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代賢后孝莊文皇后因病去世,享年75歲。

聽聞祖母去世,康熙悲傷地不能自已,他日夜守靈,幾乎好幾天粒米未進,那真情實感令人無比動容。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但是在傷心之餘,康熙皇帝卻也沒有忘記祖母臨終前的那句話,這件事同樣讓他很為難。

祖母的囑託,康熙到死都未能解決,直到38年後雍正繼位才被破解。

那麼孝莊臨終的時候究竟說了什麼呢?

一:孝莊遺言:不與皇太極合葬

原來在孝莊去世的時候,她竟然表示不想把靈柩搬到瀋陽和丈夫皇太極合葬一處,在遵化皇陵下葬即可。

關於理由,孝莊則表示:自己身份卑微,如果合葬則必須破土動工,難免觸犯先帝尊威。而倘若另外再大興土木修建陵寢,則未免勞民傷財,她於心不忍。

這個遺命讓康熙皇帝感到有些為難,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習俗,皇帝和皇后百年之後都是要合葬在一起的,儘管清朝有些皇后因為死於皇帝之後,不願再次開啟先帝的陵寢地宮,而是另外修建陵墓,但也都會在先帝陵寢之側,而絕不會像孝莊的要求一樣分隔千里之遙。

因此,從情理上來看,孝莊皇后死後肯定是應該被送到瀋陽安葬的,而常規做法就是在皇太極的昭陵旁邊修建陵墓。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據統計,整個清朝死於皇帝之後的皇后有六七位,她們統統都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先帝陵寢的旁邊,而唯獨孝莊特立獨行,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件事不僅康熙皇帝搞不清,歷代史學家也眾說紛紜,但全都是推測,根本沒有定論。

不過這件事流傳到民間以後,卻流傳出許多版本,大體來看,主要有二種。

一說:下嫁多爾袞讓孝莊無顏面對皇太極

第一種說法,跟孝莊的婚姻經歷有關。

眾所周知,清太宗皇太極在清朝入關前一年因病去世,由於他是突然猝死,在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因此在他死後,滿清朝廷內部就此事發生了激烈的爭議。

當時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有四個人,第一是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第二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第三是懿靖大貴妃之子博穆博果爾,第四則是莊妃之子福臨。

在這四個人中,相對而言更有優勢的是多爾袞和豪格,因為當時滿清尚未完全漢化,還沒有中原王朝這種嫡長子繼承製度,因此庶子繼承或者兄終弟及都是可以的。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另一方面,由於滿清當時還保留著八王議政的制度,這兩個人誰都不能一家獨大,而且都視對方為最大的對手,即使自己不能即位,對方也不行。

然而國不可一日無君,長期爭下去,國家就會陷入混亂,為了大局著想,滿清的統治階層達成了一個默契,那就是多爾袞和豪哥都不即位,而是選擇其他人。

這樣一來,博穆博果爾就成了第一人選,因為他的母親娜木鐘比福臨的母親莊妃級別要高很多。

這個情況屬於客觀事實,但當時還是莊妃的孝莊皇后卻沒有放棄,她一向聰明智慧,這也是皇太極對她非常寵愛的原因,這次也不例外,她一下就抓住了事情的關鍵。

關於誰能繼承皇位,尊貴程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力,如今福臨和博穆博果爾年紀都還小,自身都不具備實力,因此只能尋找外援,聰明的莊妃一下就看中了實力派多爾袞。

歷史上,莊妃和多爾袞的具體協議內容不得而知,但是在民間傳說中故事情節就很豐富了。

據說莊妃雖然已為人母,但是賢良淑德,長得明豔動人,多爾袞春秋正盛,立刻就動了心。最終二人決定合作,莊妃委身於多爾袞,而多爾袞必須支援福臨上位。

有了多爾袞的支援,最終年僅五歲的福臨在這場皇位爭奪中勝出,他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後來到了孝莊晚年對自己年輕時為了兒子上位做出的醜事深感愧疚,她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九泉之下無顏再見,因此才會將自己的墓地選在距離瀋陽千里之外的清東陵。

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便可得知,這種說法是沒有什麼依據的。

首先莊妃下嫁多爾袞一事並沒有確切依據,並不能當作歷史事實。另外這件事並不光彩,屬於皇宮內的醜聞。如果得以證實,那豈不是說後世清朝皇帝世系都得位不正了嗎?

