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泰始元年(265),司馬炎稱帝,宣告西晉王朝正式成立,到太康元年(280)司馬炎完成天下統一,其間一共經歷了十五年的時間。對於三國這個短暫的時代而言,十五年的尾聲顯得有些過於漫長了,人們的腦海裡也彷彿是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十五年的時間,總是直接把時間線從西晉建立跳到三國統一。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天下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本文將一一道來。

八公同辰

司馬昭為了提升自身威望,掃清曹髦之死帶來的陰霾,為司馬家的地位提升撈取足夠的政治資本,在景元四年(263)發起了伐蜀。但伐蜀之戰的巨大勝利卻是出乎司馬昭意料的,在攻取漢中腹地後,司馬昭便迫不及待地進位晉公,那時的他大概沒有想到大軍居然可以一舉滅蜀,使得司馬家直接有了代魏稱帝的資本。

於是在之後的一年半里,司馬昭不但進位晉王,還著力於修改各項律令、官制、禮制,為代魏稱帝做好了全套的準備。但他終究沒能完成這一步,因為此時的司馬昭已經黯然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司馬昭長子司馬炎所接手的局面自然不能算差,畢竟此時的他已經可以毫不費力地完成篡魏事業。但司馬昭所留下的基業也算不上多好,內部完成權力交接的西晉王朝從建國之初便顯得暮氣沉沉,加之司馬昭執政期間對於曹魏大臣以拉攏為主,打擊為輔,賞賜常常超出規格,執法也不夠嚴格,因而已經形成了相當龐大的權貴集團和複雜的利益體系。司馬炎並不具備打破這個利益體系的實力,30歲的他在繼位前寸功未建,更糟糕的是父親還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埋在身邊的定時炸彈——司馬攸。

司馬攸是司馬炎同父同母的弟弟,由於大伯司馬師無子,便很早被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師在司馬攸幼年時便去世,為了家族安定,由司馬師的弟弟,同時也是司馬攸的生父司馬昭繼承了大將軍的地位,但司馬師的爵位舞陽侯卻由司馬攸所繼承(這個爵位是司馬師繼承自司馬懿)。司馬攸從小很得家中長輩喜愛,司馬昭更是一度打算傳位於他,無論從宗法還是血緣上看,司馬昭傳位司馬攸都名正言順,沒有絲毫顧慮,但身邊的人還是阻止了司馬昭的廢長立幼。

而對於司馬炎來說,司馬攸成了一直懸掛在自己頭上的寶劍。面對滿朝的功臣,司馬炎並不具備可以隨意統領他們的威望,而背後的弟弟司馬攸卻擁有可以取代自己的資格和條件。如果司馬炎沒有把握好西晉朝廷複雜的利益關係,他的皇位並不是那麼穩固的東西。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齊王司馬攸

當時的西晉朝廷已經有了八個公級的官職,分別是太宰司馬孚、太傅鄭衝、太保王祥、太尉何曾、司徒司馬望、司空荀顗、大司馬石苞、大將軍陳騫,其地位和聲望極高,史稱“八公同辰,攀雲附翼”。就連為司馬昭豁出命來弒君的賈充都只在開國功臣裡排在十名開外。

八公中尤以司馬孚和司馬望父子實力最為強大。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在高平陵之變和廢立曹芳這些重大事件中居功甚偉,其地位甚至常年居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之上,家族中唯一能排在他前面的只有兄長司馬懿。西晉初年分封諸王時,司馬懿的兒子們以一萬戶為標準,司馬孚卻獲得了四萬戶的食邑,司馬炎的兒子全部因年幼而無法獲封,而司馬孚在世的七個兒子全部受封為王。在權貴力量如此強大的情況下,司馬炎不得不以極為寬鬆的執政來拉攏他們,使之成為自己的支持者。

司馬炎繼位不久便發生了一起案件,負責監督京師百官的司隸校尉李憙上書彈劾縣令劉友、前尚書山濤、中山王司馬睦和已故尚書僕射武陔等人侵佔官家公田,提出罷免山濤和司馬睦等人。而司馬炎卻對山濤和司馬睦不予問罪,只是處罰了官職最低的劉友。與之相似的案例數不勝數,安遠護軍郝詡結交尚書令裴秀以獲取好處的信件被曝光,司馬炎包庇裴秀,李憙上書彈劾騎都尉劉尚為裴秀佔官田,司馬炎又是隻處罰劉尚。荊州刺史王戎因為私建宅院被論罪罷免,司馬炎下詔表示可以花錢贖罪。可以看出,司馬炎對於手下官員根據官職高低有不同等級的待遇,高官可以免受責罰,刺史可以花錢贖罪,而縣令就只能老老實實受罰。

尚書胡威曾勸諫司馬炎,認為其執政過於寬鬆,司馬炎卻說自己對於尚書郎以下的官員犯了錯一概不予包庇。在司馬炎的觀念中,包庇犯錯的官員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自己能處罰尚書郎以下的官員都已經值得誇耀了。

但即便如此,司馬炎打從骨子裡是不信任這幫權貴的。泰始四年(268),淮北監軍王琛誣告八公之一的大司馬石苞勾結吳國謀反,司馬炎在沒有查實的情況下就將其罷免,並徵召軍隊準備討伐石苞。和石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兒子石崇,石崇是一位鉅富,家財萬貫,傳說他擔任荊州刺史時甚至還搶劫貨商。後來石崇與司馬炎的舅舅王愷鬥富,司馬炎不但不予以批評,反而暗地裡資助王愷。

司馬炎對於腐敗的態度,在有一件事上表現得很清楚。司馬炎在策劃伐吳時,上游益州的巴東監軍一職正好空缺,這是很重要的職位。司馬炎對於這一職位的人選在前弋陽太守唐彬和武陵太守楊宗之間舉棋不定,於是詢問益州人文立他倆誰更合適。文立說唐彬和楊宗都是十分優秀的人才,但唐彬愛財,楊宗好酒。司馬炎聽聞後表示愛財可以滿足,但好酒就很難解決,於是選擇了唐彬。在司馬炎看來,貪財並不是多大的問題。

於是在司馬炎的帶領下,西晉官場形成了一股紙醉金迷的風氣。八公之一的何曾生活奢侈,穿戴華麗,一天花在吃飯上面就是上萬錢,還覺得無從下筷,參加宮廷宴會時不肯吃東西,認為沒有自己家的飯菜好吃。在因此被彈劾後,司馬炎不予處分。光祿勳任愷被罷免後縱情聲色,他認為何曾之子何劭吃遍世間珍饈,便故意吃得更加豪華,一頓飯就超過一萬錢,頗有詩仙李白在《行路難》中所描寫的氣勢。

而在司馬炎忙著從權臣們的手中鞏固自身地位的同時,與之並立的吳國皇帝孫皓所面臨的也同樣是一副不容樂觀的局面。孫皓上臺的背景比司馬炎要糟糕得多,蜀漢滅亡的次年,吳景帝孫休因憂慮而暴病身亡。在他去世之前,南方的交州爆發了叛亂,很快又在魏國人的引誘下,荊州的武陵郡也跟著爆發叛亂,孫休撒手人寰時就留下了這麼一個爛攤子。

由於孫休去世時年僅30,其子尚年幼,無法鎮住如此糟糕的局面,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便在徵得孫休之妻朱皇后同意的前提下,立23歲的孫皓為帝。從宗法關係上,孫皓是孫權的兒子廢太子孫和之子,具備和他同等繼承順位的人有好幾個,因而他的帝位比之司馬炎要更加不穩固。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孫皓先是流放孫休的兒子並殺掉其中年長的兩個,而後又因為民間傳聞孫權的兒子孫奮和孫策的孫子孫奉要成為天子,便將二人都殺掉。

