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老歌裡的記憶

老歌裡的記憶

劉美辰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大院裡經常會放露天電影,我們最愛看戰爭片,尤其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上甘嶺》《奇襲白虎團》《英雄兒女》,看得小孩們如痴如醉、熱血沸騰。當年我們看過的抗美援朝電影,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

1955年出品的電影《上甘嶺》中的女戰士衛生員王蘭,在電影中唱的那首歌曲《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成為幾代人的記憶;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製的電影《英雄兒女》,片中能歌善舞的文工團女戰士王芳演唱的《英雄讚歌》,“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不僅唱出了戰勝敵人的堅決信心,也唱出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強烈願望!而那首《我是一個兵》,我們人人會唱:“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打倒了日本侵略者,消滅蔣匪軍。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革命戰爭考驗了我,立場更堅定。嘿嘿,槍桿握得緊,眼睛看得清,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他不留情!”這首激昂的歌曲,雖然簡單,卻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迸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抗美援朝那震撼人心的戰鬥生活,必然會孕育產生出眾多的優秀歌曲,這些歌曲不僅鼓舞著志願軍的廣大指戰員克服了艱難險阻,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同時也影響著那個時代的億萬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近3年的戰爭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歌曲,它們是志願軍的心聲,是祖國人民的心聲,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昂首前進的心聲,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偉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再現。這些歌曲已經成了抗美援朝歷史的一部分。

70年前的抗美援朝之戰,不只是一場戰爭。對於聽著《我的祖國》《英雄讚歌》這些歌曲長大的中國人來說,這段熱血沸騰、可歌可泣的歷史,承載著更多的社會、文化、感情的豐富而複雜的記憶。稍微上了一點年紀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與抗美援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為年齡、性別、職業、角度等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個人記憶、情感記憶,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抗美援朝精神灌注、鼓舞、影響了每一箇中國人,成為我們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和個人情感記憶。時隔70年,立足當下和平年代,回望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的往事,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艱苦作戰中,正是他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英勇鬥爭,為新中國的和平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

今年4月,我第一次來到丹東,登上了鴨綠江畔的英華山,在抗美援朝紀念塔邊肅立、默哀、敬禮。俯瞰山下,鴨綠江水靜靜流淌,橫跨江上的“鴨綠江斷橋”彈痕累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雄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似乎在我耳邊響起。

70年前,志願軍戰士就是從這座橋上跨過鴨綠江,打響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槍聲。這是一次英勇無畏的跨越,是一柱守望相助的烽火,是一卷和平正義的史詩。走進抗美援朝紀念館,1000餘幅珍貴歷史圖片、兩萬餘件珍貴文物,我看到了在松骨峰、長津湖、清川江、上甘嶺、兩水洞、雲山城等重大戰役中浴血奮戰、不畏犧牲的志願軍身影,看到了毛岸英、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戰鬥英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看到了在中朝兩國人民面前垂頭喪氣、簽下停戰協議的侵略者。家喻戶曉的上甘嶺,在這個僅3。7平方公里的山頭陣地上,志願軍將士與侵略軍反覆爭奪、殊死較量了43天。敵人的大炮、坦克、飛機輪番進攻,山頭被炮火削低了2米,志願軍陣地仍然如銅牆鐵壁,終於迫使敵人停止了對志願軍的大規模進攻計劃。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孫佔元等38名英雄與敵人同歸於盡;上甘嶺的坑道中,志願軍戰士“一把炒麵一把雪”;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將士在零下40攝氏度的掩體中俯臥10余天,這些被凍僵的英烈被發現時,依舊手握鋼槍,保持著戰鬥隊形。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說,抗美援朝精神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祖國和人民甘於奉獻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人類和平與正義的國際主義精神。

豈不畏艱險,所憑在忠誠,正是近300萬志願軍將士、近20萬志願軍英烈,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自己的血肉之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些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