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潮”洶湧,中國足協應該中止俱樂部中性化嗎?

當下中國足協面臨著近些年最大的一個困局,那就是有多家職業足球俱樂部要退出,同時大家也發現了,足協面對這樣的困局,首先還是持挽留的態度,否則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宣佈延期工資確認表上交,儘管有幾家俱樂部成功“上岸”,但還是有多達9傢俱樂部無力迴天最終退出職業聯賽。

“退出潮”洶湧,中國足協應該中止俱樂部中性化嗎?

這9傢俱樂部分別是中甲的廣東華南虎、四川隆發,以及中乙的上海申鑫(降級)、南京沙葉、福建天信、大連千兆、銀川賀蘭山、延邊北國、吉林百嘉。

一下子退出如此多的職業俱樂部,我們的中甲和中乙聯賽就面臨著球隊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所以有很多人開始指責中國足協,更是有相當一部分球迷認為就是足協頒佈的“中性化名稱”政策,嚇跑了那些俱樂部背後的贊助商。

“退出潮”洶湧,中國足協應該中止俱樂部中性化嗎?

贊助商之所以給俱樂部投錢,無非就是看中了足球的廣告效應,當初中國足協要頒佈“中性化名稱”政策,筆者就很不看好它的未來,並斷言將會有一大批中小俱樂部因此離開,現在這種情況無疑是說中了,未來的幾年可能還會出現不斷的退出潮。

那麼中國足協應該終止俱樂部“中性化名稱”政策嗎?筆者倒是覺得不必,相比較於中國足協屢禁不止的“昏招”,筆者更怕他們的“朝令夕改”。

“退出潮”洶湧,中國足協應該中止俱樂部中性化嗎?

現在看來,這些俱樂部都是存在感十分不強的中小球隊,他們當中大部分所在的省市都有更高一級聯賽的職業俱樂部,所獲得關注度不高,更是常年陷入欠薪的傳聞,所以現在退出也是積重難返的現象爆發而已。

所以足協頒佈的政策不是主要原因,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對於中國足球長久的發展來說,這稱得上是“壯士斷腕”的行為,也可以說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

“退出潮”洶湧,中國足協應該中止俱樂部中性化嗎?

之前坊間就有傳言說贊助商不怕投資職業俱樂部花費很多金錢,就怕足協胡亂制定規則,而且時間跨度不大,有的時候一年要換幾次規則,一點也不顧及俱樂部的損失。

比如之前的外援政策,中國足協突然間就取消亞洲外援,然後很多亞洲外援就砸在了俱樂部的手裡,上不了場還得給他們發工資,帶來了起碼兩三年的影響。又比如上個賽季的U23球員政策,一年的時間就更改了幾次,中國足協的“朝令夕改”可見一斑。

“退出潮”洶湧,中國足協應該中止俱樂部中性化嗎?

平頭哥觀點:

之前筆者不支援足協的“中性化名稱”政策,但是現在木已成舟,那就嚴格執行下去,中國足球真正的考驗也會隨之而來,陣痛是會有的,但我們因此能看清楚誰是真心想搞中國足球,誰又是渾水摸魚的。

制定一個政策,只要不太離譜,中國足協就要起碼保證他10年不會變,10年的時間,足夠讓中國足球迎來一次蛻變的機會了,所以,我們寧願中國足協將錯就錯,也不要一錯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