同時,吳國的權臣擁有的實力和特權更不在西晉群臣之下。由於孫權死後所爆發的激烈政治鬥爭,導致宗室力量大受打擊,而在孫權末年受到打壓的江東大族們卻大都遠離了紛爭,保持著完好的實力,到孫皓上臺時,這股力量已經強大到使皇權感受到了壓迫。

陸遜的族子陸凱時任丞相,陸遜之子陸抗在荊州擔任鎮軍大將軍,掌握軍權。孫皓曾問陸凱他的家族在朝廷有幾人任職,陸凱回答說:“二相、五侯、將軍十餘人。”其權勢之盛可見一斑,甚至有記載說陸凱與丁奉、丁固等人有廢掉孫皓的打算。因而孫皓只能表面上對陸凱恭恭敬敬,言聽計從,即使陸凱忤逆旨意孫皓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當時吳郡太守賀邵到顧家和陸家的莊園裡搜查役使官兵和藏匿逃亡的情況,牽連甚廣,陸抗聞訊後居然從江陵趕回建業請孫皓放人,而孫皓也馬上答應了陸抗。

在自身根基不穩,朝中又有強大權臣的情況下,孫皓在登基之初為了穩固自身地位還是拿出了像模像樣的仁君做派,譬如撫卹人民、開倉振貧、許配宮女、放生珍禽等,一時間樹立了不錯的名聲。隨後孫皓又迅速殺掉擁立自己的濮陽興和張布,這兩人是孫休的親信,靠孫休的信任身居高位,執政期間在朝野名聲都不佳。孫皓殺掉他們並沒有他們並沒有遇到什麼阻礙,算是成功從擁立自己的權臣手中掙脫了束縛,避免了淪為傀儡的結局。但很快,孫皓就開始暴露自己的本性,走向了與寬鬆的司馬炎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司馬炎VS孫皓

在講述司馬炎和孫皓的故事前,先讓我們把目光放到蜀漢故地——益州。

沒有蜀漢的益州

景耀六年(263)十一月,劉禪在鄧艾的大軍兵臨城下之際選擇了投降,宣告蜀漢政權的滅亡。次年正月,在鍾會和姜維的策劃下,成都爆發了叛亂,鍾會、鄧艾、姜維、張翼、蔣斌、蔣顯等人都死於其中。兵禍在成都燃起,關羽後人全部遇難,連劉禪的太子劉璿也死於變亂之中。

事後,司馬昭為了進一步清除蜀漢勢力對益州的影響,將後主劉禪及大臣宗預、廖化及諸葛顯等共三萬家遷徙到了北方,並徵召董厥和樊建到自己的相國府中任職。這些人都是中平五年(188)劉焉擔任益州牧後從外地來到益州的人,然而,益州卻並沒有因為這些人的離去而回到益州人的手裡。

在蜀漢大臣們被遷走之後,司馬昭任命東郡袁邵為益州刺史,安平牽弘為蜀郡太守,天水楊欣為犍為太守,想要把益州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為了爭取人心,便徵召蜀漢故臣,後來又下令尋找諸葛亮、蔣琬、費禕的後人並加以任用。這樣的舉動令不少益州人開始對新政權抱有期待,但他們很快就失望了。

西晉的中樞自不必說是沒有屬於偏遠地區益州的一席之地的,除何攀李毅隨王濬伐吳因功受賞之外,其餘益州人裡只有文立和壽良當上了比太守更高的官職,無論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還是被司馬炎點名任用的李密都不例外,而益州本地的刺史太守也大量任用外地人士。很有趣的是蜀漢在僅有一州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益州的完整編制,而西晉為了更好地統治益州,反將其一分為三,劃出了梁州和寧州,陰平武都二郡還被劃入秦州。“蜀人治蜀”似乎永遠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在看到西晉的統治並沒有比蜀漢更好時,一些人開始懷念起蜀漢的統治來。泰始四年(268),益州出現了一個名叫王富的人,據說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曾經的親兵見到王富後認為二人長相極為相似,加之諸葛瞻在綿竹戰死時屍體下落不明,於是王富便詐稱是蜀漢滅亡後隱姓埋名的諸葛瞻,聚集數百人發動起義。王富的行動雖然很快就遭到失敗,但說明蜀漢在益州的影響力並沒有隨君臣的遷徙而完全消失。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我,諸葛瞻,打錢

這期間,汶山一帶的少數民族活動也越發頻繁。汶山郡位於益州西北部,地處川西高原,與陰平郡相鄰,此地常年聚居著少數民族,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就提出過佔領益州後西和諸戎的方針,將其擺到了很高的戰略位置。蜀漢時期,朝廷先後派出何祗、張嶷、姜維、王嗣等有能力的將官負責這一帶的事務,因而這些少數民族並沒有給蜀漢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還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蜀漢北伐。但西晉初年,由於治理不力,汶山胡接連爆發叛亂。

終於在泰始八年(272),益州刺史皇甫晏在鎮壓氐族叛亂的途中因一意孤行,遭到部下殺害。殺害皇甫晏的部下之後率眾抄掠百姓,最終在廣漢太守王濬的火速出兵之下,叛亂得到平息,王濬也被朝廷任命為益州刺史。

王濬早年是個不太得志的人,他出身很高,博覽群書,又長相俊美,但因不喜歡博取名聲,於是在九品中正制下的曹魏受到貶斥。後來王濬得到鎮守荊州的羊祜賞識,隨即轉任巴郡太守。巴郡與吳國接壤,當地百姓承擔著沉重的徭役,甚至有殺掉男嬰的傳統,王濬到任後改變了這一情況,他減輕徭役,保護民力,鼓勵生育,令巴郡人口大為增長,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

成為刺史後的王濬吸取前任刺史的教訓,重視起了少數民族事務,最終在他的運作下,蠻夷紛紛歸降,令百姓重新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但王濬起家實在太晚,皇甫晏事件爆發時,已經67歲的他還在當著太守。沒有人會想到,年近古稀的王濬將在人生的最後年月裡,書寫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王濬形象

而就在王濬上任前夕,一群蜀漢舊臣卻在華夏大地的最南端,奉獻出了自己最後一滴鮮血。

南越悲歌

在司馬昭發起伐蜀之戰的同時,吳國爆發了一場叛亂,起因是吳國南方的交趾郡太守孫諝徵調了手工業者千餘人到首都建業,隨後察戰(官名,負責監視吏民)鄧荀又來到交趾,並私自下令徵調孔雀三千頭,大豬若干頭。郡吏呂興因百姓不勝其擾,便殺死孫諝和鄧荀,宣佈起義,並派人聯絡曹魏。

孫吳在驚聞交趾發生叛亂不久,又獲悉了蜀漢遭到魏國大舉討伐的訊息,於是一面派人鎮壓交趾,一面出兵救援蜀漢。結果救兵尚未趕到,蜀漢就已經滅亡了。吳國於是馬上調轉槍頭,讓原本救援蜀漢的建平太守盛曼率軍襲取吳蜀交界處的永安。

蜀漢原本的永安都督閻宇此時正率領主力趕往成都救援後主劉禪,留守永安的巴東太守羅憲身邊只有兩千兵力。盛曼向羅憲宣稱是要救援蜀漢,希望羅憲放他進城,但羅憲一眼就看出了吳軍想要奪取永安的企圖,感到十分憤怒,不但拒絕了盛曼的請求,還表示自己已經做好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

永安位於現在的重慶奉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憑藉盛曼的人馬難以拿下,於是孫休便命令撫軍將軍步協率眾支援盛曼。雖然前期作戰裡吳軍憑藉強大的攻勢一度令羅憲的守城部隊苦戰,但出人意料的是,羅憲僅憑兩千兵力,居然出城大敗步協和盛曼,這令孫休感到大怒。此時成都剛爆發了鍾會之亂,蜀中正是一片亂象,大家自顧不暇,根本無人有餘力前來支援羅憲,永安守軍因此成為了一支孤軍。孫休自然也不願放棄大好機會,於是派陸抗率領三萬大軍增援步協。此時包圍永安的吳軍大將有陸抗、步協、留平、盛曼四人,人馬更是不少於五萬,羅憲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