所以說即便是確有其事,清朝皇室也會盡力去遮掩,如果把她藏在清東陵,那就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因此,這種說法僅限於民間傳說,並不可信。

二說:孝莊因不捨兒孫才不願葬在瀋陽

孝莊皇后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母親,雖然當初她和多爾袞達成了什麼協議不得而知,但終歸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價就能得到多爾袞的支援。

這樣一來,她難免會在名譽方面受到一些損害。

而這也從一個側面能夠看出,在孝莊皇后的眼裡,自己的兒子是要勝過丈夫的,因為她可以為自己兒子的前途做出犧牲,但對死去的丈夫皇太極卻是不夠尊重的。

孝莊皇后為了兒子福臨能夠登上皇位,做了不少犧牲,她也確實得到了回報。本以為可以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但沒想到一個晴天霹靂落在她的頭上。

順治皇帝在二十四歲的時候不幸感染了天花,英年早逝,這讓孝莊皇后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不過這個堅強的女子還是挺了過來,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連續兩次打擊沒有讓她消沉下去,她振作起來,主持了順治皇帝的葬禮,然後扶植他的兒子玄燁登基,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連續輔佐兩代少主,孝莊皇后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在她看來,康熙就是自己愛子生命的延續,她將對順治皇帝的愛全都轉到了康熙身上。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孝莊仍然對疼愛的孫子牽掛不已,而丈夫皇太極已經去世幾十年了,雖說對他也有思念之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被沖淡了,她更看重的還是自己的兒孫。

之前順治皇帝去世後就是葬在清東陵,而康熙皇帝登基後不久也開始選擇自己的陵寢,同樣也在清東陵。

因此,孝莊才會做出葬於清東陵的決定,她死後也不願意和兒孫分離,她想繼續守護他們。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這種說法合情合理,也能跟民間傳說對應得上,應該說是最接近真相的推論了。

然而孝莊的這一則遺命卻讓康熙皇帝犯了難。

二:康熙皇帝難以遵從孝莊遺命

關於康熙皇帝難以遵命一事,其實主要還是他自身的原因,因為身在局中,他有些瞻前顧後了。

按照清朝的傳統制度,喪事不可以跨年,那樣是不吉利的。而孝莊皇后是在十二月下旬去世的,因此時間非常緊張,如果按照老規矩辦,也就只有五六天的時間。

不過康熙皇帝不想這麼草草處理,他認為這種喪事不能跨年的說法沒什麼根據,可以破除這個規矩。對這一點他非常堅持,因此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將孝莊的靈柩移出宮。而在此期間,他也做了精心的準備。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康熙對祖母的感情是多麼深厚,他感念孝莊的功德,願意為她而破例,甚至和禮部官員產生了矛盾。

但除了不願草草下葬以外,有一種感情是康熙皇帝沒有說出來的,那就是他不願祖母就這麼離去,希望拖一段時間,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然而方案終究還得儘快定下來,在這期間,朝廷內部也在爭論,有人希望皇上遵從太皇太后的遺命,也有人覺得這不合祖制。

最終還得康熙皇帝下決定,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沒有選擇任何一種方案,而是做出了第三種選擇,這就是他在這一個月的緩衝期內作出的決定。

他下令在清東陵旁邊修築一座臨時宮殿,然後將孝莊的靈柩安放在這裡。這座宮殿稱為暫安奉殿,而暫安的意思就是暫時安放。

康熙皇帝做這個決定,一是為了避免因為遺命和祖製出現矛盾,第二則是因為方便他去拜謁,以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他本來是想用這個折中的方案暫時維持一段時間,等有了新方案後,肯定還要讓祖母入土為安。

沒想到這個方案名義上是暫時的,但一直拖到康熙皇帝去世也沒能解決。

三:雍正即位後給出了新的方案

孝莊安葬一事一直拖了三十多年都沒能解決,終於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後,局面發生了變化。

對於父親當年的煩惱,身為皇子的雍正非常理解,他決心為父親解決這個難題。

雍正年間是清朝一個變革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清朝的權力機構組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當年的制度很多都是在清朝入關之前設立的,隨著清朝一統天下,很多老的制度已經不合時宜了。

比如早期的八王議政,到了國家統一的時候就很不合適了,因為這不利於君主權力的集中。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雍正皇帝設立了軍機處,用這個機構逐漸取代了八王議政,軍機大臣則成了新的實權人物。

有了這個先例,改變祖制就不是什麼難題了。因此雍正皇帝開始準備解決孝莊陵寢這個遺留問題。

因為祖制不可更改這個口子已經放開,為了將問題簡便化,朝中普遍支援遵循孝莊遺命將她葬在清東陵。

另外雍正皇帝對孝莊也沒有父親康熙那樣深厚的感情,他沒有長期拜謁的需要。

在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讓孝莊皇后儘快入土為安一事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雍正下令儘快為孝莊皇后修建陵園,地點就在當初的暫安奉殿。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最終,孝莊皇后的昭西陵修建完成了。一切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可是這座位於清東陵附近的陵墓,竟然不在陵墓群的外牆內,似乎是單獨設定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四:雍正以個人智慧提出了兼顧祖制的方案

