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今天我們來繼續介紹清朝重臣于敏中,上回說過,他因為對朝廷有功,成為乾隆朝執政時間最長的漢臣。但是在他的一生中,曾經出現過5次重大錯誤(甚至是犯罪),其中2次在身前就被發現,3次是其死後才被發現的,但是,乾隆皇帝都給予赦免了。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于敏中畫像

下面要說的是:乾隆帝為何屢次赦免於敏中的過錯?于敏中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一。狀元入仕,用機智與才華得寵愛

能夠屢次被皇上赦免,首先是源於于敏中才華橫溢。他出身於望族,從小讀書認真刻苦,23歲就高中狀元。他不僅文武知識兼備,還能熟練掌握漢、滿、蒙、梵多種語言文字。

其次,于敏中工作踏實認真。在基層工作時(去山東、浙江當學政),他為朝廷選拔人才、建修學宮、革除積弊,受到了民眾的讚譽。當內閣大學士劉統勳(劉墉的父親)認為:組織編寫《四庫全書》不是政務要事時,于敏中力排異議,據理力爭,認為此事“合我朝文治天下之大計,應予納用”。乾隆皇帝亦認為“真合朕意”,並命于敏中為《四庫全書》正總裁,主持其事。

接著,于敏中在辦理其他軍政要事的同時,同樣十分重視《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並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參與編寫此書的同仁們共同努力下,花費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項巨大的文化工程。為朝廷及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寶藏。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欽定四庫全書》原本

再有,于敏中用他超強的記憶,贏得了乾隆的倚重。因乾隆帝平時作文賦詩,常常是即興而為,事先並無草稿。當每次在皇帝吟誦之後,于敏中便默記於心,然後再恭恭敬敬謄抄出來,其結果都是一字不差。

最後,于敏中還是文武雙全之才。如在乾隆四十一年(1778年),他出謀策劃,為平定大小金川之亂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許多軍事將領所佩服。也讓乾隆帝刮目相看。

于敏中的各方面出色表現,贏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與重用,他先後被升遷為協辦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還給於敏中賞戴雙眼花翎,賜穿黃馬褂,並將其畫像掛於紫光閣。死後還被祀入賢良祠。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清朝軍機處照片

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巡幸在外(曾四次跟隨乾隆下江南),于敏中都是那位在御前形影不離的、最顯眼的人物。甚至朝中的許多重要決策,乾隆就是採納他的意見作出的,于敏中儼然成為乾隆朝執政時間最長的漢臣。

二.5次犯錯,都被赦免

現在進入本文的主題:于敏中一生中犯了哪5次過錯?又都是因為什麼原因乾隆帝給予赦免了?

第1次:剛當上兵部侍郎,成為乾隆帝面前紅人的于敏中。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的三年時間內,不幸先後遭遇父親、嗣父(曾過繼之父)、生母相繼亡故的慘景。于敏中只好戴喪辦喪。為了早日返回朝廷,他向朝廷隱瞞了喪母一事。

此事被御史知道後,立即疏劾于敏中將“兩次親喪,矇混為一,恝然赴官。”(古代為親人守節是天大的事)于敏中卻申辯說,在六部任職的大臣與保衛邊疆的將士沒有兩樣,不應該為家事而影響國家大事。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乾隆皇帝畫像

乾隆帝當時因為于敏中擔任要職,而且不可替代,所以從愛惜文才角度出發,原諒了他的這次過失,反而斥責御史“汙人名節,不無過當”。並於當年年底,晉升于敏中為戶部侍郎。

第2次:乾隆三十九年(1776年),因洩露乾隆帝硃批的宮內太監高雲從,被抓後招供,于敏中曾向他問及乾隆帝的密談內容,另外還懇求于敏中幫自己打官司。

乾隆帝聽說後非常惱火。于敏中趕緊自責認罪,說確有此事,而自己確實沒有答應。但不立即據實參奏,實屬大錯。乾隆帝嚴厲譴責道:于敏中每日都在朕的身邊,為什麼他還要向宮內太監探聽有關訊息呢?後來刑部判于敏中革職。

乾隆帝可能是當時確實已經離不開于敏中了,所以又親自下詔書對他從寬處理,並仍然將他繼續留任。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于敏中像

這是于敏中在世時被發現的二次錯誤,誰知他死後,又被發現了三項大錯,我們來看看乾隆又是怎樣處理的。

第3、4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月,于敏中(已於1780年1月14日逝世)的孫子於德裕到官府控告其堂叔於時和侵吞其祖父在京的資產,並於本年三月已轉移回了金壇。

乾隆帝十分重視,傳諭江蘇巡撫吳壇立即親赴金壇,查明於時和所佔于敏中原籍家產。查辦的結果令人震驚,生前素有廉直之名的于敏中,其京中及原籍家產竟值銀二百萬兩。

乾隆帝十分惱怒,認為于敏中鉅額遺產“非得之以正者”。但為了保全于敏中的名節,就讓辦案大臣不必去追究于敏中生前之罪了。

緊接著,蘇松糧道章攀桂私下為于敏中營造花園的事情又被發覺。乾隆帝卻認為,于敏中受地方官員的逢迎,應是情理中事,既然他已經去世,就不必再追究了,結果僅僅將章攀桂革職處理。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于敏中書法

第5次: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浙江巡撫王亶望、陝甘總督勒爾謹及甘肅通省官員在捐監折收之中的貪汙大案敗露。王亶望貪汙案處理之後,乾隆便立刻覺察出,釀成這起空前巨案的元兇還不是王亶望,而是不久前故去的于敏中。

第二年,當殺掉了最後一批甘省貪官後,乾隆帝頒佈了一道洋洋千言的諭旨,指責了于敏中當時管理戶部,是王亶望的頂頭上司,曾經為他掩飾欺騙朕,才造成王亶望越陷越深。

但後來乾隆又話鋒一轉,說于敏中“宣年力久,且已身故”,“朕不忍追治其罪”!這一道經過精心推敲的諭旨,再一次將於敏中的罪責輕描淡寫地遮掩了過去。

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一天,乾隆帝在把玩古董時,從一件明朝嘉靖年間的古瓷上觸動了情思。他由嘉靖皇帝的昏庸想到奸臣嚴嵩的專權,又由嚴嵩而想起了于敏中。

此次,乾隆終於忍無可忍了,他頒發諭旨,指責于敏中藉著皇帝恩寵,招權納賄,並聯系甘省貪汙大案,推斷于敏中擁有大權後,成為王亶望行賄受賄、貪汙腐敗的後臺。於是,憤怒地將於敏中撤出賢良祠,以儆效尤。

總之,清朝重臣于敏中,曾經出現過5次重大錯誤(甚至是犯罪),其中2次在身前就被發現,3次是其死後才被發現的,但是,乾隆皇帝都給予赦免了。

于敏中出現5次錯誤,都被乾隆赦免,其原因與最終結局如何呢

于敏中

這是因為乾隆看重於敏中的功勞,而原諒了他的罪過,直至最後忍無可忍才在事後給予處罰。于敏中的經歷給我們的啟發是:為國家與人民建立功勳是公民的本分,領導的賞識或者包容是對自己的信任、成績的肯定。不應該成為自己放鬆思想,或者犯錯誤及隱瞞罪過的理由與藉口。我們應該潔身自好、襟懷坦白,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