羅憲知道如果繼續困守孤城,淪陷是早晚的事,認為不能坐以待斃,因而早在陸抗尚未增援之前,羅憲便派參軍楊宗前往襄陽,向曹魏的徵南大將軍陳騫請求救援。楊宗就是之前提到的因為喜歡喝酒而沒有當上巴東監軍的人,但他在緊要關頭卻表現得非常可靠,他保護羅憲的兒子成功突圍並見到了陳騫。楊宗交上了羅憲託付給他的永安大小官員印綬以及質子,表示誠心歸降曹魏。但陳騫也不敢自作主張,於是讓人請示千里之外的司馬昭,得到許可後才派荊州刺史胡烈出兵兩萬進攻吳國重鎮西陵,以圍魏救趙之計引陸抗等人退兵。此時羅憲已經守城長達半年之久,城中過半計程車兵都感染上了疾病,但永安城始終屹立不倒。

羅憲因此戰受到司馬昭父子的賞識,不但加官進爵,還成為了蜀漢大臣裡少有的被安置在原本崗位上的人,之後羅憲接應了吳國武陵郡的叛亂,並在永安之戰四年後率軍攻下了與永安接壤的巫縣,將晉吳戰線推進了一步。

當時蜀漢還有另外一位將領獲得了與羅憲相似的待遇,那便是南中都督霍弋。霍弋的父親叫霍峻,在劉備入蜀期間,霍峻曾率領數百人在劉璋軍一萬人的圍攻下防守劉備的大本營葭萌一年有餘,並斬殺敵方大將,是一位實力不亞於羅憲的守城高手。

霍弋在獲悉劉禪投降的訊息時,身著喪服大哭三日,得知劉禪在成都之亂中安全無恙並得到善待後,便率領南中其他六郡的太守一同歸降曹魏。司馬昭對霍弋的行為深表讚賞,同時為了安定人心,對其官職不予變動,又讓霍弋遙領交州刺史,命他去接應一年前在吳國交趾發起叛亂的呂興。

霍弋便命爨谷為交趾太守,讓他和將軍董元、毛炅等人率領部隊前往交趾聯合呂興。而等待在這些人前面的,是條九死一生的壯烈之路。

還未和爨谷等人會和,呂興便已經被部下李統所殺。於是爨谷在抵達交趾後,只能憑藉自身力量進行安撫工作,並和當地人合作,但沒過多久爨谷就去世了,霍弋又讓故蜀漢大將馬忠的兒子馬融接替爨谷,結果馬融也很快去世,於是楊稷作為第三任太守被派往交趾。交趾郡的地盤是現在的廣西和越南北部的一部分,從陸路上將吳國和交趾以南的九真和日南兩郡分開,楊稷在交趾的經營頗有成效,連九真和日南也被其所滲透。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交州地圖

時間來到了吳國的寶鼎三年(268),此時霍弋已經去世,坐穩皇帝寶座的孫皓決心收復失地,便派兵大舉南下,以交州刺史劉俊、大都督脩則、將軍顧容三路進攻交趾,但都一一被楊稷等人所擊敗,鬱林和九真二郡隨即歸降楊稷。楊稷乘勝追擊,派毛炅和董元進攻合浦郡,與吳軍在合浦的古城交戰,取得大勝,毛炅親手斬殺吳軍大都督脩則,劉俊也一同戰死。戰後楊稷表毛炅為鬱林太守,董元為九真太守,西晉在交州的勢力由此達到最盛。

但不甘心失敗的孫皓於第二年再度發兵,以更大的規模進攻交趾。此戰孫皓以監軍虞汜、威南將軍薛珝從荊州南下,會和蒼梧太守陶璜由陸路,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今福建省)由海路,一同向交趾發起進攻。然而吳軍兩路都進行得很不順,海路的李勖因為進軍路線不利通行,尚未與楊稷打上照面便宣佈退軍。而陸路的陶璜等人因為配合不協調,在分水一地和楊稷初戰告負,並損失兩名將領。薛珝因此責怪陶璜,加之海路不利,便對戰事產生悲觀情緒,於是有了撤退的打算。陶璜為了阻止薛珝撤軍,在當夜率軍襲擊董元,獲得大量戰利品。薛珝對其大為嘉獎,並打消了撤兵的念頭。

隨後毛炅與陶璜等人在封溪大戰,因寡不敵眾而慘敗,毛炅僅以身免。因為連戰連敗,形勢極為不利的楊稷只好把部隊全部撤回交趾治所龍編城內,打算和吳軍做最後的抗爭。陶璜也率軍經海路來到龍編城下,與董元展開交戰。陶璜是三國後期經常被忽略的一個人,如果說東吳存在著一位最後的名將,那人不會是吳國滅亡前六年就病故的陸抗,而是直到吳國滅亡時還健在的陶璜。

董元初戰時利用城池的斷牆,將部下埋伏在牆後,打算用偽退之計引誘陶璜深入,再出其不意對其進行夾擊,類似的計策日本戰國時的真田昌幸也使用過。但陶璜看出戰場環境利於埋伏,便以長戟隊護衛部隊的後方,成功擊破董元的伏兵。陶璜又用靈活的手腕為自己創造優勢,先是用之前獲得的戰利品收買當地山賊,使其率眾相助,後又用離間計讓董元殺害自己部下解系。在陶璜的一番操作下,吳軍在龍編城已經穩佔上風。

關於龍編城最後的淪陷,《晉書》和《華陽國志》的記載各有不同。《晉書》站在陶璜的立場,稱楊稷等人因糧食不足向陶璜乞降,陶璜拒絕,然後送糧食給城內守軍,讓他們繼續守城。因為按照當時的軍律,守城百日無援而投降,家人可以不受牽連,守城不到百日而投降則株連家人。楊稷決定投降時守城尚未滿百日,陶璜選擇拖延到百日期滿後受降以保護交州諸將的家人,想要收穫其歸心。但《華陽國志》站在楊稷等人的立場記載楊稷沒有乞降,而是率領部眾四千,男女萬餘人堅持守城,在城中糧盡,人員餓死大半後才因部下王約叛變而淪陷。這一年是西晉泰始七年(271),距陶璜等人南下已經過去了兩年,距呂興在交趾的叛亂已經過去了八年。

城破後,楊稷部下兩千餘人被斬,楊稷等人被俘,董元在此前已經病故,而毛炅則堅決不肯投降。之前在古城之戰中被毛炅斬殺的脩則之子脩允此時正好在陶璜賬下,想要為父報仇,被陶璜制止,陶璜頗為賞識毛炅,想要收為己用。但毛炅卻秘密策劃襲擊陶璜,結果計劃失敗,被陶璜左右拿下。陶璜罵道:“你這晉賊!”毛炅回罵道:“你這連賊都不配做的吳狗!”大怒的陶璜將毛炅交由脩允處置,有機會得報父仇的脩允便活生生地將毛炅腹部剖開,問他說:“這下你還能不能當得成賊了?”毛炅不顧鮮血橫流的腹部,繼續罵道:“我立志斬殺孫皓,你父親就是被我弄死的一條狗!”隨即身亡。

楊稷和部下孟幹、爨能、李松一同被押送至建業,楊稷在路上發病,嘔血身亡。吳國人將其首級斬下,送往建業,而屍體則扔進了大海。為了收穫西晉將士的人心,孟幹、爨能、李松三人得以保住一命,被流放到了邊地。

九真太守王素在楊稷戰敗後打算回到南中,被陶璜的部下抓獲,王素的功曹李祚則率領餘眾繼續在九真對抗吳軍。陶璜派兵進攻九真失利,便讓李祚的舅舅黎晃前去招降。李祚在城頭對黎晃喊道:“舅舅是吳將,而我是晉臣,我們各自都盡力而為吧!”不久,九真被陶璜所攻下。

