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古代通訊不行,需面對面溝通交流,互探虛實。一般不斬屬潛規則。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規則。使者不是敵方統帥,但使者代表了敵方統帥的意志,畢竟沒有電話無線電,使者作為溝通渠道,重要的是身份,不是肉體,斬之何益?不想談了,殺了祭旗也有可能,使者是個高危職業。兩國交兵不斬來使,說明是從軍事上較量,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定的名分,打仗是從意識形態和經濟利益上的較量,跟來吏關係不大,如果要斬來使的話,雖然他們會取得勝利,他也不會做長久的江山,因為他不懂得人性,和原則禮貌。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用兵的原則是外交用詞很溫柔時一般是要進攻,外交用詞很強硬時一般是虛張聲勢,如果斬殺來使敵方會認為你色厲內荏是一個弱象,敵人會進攻。兩軍交戰,來使一般都是談判人員,如果斬了來使,也就等於是宣戰了,戰爭實際上就是一談二壓三打的程式,如果斬了來使,開打也就有了藉口。

誅殺使者,就是在公開宣佈,除死以外,絕不休戰。揚州史可法,誅殺清軍使者,嘉定誅殺清軍使者,結果我們已經看到了。蒙古大軍進軍中亞,必定先派使者勸降,殺使者,城破後,盡屠其民,這就是在遵循殺使不死不休的規則。不斬來使,優待俘虜是統治者為自己著想的,不是是為使臣,士兵想的。試想一下,殺使臣、虐俘虜統治者何還招募得到兵士、下臣嗎?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最直接的原因;戰場上如果斬殺了來使,意味著,沒有言和談判的必要了,表達著直接開戰的意頭,永不言和、不死不休。所以講啊!斬殺來使,又等於快速自殺,使己方快速步入危境,走向滅亡。普通人做人能代表自己就行了!在什麼位置的人就做什麼事情!在其位,謀其政,謀其事,謀其責!吃瓜群眾只是看熱鬧的身份,只有可以偶爾發表一下意見的權力。你所處的社會階層,決定了你的權力大小。還有就是在哪個場子混就做哪個場子該做的事情。越階層高危,越場子也是高危的。人都有自己的領域和專業,做到極致就是優秀!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漢武帝對匈奴就不是戰爭,根本就是想滅族,每次都在草原打,後期雖然一直輸但是匈奴還是血虧,為了躲避漢軍,牧民只能跑,因為營養不良連小羊羔落地都站不起來。。前期就更慘了,衛青霍去病太猛,衛青帶著3萬人,砍死7萬多人,霍去病帶著800騎兵在匈奴老家追殺單于千里這是在對面老家,單于孩子老爹全扔了,自己一個人騎馬跑了太撿了條命。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兩軍交戰,外交官來無非是來探討問題和傳遞訊息的,如果一方處於優勢,巴不得外交官把自己這一方的威武霸氣傳回敵營,讓他們自亂陣腳。如果處於劣勢,可以想辦法透過外交官暫緩一些攻擊和策略,殺了外交官有什麼用?成不了任何事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對的。殺了一個使者對自己國家沒有任何利益,相反對方國家成了了餓狼雄獅。讓別的國家成了最深的仇恨,仇恨能孕育出勇猛殺死仇人的種子。 大家看看只要是國人將士產生了深深的仇恨哪怕被俘虜也不會投降直到戰死沙場。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斬使多發生在深仇大恨和強弱不等的情況下。。使者關鍵是兩點,一是談判,二是實力象徵。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有談判可能的,不殺使者也是為了留一線談判的機會。還有使者也象徵著實力,如果是一個超強大國攻打一個弱國,可以很輕鬆的贏下,即使談判也得不到更好的結果,那麼大國很可能會殺掉使者斷掉談判的可能,弱國卻不敢殺強國使者因為怕斷了談判後路。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既然已經開戰了,可為何不能殺了使者?

斬來使也可以是表決心,表示自己絕不和談,要死戰到底。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斬來使的情況。比如漢朝的耿恭,不僅把匈奴的使者砍死了,還把他烤了吃了,然後幾十個漢軍硬扛上萬匈奴的進攻。便是岳飛《滿江紅》裡那“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殺使臣就像我給你發簡訊你砸自己手機一樣,完全不著邊際的兩件事。在那一刻使臣已經不是敵人的使臣,而是你的手機了,是簡訊息的載體。只有多溝通才能減少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