任禁衛軍軍官,在禁衛軍中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同時,他的母親是李衝的女兒,而鄭儼的堂兄鄭洪健則是李衝的女婿,鄭洪健的弟弟就是鄭季明。假如沒有元子攸的介入,爾朱榮兵向洛陽以誅殺徐紇、鄭儼為名,榮陽鄭氏肯定會一致對外的,可是,正是由於鄭儼的堂兄弟們又是元子攸的舅舅輩,因此,在爾朱榮南下之時,滎陽鄭氏就截然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對抗爾朱榮;另一派則是擁護元子攸——客觀上起到支援爾朱榮的效果。但是,對此胡太后和徐紇是一概不知,反而將鄭先護和鄭季明派往河橋,擔任駐守河橋這一重任!後果可想而知。

當爾朱榮來到河內(河南省沁陽市)之時,又派遣王相秘密來到了洛陽。這次王相抵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順利地將元子攸接出洛陽。四月九日,長樂王元子攸與哥哥彭城王元劭、弟弟霸城公元子正一起偷偷從高渚(在河南省孟津縣境內)渡過了黃河。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四月十日,元子攸一行來到河陽(河南省孟州市),與爾朱榮相會,軍中將士齊聲高呼萬歲。四月十一日,爾朱榮奉元子攸為皇帝,元子攸任命其兄元劭為無上王,元子正為始平王,以爾朱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太原王,食邑兩萬戶。元子攸就是北魏歷史上的第九位皇帝孝莊帝。

在黃河河橋以北,北魏朝廷修築了兩座城池,孝文帝時期,在這裡設定了北中郎府,護衛著黃河河橋,被稱為北中。鄭先護和鄭季明兄弟就是守衛的這兩座城池,二人聽說元子攸即位的訊息後,當即開城投降,爾朱榮的部隊遂兵不血刃順利渡過了黃河。李神軌聽說爾朱榮的部隊已經渡河,即率眾逃回城內。費穆也棄軍向爾朱榮投降。胡太后派出的這三支部隊瞬間瓦解。

此時,洛陽城內已亂成一團,胡太后將孝明帝的後宮嬪妃全部召來,剃去頭髮,出家為尼,胡太后自己也剃去了頭髮,她深知大禍已經降臨,想借此能夠保住性命。徐紇假傳聖旨,趁夜打開了皇宮大門,從宮中牽出十匹御馬,倉皇逃出洛陽,朝兗州而去。徐紇的兩個弟弟一個徐獻伯為北海太守,一個徐季彥為青州長史,徐紇派人向兩人通報,讓他們攜帶家眷南逃。當時羊侃為泰山太守,徐紇老家也是山東人,與羊氏有一定的淵源,遂投奔了羊侃。真個是樹倒猢猻散。鄭儼也逃出洛陽,回到家鄉滎陽。鄭儼的堂兄鄭仲明(鄭季明的哥哥)為滎陽太守,鄭儼與之打算佔領滎陽起兵,但不久就為部下所殺,傳首洛陽。

在此期間,費穆暗中對爾朱榮說∶“大人兵馬不足一萬,如今長驅直入,來到京師,之所以有征無戰,是推奉了皇上,順應民心。大人之兵既然沒有戰勝之威,眾人內心並不畏懼。以京師人口之眾,文武百官人才之盛,一旦得知大人的虛實,必定會產生輕視之心。如果不進行一場大規模的處罰和殺戮,在朝廷裡樹立您自己的勢力,大人北返晉陽之時,恐怕還沒有越過太行山這裡就會出現變故了。”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費穆深知洛陽的實情∶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後,官分清濁,文武分途,武將的地位逐漸下降。假如爾朱榮不在朝中清除過去的官員,待其離去之後,姑且不說爭權奪利的因素,即便僅僅從心理上來說,原有的官僚體系也不會對一個契胡酋長有尊崇之意的。費穆的建議也透露出京師武官對高高在上的文官們的不滿。聽了費穆的話,爾朱榮深以為然,他詢問自己的表兄弟慕容紹宗說∶“洛陽人士繁盛,驕傲奢侈,習以為常,如果不加以剪除,恐怕難以駕馭。我想趁著百官前來迎駕之機,將他們全部誅殺,你說可行不?”慕容紹宗是後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後代,爾朱榮的父親爾朱新興就是慕容紹宗的堂舅。慕容紹宗回答∶ “胡太后臨朝稱制,荒淫無道,天下怨聲載道,對她無不唾罵。大人掌握精兵,心存忠義,卻突然殺戮眾多朝臣,恐怕不是上策,請您深思。”但爾朱榮不聽。

於是,爾朱榮命令百官前來河陰迎接孝莊帝。不過,在圈定被殺的百官上,爾朱榮也是經過了縝密的考慮的。元順素以忠直著稱,爾朱榮讓自己的親信、大行臺郎中朱瑞給元順傳話說∶ “你去對元僕射說,只用留在衙門,不用來了。”元叉之父元繼過去對爾朱榮很好,爾朱榮也特意安排元繼不用前來,另外,一些曾經給武官們鳴過不平的官員如山偉、孫紹、辛雄等人也都一一被安排在洛陽值班。

與此同時,爾朱榮在部署這次大屠殺時也提前與禁衛軍方面達成了默契。領軍將軍元鷙也是宗室疏屬,此人體格壯碩,武藝高強,長期充當禁衛軍將領,一步一步升任為領軍將軍、畿部都督。元天穆與元鷙均出自高涼王拓跋孤,二人是堂兄弟關係,爾朱榮之所以能夠與元鷙拉上關係,大約與元天穆有著直接關係。爾朱榮要想實施如此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如果沒有徵得禁衛軍的同意,後果是難以想象的。

四月十二日,北魏群臣手捧皇帝印綬,帶上皇帝車馬儀仗前往河橋迎接孝莊帝。但他們誰也不知道,一場大屠殺正等待著他們。

河陰之變始末:北魏七分之一的官員喪生,爾朱榮徹底掌控北魏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派遣騎兵闖入皇宮,將胡太后和三歲的幼主元釗帶至河陰(洛陽西北)。見到爾朱榮後,胡太后喋喋不休,竭力為自己辯護,說得爾朱榮一肚子不耐煩,最終他拂袖而起,下令將胡太后和三歲的元釗投入黃河淹死。

接著,爾朱榮請孝莊帝沿著黃河西行,行至距離河陰兩裡地的陶渚,然後,把朝廷百官帶至孝莊帝的行宮西北,聲稱將要舉行祭天儀式。等到百官全部到齊以後,爾朱榮的契胡騎兵將眾人團團圍住,下令騎兵對手無寸鐵的群臣大肆屠殺起來。

至於河陰之變的具體地點,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河陽)關縣西南十三里古遮馬堤,即後魏爾朱榮殺朝士千三百餘人於此。”關於遇難的具體人數,《魏書·爾朱榮傳》稱為一千三百人,據學者考證,史料上有明確記載有名字的王公大臣有八十三人,《資治通鑑》稱兩千餘人,《洛陽伽藍記》有版本稱兩千餘人,有版本稱三千餘人。可能這裡並不矛盾,因為被殺的人中可能也包括大臣的侍從。據《通典·職官》記載北魏“內外文武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內,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僅以一千三百人計算,河陰之變所屠殺的人數就達北魏官員總數的七分之一,京官總數的一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或者叫河陰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