被流放的孟幹後來輾轉逃回西晉首都洛陽,並向司馬炎力陳伐吳之計,而爨能和李松很快就遭到殺害。陶璜在平定交州後被封為交州牧,他在交州一共治理了三十年,對交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孫皓徵調陶璜擔任武昌都督,交州數千人聯名請求挽留陶璜,於是孫皓只好作罷,他所帶領的交州兵是吳國滅亡前最後一支精銳力量。

從陶璜攻下交州到吳國滅亡,西晉都沒有再在交州有進一步的動作。實際上楊稷等人會敗於吳軍的主要原因在於孤立無援,他們與吳軍交戰的數年間,西晉沒有從其他任何地方抽調部隊前往支援。原因很簡單,交州對於西晉政權而言過於偏遠,加上吳國的阻隔,西晉對其實施有效統治極為困難。站在司馬炎的角度,佔領交州不過是加強了霍弋等人的實力,對於朝廷並無裨益,所以才會任由楊稷等人自生自滅。這樣一群孤懸在外的人馬,又碰上了有勇有謀的陶璜,失敗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相對於千山阻隔的交州,西晉政權所面臨的更大麻煩來自於北方。在交州淪陷的前一年,另一場長達九年的叛亂在西北掀起了。

塞北狼煙

鄧艾鎮守隴右時曾經招納鮮卑降者數萬,安置在雍涼一帶。當鄧艾剛死於益州時,司馬昭擔心隴右會因此引發叛亂,便派部下唐彬前往當地刺探情況。雖然後來的隴右並沒有出現動亂,但該來的事情早晚會來,不過是時間晚了六年。

泰始四年(268)和五年,河西、隴右地區連續發生乾旱,當地人民深受其苦。司馬炎便於泰始五年從涼州里分出了秦州,任命以悍勇著稱的胡烈為刺史。胡烈出身安定胡氏,曾隨鍾會伐蜀,在成都之亂時他與兒子胡淵配合監軍衛瓘為平定鍾會的叛亂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並因功受封荊州刺史,後來率軍救援羅憲的便是他。

胡烈擔任秦州刺史是被當做了救火員,但他顯然辜負了司馬炎的期望。面對秦州的災民,胡烈使用高壓政策加以對待,引發邊地人民的強烈不滿,於是在泰始六年(270),以河西鮮卑的禿髮樹機能為首爆發了一場大叛亂。

邊地的異族叛亂在西晉時期原本不算什麼大事,幾乎屬於家常便飯。禿髮樹機能之亂在最初並沒有引發西晉朝廷太大的重視,平叛任務落到了鎮守西北的鎮西將軍,扶風王司馬亮的頭上。

當時胡烈屯兵萬斛堆,被禿髮樹機能的軍隊所包圍,形勢極為不利。司馬亮派將軍劉旂、騎督敬琰率兵前往救援,但劉旂二人卻在關鍵時刻按兵不動導致錯過了救援的最佳時機。於是胡烈只能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獨自迎戰禿髮樹機能的叛軍,兩軍展開激戰,胡烈陣亡,成為了第一位戰死在秦涼之變的刺史。

戰後司馬亮被免官,這回司馬炎有些著急了,他感到事態嚴重,便下詔讓司隸校尉石鑑擔任安西將軍,接手司馬亮的爛攤子,和奮威將軍田章一同討伐禿髮樹機能,同時又任命杜預為秦州刺史,牽弘為涼州刺史,加入平叛行列。石鑑曾鎮守幷州,和匈奴人打過多年的交道,因而司馬炎將平叛重任交到了他的頭上,而田章、杜預和牽弘都是參加過伐蜀的將領,有著不錯的軍事才能,這樣的陣容用來對付禿髮樹機能似乎不成問題。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但他沒有考慮到的是,石鑑和杜預二人有私人恩怨,而石鑑也並非君子,成為杜預頂頭上司的他在到任後不久便命令杜預立刻出擊。當時秦州剛剛遭遇胡烈的大敗,杜預手上只有士兵三百,馬匹一百,石鑑的命令無異於讓他去送死。杜預便向石鑑陳說現在根本不是出兵的好時機,鮮卑正當馬肥,而晉軍孤軍在外後勤不繼,需要等到來年春天做好充足準備後才能出兵。石鑑便以違反軍令為由,用囚車將杜預送回洛陽,杜預也因此丟了官爵。不過杜預也不必擔心,他很快就會有新的工作。

顯然,仗還沒開始打就搞起內鬥來的石鑑也沒有能力平定叛亂,他在不久後便因為虛報戰功而被免官,從石鑑在西北的前後表現不難看出,他面臨著來自司馬炎的巨大壓力。其實正如杜預所說,討伐禿髮樹機能還需要時間來積蓄力量,急切希望看到成效的司馬炎明顯操之過急了。司馬炎在換下石鑑後任命了新的救火員——汝陰王司馬駿,而司馬駿上任後的一年時間裡,西北的戰事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說來也巧,在這場行動中擔任刺史的胡烈和牽弘都曾是陳騫的部下。陳騫在西晉開國八公中排名最末,以智謀著稱。他在荊州擔任都督時,胡烈是荊州刺史,他在揚州擔任都督時,牽弘是揚州刺史。陳騫雖然和兩人的相處時間不長,卻看出他倆都是有勇無謀之輩,並不適合鎮守一方,希望司馬炎另選良將替代他們。遠在千里之外的司馬炎只將其當做同僚間的矛盾衝突,並沒有予以重視,結果在胡烈陣亡的第二年,時任涼州刺史的牽弘也在青山戰死。

幾乎同一時間,另一位刺史蘇愉又在西北戰死。蘇愉出身武功蘇氏,父親是當年平定河西之亂的大功臣蘇則,西魏名臣蘇綽的祖先。然而,蘇則曹魏初年因在河西平叛而成名,蘇愉西晉初年卻在河西因平叛而死。牽弘和蘇愉分別成為了第二和第三位戰死在秦涼之變的刺史。

西北的局勢令司馬炎憂心忡忡,甚至發出“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的感嘆。眼看司馬駿也無法控制局面,他便讓大臣舉薦下一位平叛人選,這已經是一年多來司馬炎第三度動起了換帥的主意。這時侍中任愷和中書令庾純一同推薦了尚書令賈充。這倆人推薦賈充並非是因為他們認為賈充有什麼過人的才能,與之相反,任愷和庾純都是賈充的政敵,他們都深深厭惡賈充的為人,此番舉薦是想借平叛之機將賈充踢出朝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司馬炎居然馬上同意了他們的意見,任命賈充都督秦涼。而與賈充關係良好的荀勖、馮紞等人對於賈充即將被外放一事則感到無比憂心,害怕自己也會跟著在朝中失勢,於是向賈充提議讓他和司馬炎結成親家,好憑藉這一層關係留在朝廷,困窘至極的賈充自然一口答應。荀勖又向司馬炎提出讓太子司馬衷迎娶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司馬炎也當即同意,親事結成後,賈充成功地留在了朝廷。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郎才女貌

後人對於這門親事,通常都批評荀勖等人為佞臣,認為給八王之亂的爆發埋下禍根。但縱觀司馬炎在這件事上的表現,似乎甚為可疑,也許他打從一開始便是奔著這門親事去的。賈充雖是司馬炎的親信,但他的長女賈褒卻是齊王司馬攸的王妃。對於賈充這樣一個擁有相當勢力的權臣,司馬炎最不希望看到的便是他在日後站在弟弟司馬攸的一邊。所以司馬炎千方百計也要把他拉來變成太子司馬衷的靠山,所謂出鎮秦涼不過是他自導自演的一齣戲,任愷和庾純也只是他為了演好這齣戲而利用的棋子。

在賈充出鎮秦涼這場風波的年末,之前被免官的杜預又再次出山了,但杜預復出的緣由並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其他地方又發生了叛亂,這次是幷州的匈奴。