原來這也是一個兼顧祖制的方案。雖說在雍正時期,一些祖制正在被改變,但是能不該儘量還是不改。

具體到孝莊陵墓這件事上,雍正皇帝想了兩個特別的辦法,第一就是將孝莊陵墓命名為昭西陵。

這個是針對皇太極昭陵的,從地理位置上,清東陵陵墓群位於瀋陽西面,因此叫做昭西陵,從名字中可以體現這裡和皇太極昭陵的關係,讓他們夫妻沒有斷了聯絡。

第二就是前文提到的在修建時,將昭西陵放在清東陵圍牆之外,這同樣是為了表示昭西陵和昭陵出自一個體系。

這樣既兼顧了清朝祖制,又沒有違背孝莊皇后生前的意願,可以說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案。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昭西陵雖然獨立於清東陵體系之外,但它的位置最為醒目,因為如果進入清東陵的話,昭西陵是必經之路。

如果清朝皇室子孫拜祭先祖的話,首先就要到昭西陵去。

這樣的安排,非常符合孝莊皇后的身份和地位,她是整個墓葬區輩分最長,身份最尊貴的人,清朝皇室後人幾乎都是她的晚輩。

雍正皇帝這個方案真是用心良苦,幾乎考慮到了所有的問題。他也對自己的構想非常滿意,認為自己完美解決了困擾父親幾十年的難題。

不過昭西陵雖然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修建完成,但它卻和其它皇陵有很多不同。

說起昭西陵,它的獨特之處有很多,除了前面說到它是獨立於清東陵之外的一座陵寢之外,還有很多獨有的特點。

首先,昭西陵從佈局來看和傳統皇陵有些差別,而更像一座宮殿。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這是因為昭西陵本身就是由康熙皇帝時期修建的暫安奉殿改造而成的,最初就不是一座陵寢,而是康熙為了寄託哀思為孝莊修建的宮室。

其次,清東陵內其他陵寢都是一重圍牆,而唯獨昭西陵是二重圍牆。

這是因為其餘陵寢都位於清東陵的主體圍牆之內,已經有了一層保護,而昭西陵位於牆外,在安全上會差一些,因此才會多建一層圍牆。

當年昭西陵還是暫安奉殿的時候,康熙皇帝就對這裡的安全非常重視。

他幾乎將孝莊皇后生前所居住的宮殿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裡面陳列著孝莊皇后生前喜愛的各種奇珍異寶,其奢華程度和皇宮相比不遑多讓。

如此眾多的寶物,難免會被盜賊所覬覦,正因為如此,康熙才下令嚴加看護。

正是在這樣獨特的背景下,昭西陵形成了獨有的特點,也為後代皇后陵寢的改制開了先河。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比如乾隆時期,他的母親孝聖憲皇后就沒有和雍正合葬,而是為她單獨修建了泰東陵,刺喉不能與皇帝同時下葬的皇后另行修建陵寢就成了約定俗成的制度。

其次,昭西陵在命名方法上也是首創。

其具體規則就如之前所說,根據皇后陵寢的地理位置,在先帝陵寢的名字前面加上一個代表方位的字。比如順治皇后的孝東陵和雍正皇后的泰東陵,都是按這個規則命名的。

最後一點就是喪葬制度方面,清朝早期直到順治皇帝都是採取的火葬。

入關以後,清朝皇室逐漸學習漢族喪葬習俗,改為土葬,而孝莊皇后就是皇室土葬的第一人。而昭西陵也是第一座存放了木製棺槨的陵寢。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從此以後,清朝皇室就一直延續使用土葬模式了。

總而言之,孝莊皇后的昭西陵是一座很有開創性的陵寢,對清代墓葬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孝莊皇后作為清朝入關早期的一位實權政治家,也對清朝的基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結語

經過幾百年的風霜,如今的昭西陵雖依然矗立在那裡,但卻因為天災人禍早已面目全非,僅剩下殘缺的遺址了。這座文化寶庫的損壞令人心痛不已。

不過儘管如此,孝莊文皇后得偉大功績依然會被歷史所銘記。身為一個女子,她輔佐兒孫治理國家,在此期間政治清明,國勢蒸蒸日上,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孝莊臨終前留下遺願,康熙到死都未解決,38年後被雍正輕鬆完成

另一方面,她雖身為蒙古人,但卻思想開明,為滿蒙漢三族的和諧共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也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昭西陵命途多舛,但歷史不會忘記孝莊文皇后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