泰始七年(271)十一月,匈奴右賢王劉猛發起叛亂。劉猛的父親叫去卑,76年前曾保護落難的獻帝東歸。後來曹操扣押南匈奴單于呼廚泉為人質,並劃分匈奴為五部,命去卑為中部帥,並以右賢王的身份監國。劉猛的中部在匈奴五部裡並不是最強的,當時匈奴實力最強盛的是左部帥劉豹。

司馬師執政初年,鄧艾上書司馬師希望警惕劉豹統一五部的行動,並提議扶持去卑的兒子為朝廷所用。然而在二十年後,反而是去卑之子劉猛發起了叛亂,而劉豹的兒子劉淵此時正在洛陽當著人質。劉豹和劉猛雖然同屬匈奴五部,但屬於不同的部族,劉猛來自南匈奴,而劉豹來自屠各,劉猛發動的這場叛亂並沒有得到劉豹的屠各部支援。

有了禿髮樹機能的教訓,西晉對於此次叛亂極為重視,在劉猛叛亂後便讓杜預入朝參與謀劃,司馬炎對於杜預的軍事才能是十分認可的。而平叛的人選,司馬炎選擇了驍騎將軍路蕃,並以胡奮為監軍。胡奮是胡烈的哥哥,早年隨司馬懿出征遼東,淮南三叛時其所部擒殺了叛軍主帥諸葛誕,論軍事才能遠在胡烈之上。在這支部隊抵達幷州之前,沒有得到匈奴其他部落支援的劉猛便遭到幷州刺史劉欽攻擊,之後胡奮更是連戰連勝。在一片困窘之際,劉猛的部下李恪又被胡奮所收買,最終殺掉了劉猛。劉猛之亂最終只持續了兩個月便被平息。

與此同時,司馬駿在西北並沒有主動出擊,而是逐步積蓄實力,恢復之前因胡烈等人的失敗而造成的損失。之後幾年,晉軍面對禿髮樹機能的部隊已經時有取勝,涼州刺史楊欣也從之前趁亂而起的令狐豐兄弟手中奪回了敦煌郡的控制權。

時間就這麼來到了咸寧三年(277),司馬炎一反之前韜光養晦的作風,開始主動出擊。並著手解決北方的幾個難題,因為此時的司馬炎心中已經下定了伐吳的決心,所以必須為伐吳掃清障礙。在這些障礙裡,最讓司馬炎煩惱的一個是禿髮樹機能,而另一個則是拓跋力微。

拓跋力微和禿髮樹機能本是同族,他們都來自中部鮮卑的索頭部。禿髮樹機能的高祖父拓跋匹孤是拓跋力微的庶兄,拓跋力微繼承索頭部之後拓跋匹孤率領所部向西遷徙,最終形成了河西鮮卑。就實力而言,活動在北方草原上的拓跋力微要比禿髮樹機能更強。

拓跋力微和諸葛瑾同年出生,又和曹丕同年繼位,此時已經104歲,堪稱三國第一長壽者。他憑藉實力得到了草原各部的擁護,但也引起了西晉朝廷的警覺。而這時鎮守北方的是徵北大將軍衛瓘,此人計謀過人,在伐蜀期間以一己之力先擒獲鄧艾,後又裡應外合殺死鍾會,論智謀,西晉初年罕有其匹。

拓跋力微的兒子拓跋沙漠汗之前在朝廷入質多年,此時正要返回部落。衛瓘對其才能感到頗為畏懼,便以財物賄賂鮮卑各部首領,令他們離間拓跋力微父子的關係。已經年邁的拓跋力微逐漸聽信了讒言,最終殺害了拓跋沙漠汗。但他隨即醒悟,對自己的所為感到十分後悔。而衛瓘此時又賄賂烏桓王庫賢,讓他散佈拓跋力微要為兒子報仇,打算除掉鮮卑各部首領的事。於是這些人為了自保紛紛逃離索頭部,拓跋力微也在不久後於憂憤中去世,衛瓘用兵不血刃的方式大大削弱了索頭部的實力。

相比之下,對付禿髮樹機能卻無法使用這種方式。正好此時禿髮樹機能正出兵劫掠西北的屯田兵,在多年休養中已經掌握到主動權的司馬駿便當機立斷,派遣平虜護軍文鴦督秦、涼、雍三州兵馬討伐禿髮樹機能。文鴦是西晉第一猛將,22年前淮南二叛時,年僅十八的文鴦率部夜襲司馬師,帶領十餘騎突入司馬師陣中,所向披靡,後又單騎斷後,在八千餘騎裡來回衝殺,殺傷追兵數百人,並完好無損地撤退。這次襲擊造成司馬師傷勢極度惡化,不久後便離世。

面對這樣一位猛人,禿髮樹機能也不是對手了,主動入質求和。安定、北地、金城三郡諸胡二十餘萬口紛紛投降,司馬駿也因平定禿髮樹機能之亂的功勞被徵召入朝。

然而這不過是禿髮樹機能的權宜之計,趁著司馬駿入朝,他於次年再次捲土重來,派遣部下若羅拔能於武威攻殺了涼州刺史楊欣,這已經是第四位戰死在秦涼之變中的刺史了。巧合的是,胡烈、牽弘、杜預、楊欣這四位在秦涼之變中出戰的刺史都是當年參加過滅蜀之戰並在鍾會之亂中成功倖存的將領,除杜預躲過一劫,其他三人都死在了這場變亂之中。禿髮樹機能宛如一位死神,西晉的將領們紛紛沒有逃脫他的審判。

對於禿髮樹機能的捲土重來,朝中大臣大都認為他的實力已經大受打擊,沒有必要予以過多重視。但尚書僕射李憙(就是之前彈劾山濤等人的那位)力陳這次叛亂事態嚴重,希望朝廷立刻徵召大軍前往平息,他還建議讓劉淵率領五部匈奴前往平定。但這一提議遭到以楊珧和孔恂為首的大臣堅決反對,一是出兵耗費巨大,二是劉淵的威脅更在禿髮樹機能之上。司馬炎也認同了楊珧等人的觀點,於是選擇不發兵。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然而禿髮樹機能此次卻來勢洶洶,最後在咸寧五年(279)的正月居然攻陷了整個涼州。司馬炎這才意識到自己小看了禿髮樹機能所剩的實力,決定為伐吳剷除這最後一個禍患,便詢問朝中大臣誰能出戰,司馬督馬隆隨即自薦率領三千兵馬前往平叛。司馬炎對馬隆的勇氣大為讚賞,但三千人似乎有些太少了,怎麼看馬隆都有點吹牛的嫌疑。隨後馬隆提出,他要的三千人必須全部是能引弩三十六鈞、弓四鈞的壯士。司馬炎當即允諾,准許馬隆挑選壯士3500人,並賜予馬隆隨意為部隊挑選武器的特權,還給他三年的物資供其平叛,於是馬隆便帶著這些精銳力量出發了。

馬隆打仗風格有些類似諸葛亮,他精於戰陣地理,又通曉發明,依照八陣圖製作出偏箱車,在平闊的地方就結成鹿角車營以防備騎兵突擊,到了狹窄的地方又把木屋放在車上好方便作戰,利用己方作戰靈活的優勢且戰且前。由於馬隆的部隊都是善引弓弩的壯士,又有充足的物資,每次交戰後馬隆的部隊都矢如雨下,而禿髮部計程車兵無不應聲倒地。馬隆又以磁石列陣,擾亂身穿鐵甲的禿髮部陣型(馬隆軍穿的是犀甲)。最終馬隆轉戰千里,在和西晉朝廷失去聯絡的情況下一路大敗禿髮樹機能,鮮卑人對其敬若神明,先後有數萬人歸降。馬隆又將投降人員收編為部隊,率領他們與禿髮樹機能決戰,最終在當年的十二月將其斬殺,平定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叛亂。

就在馬隆平定叛亂前一個月,司馬炎終於發起了滅吳之戰,三國時代正式走向完結。然而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

之前幫助衛瓘離間索頭部的烏桓王庫賢有一名鮮卑部下叫段日陸眷,被其派往遼西招募流民,最終形成了遼西鮮卑三部當中的段部。其他兩部則分別是慕容部和宇文部,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死前將酋長位子傳給了次子慕容廆,而庶長子吐谷渾就和索頭部的拓跋匹孤一樣率領部眾遠走隴西,形成了吐谷渾部。

對西晉發起叛亂的劉猛和禿髮樹機能死後,他們的部落也沒有消失。劉猛死後其弟劉訓兜繼承了他的部眾,劉訓兜的玄孫劉勃勃改姓赫連,建立了胡夏政權。禿髮樹機能的堂弟禿髮務丸也繼承了堂兄的部眾,其玄孫禿髮烏孤建立了南涼政權。

而在關中地區,自從曹操大量內遷氐族之後,到西晉年間,這裡已經有一半的居住者是羌氐少數民族。司馬懿時期武都氐王苻雙曾率眾投奔,司馬昭時期羌族首領姚柯回還曾協助伐蜀。

禿髮、赫連、拓跋、慕容、宇文、段部、苻氐、姚羌、屠各、吐谷渾……

等待在前方的,是一個更加混亂的時代。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國山碑

東吳的末年始終籠罩著一團神秘的面紗,尤其對於孫休和孫皓時代的史料更是十分缺乏。三國志中吳書共有二十卷,專門描寫吳國後期人物的只有三卷,即使算上穿插於其他各卷中的後期人物還是很少。而這些人裡除末帝孫皓外,比死於鳳凰三年(274)的陸抗晚離世的只有賀邵和華核兩人,但吳國直到天紀四年(280)才滅亡。

晉書裡雖然有不少傳主在吳國後期做過官,但對他們的描寫著重於入晉之後的表現,這樣一來就使得吳國後期的史料顯得十分單薄,一眼看上去全是陌生的名字。而隱藏在這些陌生名字背後的生平經歷,卻是迷霧重重。

潛藏在這團迷霧中的孫皓是一個奇特的人。繼位之初的孫皓頗有作為,他有一套收買人心的工夫。在現代宴會禮儀中,對於不會喝酒的人,有一個很常見的模式叫做以茶代酒,但很少有人知道,以茶代酒最初卻是暴君孫皓所發明,是他對不善飲酒的史官韋曜給予的特殊優待。同時孫皓也有一定的權術,他在即位之初,因鎮守武昌的左部督範慎有著很高的名望和較強的軍事實力,令孫皓感到畏懼。於是孫皓便建立了三公制度,以範慎為太尉,表面上尊崇,實際卻是束之高閣。範慎得到訊息後也很乾脆地直接上交了兵權。

但在之後的年月裡,孫皓卻離明君這一形象越來越遠,表現得更像是一個狂躁症患者,十分類似fate系列裡的吉爾伽美什。他討厭人直視自己,被陸凱勸諫君臣應該互相熟悉後,才單獨給了陸凱直視自己的權力。孫皓十分好色,他在位期間後宮美女有五千餘人,加上其他人員多達上萬,他派身邊的宦官到州郡官吏家中尋找美女,甚至命令二千石以上大臣的女兒到了十五六歲時必須進宮任由自己挑選,選不上的才能自行出嫁。在他看來,彷彿國家是他的私人財產。

孫皓後宮裡的張美人是被他殺掉的驃騎將軍張布的女兒。孫皓這人喜歡不分場合地說騷話,有一次他問張美人:“你的父親在什麼地方?”張美人回答:被賊人殺害了。“孫皓於是勃然大怒,當場將張美人棒殺。而張美人死後孫皓又很想念他,聽說張布還有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孫皓馬上又將其搶奪入宮。

或許孫皓如此擴充後宮也有增強自身宗室力量的打算,孫皓自身實力和舅家實力都很弱。在他大量充實後宮的作用下,子孫變得相當繁盛。三國志裡記載孫皓除太子外還封了33個兒子當王,晉書裡則記載孫皓投降時,隨他一同來覲見的兒子有21個,所以雖然孫皓具體有多少個兒子並不清楚,但肯定不少於34個。更有意思的是,吳國滅亡後,孫皓後宮裡的五千美女都被司馬炎所接收,司馬炎的後宮達到了接近萬人的規模,留下羊車望幸的典故。史書記載司馬炎有兒子26個,女兒13個。

孫皓的狂躁症使得他在行為方面顯得十分不正常。孫皓聽說荊州有王氣會對建業不利,於是遷都武昌,又挖掘墳墓說是要壓制這股王氣。不久後永安一帶的山賊施但造反,聚集萬人一路打到建業,孫皓認為是自己的行動生效了,在擊退施但後,又派幾百人敲鑼打鼓地進入建業,說是要用荊州的王氣破解揚州的賊寇,順便再壓制住王氣。雖然不排除孫皓可能是故意施計引出敵對勢力,但敲鑼打鼓加挖掘墳墓的做法也確實是拿不上臺面。

在孫皓坐穩皇位後,更是連年發動對西晉的戰爭,僅見於孫皓本人傳記中的就有以下幾次:

寶鼎三年(268)冬,孫皓五路出擊進攻西晉,自己親自率軍出東關,施績攻江夏,萬彧攻襄陽,劉俊、脩則、顧容攻交趾,丁奉、諸葛靚出芍陂,攻合肥。

建衡元年(269)冬,虞汜、薛珝、陶璜、李勖、徐存等人多路進攻交趾。

建衡二年(270)春,丁奉進攻渦口。

天紀元年(277)夏,孫慎襲擊江夏。

天紀二年(278)十月,吳國策劃入侵揚州,被王渾擊破。

其中聲勢最大的一次發生在建衡三年(271年)正月,這也是最能體現孫皓狂躁症風格的一次。當時有個叫刁玄的人向孫皓獻上讖文,示意孫皓可以取得天下。當時正值禿髮樹機能之亂爆發,交州爭奪戰裡吳軍也漸入佳境,西晉多處表現困窘,於是孫皓信以為真,便出兵華里,準備一舉蕩平西晉。他甚至把太后和數千後宮也帶在身邊,也就是說孫皓這次是直接奔著入主洛陽去的。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司馬炎對此大為重視,派司馬望率領中軍前往淮北嚴陣以待,結果吳軍途中遇到大雪,道路坍塌,士兵們紛紛有了投降倒戈的意思,後方也有不安穩的訊息傳來,於是孫皓還未交戰就急忙退兵。看著莫名其妙趕來又莫名其妙回去的吳軍,千里迢迢前去增援的司馬望等人也覺莫名其妙。

縱觀孫皓的幾次入侵,可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規模越來越小。前兩次入侵時孫皓還能發動幾路大軍進攻不同地點,後來就只能進攻一路。在帶著後宮遊行華里失敗後,孫皓多年沒有大舉入侵,只有若干年後孫慎還去打了打草谷。反觀晉軍則越來越主動,從一開始只是防禦,到最後可以主動出擊將吳軍的進攻計劃直接扼殺。

在孫皓的統治下,吳國實力變得越來越虛弱,甚至一度丟失軍事重鎮西陵。其緣由是孫皓打算用當年奪範慎兵權的方法,召西陵守將步闡入朝,步家經營西陵四十餘年,根深蒂固,步闡聞訊後極為恐懼,直接連人帶城投降西晉。最終吳軍憑藉軍事天才陸抗的精彩指揮,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下以三萬人大破羊祜、楊肇等人率領的八萬大軍,才終於保住了西陵。但就政治形勢而言,吳國已經岌岌可危。

即便有了步闡的教訓,孫皓對於大族們的力量依然忌憚。他在陸抗死後,馬上流放了陸凱全家,這時陸凱已經去世五年了,隨後又將陸抗的部曲一分為五,由陸抗的五個兒子分別繼承,達到削弱其實力的效果。

孫皓的狂躁行為讓吳國臣民對他越來越無法忍受。孫皓的張夫人去世時,因為過於悲傷,孫皓把自己關在宮裡半年沒有出門。於是謠言四起,說孫皓已經去世。結果孫皓這時又現身了,便又有謠言說坐在皇位上的只是孫皓的替身,真實身份是孫皓的表兄弟何都。結果還真有人相信了謠言,臨海太守奚8熙宣佈起兵,說要誅殺偽帝何都。各地也有傳言應該讓孫奮或者孫奉繼位當皇帝的。

孫皓之前帶著大軍準備去洛陽登基那次行動裡,右丞相萬彧和右大司馬丁奉、左將軍留平覺得孫皓已經瘋了,估計這把多半要玩完,於是一同商量,認為如果孫皓回不來就另立新君。結果這件事後來被洩露給了孫皓,孫皓因為這幾人位高權重於是隱忍不發。丁奉不久後去世,然後孫皓追究起了丁奉早先出兵谷陽無功而返的事,殺掉其長子後流放全家。之後在宴會上,孫皓又賜萬彧和留平毒酒,雖然被侍者減輕藥量,加之兩人備有解藥,沒有被毒死,但不久後萬彧自殺,留平也抑鬱而終。

大約是從孫皓中期開始,他已經丟失了人心,吳國上下都在等著孫皓早日歸西。當時的西晉有兩件事是家常便飯,一是少數民族又來搞事了,二是吳國又有將領來投降了。

而這便是在現有史料中所反映出的孫皓在位時期的情況,但在史料之外還有太多的故事沒有被記載。

鳳凰四年(275)起,吳國突然發生了很多祥瑞現象。先是吳郡人發現地下埋藏刻有年月的白銀,於是孫皓改元天冊,並大赦天下。

第二年吳郡臨平湖的堵塞突然被疏通,由於臨平湖從漢末開始堵塞,近百年來沒有疏通,於是當地長老傳言: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雖然當地人指的是孫皓快要亡國,但孫皓自然不會這麼想,他還時時準備著按民謠裡說的那樣要“青蓋入洛陽”。而臨平湖畔又發現一個石函,裡面放著一個小石頭,刻著皇帝的字樣。孫皓大喜,又改元天璽,並再次大赦天下。

同年,鄱陽郡又傳言歷陽離墨山上發現一塊巨石,紋理上浮現出二十個字: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孫皓這回直接把第二年的年號都想好了,改元天紀,又大赦天下。

連番舉動除了反映出孫皓的行為舉止不正常之外,大概也說明了吳國的民力已經快要達到極限,孫皓不得不依靠不停大赦改元來勉強維持。

孫皓派人用太牢祭祀這塊石頭,並在離墨山封禪,改名國山,封山神為王,刻碑紀念。這是三國時期唯一一次封禪大典,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南方舉行的封禪儀式。這塊碑被稱做禪國山碑,也稱國山碑,一直儲存至今。這塊碑的銘文上有大臣簽名一覽,原文為: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執金吾脩,城門校尉歆,屯騎校尉悌,尚書令忠,尚書昬、直、晃、昌,國史瑩等。

國山碑

在這些人裡,姓名可考的包括太尉(弘)璆、大司空(董)朝、執金吾(滕)脩、國史(薛)瑩,其他可以根據史料猜測出身份的包括擴城門校尉(孫)歆、屯騎校尉(張)悌、尚書令(丁)忠、尚書(岑)昬、(甘)昌,但丞相沇、大司徒燮和直、晃這兩個尚書則完全找不出任何資料可以應證他們的姓名。

吳國的最後一位丞相是晉軍伐吳時率軍戰死的張悌,在這之前記載的最後一位丞相是被孫皓賜毒酒的萬彧,中間數年間的丞相到底是誰,他又做了什麼事,已經成為了永遠的謎團。

命運的鐘聲

咸寧元年(275)十二月,西晉首都洛陽發生瘟疫,死者過半。這場瘟疫不止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還將改變整個西晉王朝的命運。

當時剛好年滿四十的晉武帝司馬炎也感染上了瘟疫,因為病情嚴重,司馬炎不得不取消隨之而來的元旦朝會。對於從各地趕來彙報工作的官吏們而言,突然停止的朝會讓他們對司馬炎的身體狀況有了隱隱約約的認識。

司馬炎的病情持續了幾個月,而這已經不是司馬家族成員第一次感染瘟疫,在59年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就死於瘟疫。於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一旦司馬炎離世,誰來繼續統領西晉政權的問題。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時年18,年齡並不算太小,但天資愚鈍,完全沒有擔任國君的能力。而相比之下,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當時29歲,頗有能力,且聲望很好。一時間,立司馬攸為帝的聲音又浮現了出來。

當時河南尹夏侯和與賈充秘密交談,向他表示司馬衷和司馬攸都是他的女婿,無論誰當上皇帝他的地位都一樣,不如立其中更加優秀的一位。賈充默然不語,夏侯和說得很有道理,但司馬炎畢竟還健在,如果司馬炎真的過世了,那麼到底讓誰當繼承人恐怕賈充真的會有一番抉擇。

然而這件事卻讓病榻上的司馬炎知道了,不久,司馬炎身體康復,他下令奪走了賈充的兵權,並將夏侯和從河南尹的崗位上調離。這件事成為了司馬炎統治的分水嶺,有了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經歷的他,開始產生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思考。

在位前期的司馬炎在史料裡總是表現出一幅悠閒從容、遊刃有餘的姿態,面對朝廷裡的眾多權臣,他不用強硬的手腕進行統治,而是儘量將其與自己進行利益繫結。確實,當時的司馬炎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和他們產生正面衝突,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優勢便是年輕,他大可以等到這些年老的功臣們紛紛離世後,朝中便自然而然沒有了可以威脅到自己的力量。

在這場瘟疫爆發前的四個月,司馬炎列出了一份開國功臣的名單,讓他們享受被祭祀的權利。這份名單上共有12人,其中6人已經去世,剩下6人則是何曾、賈充、陳騫、荀勖、羊祜、司馬攸。其中何曾、賈充、陳騫年事已高,荀勖和羊祜都是自己的親信,唯有司馬攸是值得注意的物件。

但這場瘟疫改變了司馬炎的認識,他知道了世間存在許許多多的意外,事物發展並不總是如自己的意料。自東漢以來,能活過四十歲的皇帝已是極少見,年過四十的自己隨時有去世的可能,如果自己死於不測,那麼皇帝的寶座將馬上從自己這一脈當中丟失。但要如何才能穩固住自己的皇位呢?答案只有一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

要建立這樣的皇權,司馬炎就必須擁有極高的功績和威望,可以打破西晉朝廷的利益體系。這是一件很難的事,但對於司馬炎而言,卻也有現成的解決辦法,那便是討伐吳國,統一天下。只要司馬炎可以達成統一天下,他的功績將直追秦皇漢祖和光武帝三人,受到朝野內外的擁戴,此時他再憑藉自身威望將司馬攸攆出朝廷,阻力和負面影響都會小很多。

於是病癒後的司馬炎開始改變策略,對內,他大量重用外戚,並在高官女兒中進行大規模的選妃,在擴充後宮的同時製造許多的外戚,依靠自己這一脈的宗室和外戚來從權臣手中奪回權力。楊皇后的父親楊駿與其弟弟楊珧楊濟都得到司馬炎的重用。對外,他提升司馬駿為徵西大將軍,羊祜為徵南大將軍,表現出對西北和東吳的高度重視。瞭解司馬炎用意的羊祜在這一年馬上上書朝廷,提出伐吳,司馬炎也藉以試探朝中大臣對伐吳的態度。

論實力,伐吳並不是難事,但西晉權臣們對於伐吳並沒有什麼興趣,反而擔心羊祜等人依靠伐吳的大功返回朝廷,騎在自己的頭上,於是堅決反對。這樣的結果讓司馬炎知道伐吳的時機並不成熟,但他並沒有放棄打算,依然在緊鑼密鼓地做著準備。他依照羊祜的建議任命益州刺史王濬為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這個位置是司馬炎專門為王濬所創立,他又任命唐彬為巴東監軍,協助王濬,同時讓王濬募兵造船。

王濬的募兵和造船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廣漢太守張斅甚至以為王濬圖謀不軌,抓捕了他派去募兵的人。但百密一疏,王濬造船時留下的碎木片順江而下被吳將吾彥撿到,吾彥馬上上報孫皓,希望增派人手防備上游的晉軍。這自然被孫皓駁回,在一向不信任部下的孫皓看來,他們拿著幾塊碎木片就想從自己這裡要走軍權,自己要是信就傻了。於是王濬繼續沒有顧忌地繼續進行著自己的造船大業。

在南方之外,司馬炎對於北方局勢也主動出擊。第二年,司馬炎一方面讓衛瓘削弱索頭部的實力,另一方面又讓司馬駿進攻禿髮樹機能,在兩邊都獲得成效之後,北方邊境變得前所未有的安定。同時司馬炎又任命汝南王司馬亮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安東將軍王渾都督揚州諸軍事,並恢復了之前被撤銷的江北都督,以左將軍胡奮擔任。除司馬亮外,王渾和司馬昭是親家,胡奮是司馬炎的岳父,都是司馬炎正在培養的外戚勢力,且二人擁有豐富的軍事經驗,能力和身份都無可挑剔,讓他們鎮守對吳前線是司馬炎的精心安排。而司馬亮雖然能力欠缺,但忠誠可靠,因而也作為宗室重臣得到了司馬炎的重用,被任命鎮守都城洛陽所在地豫州。

而在內部,司馬炎模仿漢高祖劉邦的故事,徵召隱士皇甫謐擔任太子中庶子,想要提升司馬衷的名望。並且在咸寧三年(277),他讓親信楊珧和荀勖一同制定新的分封方案。這次分封的主要內容是確立封國等級、領內治理以及諸侯王領兵的制度,並讓諸王們回到自己的封國。西晉建立之初,沒有特別任務的諸王都留在京城洛陽,而司馬炎在更改分封制度後用強制措施,將諸王全部遣返回國。不肯離去的諸王紛紛淚流滿面,想要被挽留。而這裡面也確實有被留下來的例外,那便是齊王司馬攸。

司馬炎以司馬攸擔任司空、侍中等職為由將其留在中央,但實際上是認為目前還不具備將其踢出朝廷的條件。這次的分封只是一個準備動作,正式讓司馬攸離朝還需要一個更加完備的時機。同時,在這次分封當中司馬炎還將自己的四個兒子也封為王。這四個兒子裡最年長的司馬瑋7歲,最年幼的司馬遐5歲,除新都王司馬該早卒之外,楚王司馬瑋、淮南王司馬允、清河王司馬遐都將被捲入十幾年後的那場變亂之中。

在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之後,司馬炎於十一月在宣武觀發起閱兵,終結亂世的時刻似乎終於要到了。

但事情往往就是出人意料,咸寧四年(278)正月,發生日食。不久禿髮樹機能再次起兵,並殺死涼州刺史楊欣,原本平靜的西北再度掀起波瀾。更糟糕的是鎮守荊州多年的羊祜染上了疾病,請求入朝。而在羊祜入朝期間,他的姐姐景獻皇后羊徽瑜又去世了,這樣的打擊使得羊祜病情進一步加重。羊祜在入朝時司馬炎特別派了一個人去見他,此人名叫張華,時任中書令,是司馬炎的親信,他出身不高,但博學多才,是司馬炎當時重點提拔任用的人才。在西晉朝廷普遍不贊同伐吳的情況下,朝中唯有張華和杜預堅決站在羊祜一邊。

司馬炎讓張華去詢問羊祜關於伐吳的事,羊祜向張華表示時機已經成熟了,否則等到吳國另立新君,伐吳會變得困難,主上在位多年一直功德未著,這是他德被天下的機會。然後羊祜對張華說,能實現我這個願望的,就是你了。

羊祜的話傳遞給司馬炎兩個訊號,一是伐吳可以給司馬炎帶來極高的聲望,二是自己的病應該治不好了,但不要因此耽誤伐吳,有人可以替代自己。在當年十一月,羊祜病逝,一心為司馬炎謀劃了十年伐吳事業的人離去了。羊祜死前推薦杜預鎮守荊州。

一向反對伐吳的賈充荀勖等人自然覺得這是個好訊息,但對於司馬炎來說,伐吳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而且現在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羊祜和姐姐羊皇后都在咸寧四年(278)去世,羊皇后是司馬師的妻子,而司馬攸是司馬師的繼子,從名義上講,羊皇后是司馬攸的母親,對於以孝立國的西晉而言,司馬攸有為羊皇后守孝三年的義務。如果司馬炎在這期間發起伐吳,可以名正言順地將司馬攸踢出伐吳的隊伍,不讓其獲得戰功。

羊祜雖死,繼任的杜預軍事才能卻更在羊祜之上。杜預上任後開始積極準備伐吳,他很快便使用離間計調走了吳國重鎮西陵的守將張政,然後多次上書司馬炎,從軍事和政治多個角度分析現在進攻吳國的利處。前兩次都沒有被司馬炎採納,第三次的上書送到時,司馬炎正在和張華下棋。張華一看是杜預的上書,立刻明白又是關於伐吳的計劃,於是推開棋盤,請司馬炎立刻下定決心。

這時禿髮樹機能之亂的平定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最後的障礙也消失了。於是在咸寧五年(279)十一月,司馬炎以賈充為大都督,使持節,假黃鉞,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率領六路大軍伐吳。司馬炎令賈充擔任主帥是想讓他分得伐吳的功勞,以減輕他的抵抗情緒,但賈充聞訊後依然萬分抗拒,不但上陳伐吳不利的論調,還自稱年老力衰,無法擔當主帥的重任。但司馬炎這回卻是少有的硬氣,他對賈充說,要是賈充去不了,他就親自上。事已至此,賈充明白再也無人可以阻攔司馬炎的決心了。

這次伐吳大軍的主要陣容包括:

賈充,六十三歲,太尉,大都督,坐鎮襄陽節度諸軍。

楊濟,年齡不明,冠軍將軍,副總帥,協助賈充。

張華,四十八歲,度支尚書,負責後勤漕運和戰略籌畫。

司馬伷,五十三歲,鎮東大將軍,琅琊王,率軍出塗中。

王渾,五十七歲,安東將軍,率軍出江西。

王戎,四十六歲,建威將軍,率軍出武昌。

胡奮,六十餘歲,平南將軍,率軍出夏口。

杜預,五十九歲,鎮南大將軍,率軍出江陵。

王濬,七十四歲,龍驤將軍,率軍出益州

唐彬,四十五歲,廣武將軍,協助王濬。

大軍東西綿延數千裡,共二十餘萬,路線和人員全部與羊祜當年上書的方案一致。

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這套陣容都有些顯老了,而且九個主要將領裡有六個都是皇親國戚,頗能體現西晉王朝的氣質。

三國末期——東吳孫皓vs西晉司馬炎

吳國方面則如同當年的蜀國一樣,雖然有不少大臣勸誡,吳主孫皓卻始終沒有做好迎擊的準備。更糟糕的是,此時吳國戰鬥力最強的陶璜部隊卻在南方和廣州牧滕脩一起平定郭馬的叛亂,這位郭馬正是當年生剖毛炅的脩允的部下。

陶璜的缺席使得伐吳大軍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而承載著無數英雄、夢想還有傳奇的這個時代,也隨著龐大的船隊,駛向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