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上這兩次著名的叛亂,卻各自引向不同的結局?

歷史書上將我國自戰國時期(前475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間長達2300年的社會定義為封建社會。所謂封建,即封土建國。封君賜予封臣一份領地,為封臣提供保護;作為交換,封臣宣誓對封君的忠誠以及承諾進貢、勞役和兵役等義務。封臣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較為完整的治理權或統治權,主要包括司法、財政和軍權。

土地與治理權是否結合在一起,封臣是否擁有治理權,這是區分封建社會與其他社會形態的關鍵。

實際上,自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廢封建,立郡縣”後,我國就一直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制,不存在真正意義的封建制了。但這期間也有一些開國帝王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在王朝建立之初,大肆分封宗室子弟為王,形成實際意義上的封建制。

劉邦新取天下,以勝利者的姿態看到如此強秦竟二世而亡,在不勝唏噓之餘,意識到秦朝宗室力量太過薄弱,以至於天下大亂時,沒有足夠的本家力量拱衛京師,平定天下。於是,劉邦為了避免大漢走上秦的老路,開始分封劉氏宗親,設“同姓九王”,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劉邦想到的是,即使有藩王不老實,那也是劉家人內部的矛盾,皇帝位依然在老劉家的手上。

後世,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為吸取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毫無力量阻止司馬篡魏的教訓,同時為了制衡門閥士族的政治力量。於泰始元年(265年)開始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這兩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短暫封建體制,有它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成因。

開始都造成了藩王叛亂,但由於各自中央力量的不同,最後的結局也各不相同。

一、大漢中央穩固,順利平定叛亂

經過文帝一朝修養生息,大漢國力漸漸增強。到景帝時期,天下隱隱有興旺之兆,並且景帝本人繼承了他父親的優良傳統:厲行節約,與民休息。與此同時,各諸侯王統治的境內也逐漸富裕起來。比如吳地豫章郡產銅,吳王劉濞便利用資源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便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實力日漸強大,境內不徵賦錢,得到人民的支援。吳王當時的想法便是,大家同為高祖之後,且吳國在自己治下富足安樂,境內歸心。何故我不得為天子邪?

當時,中央已經看出諸侯王實力越來越強,很快便要失去對他們的控制。於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景帝開始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在削減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的部分領地之後,景帝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封地。

為何歷史上這兩次著名的叛亂,卻各自引向不同的結局?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聯合楚王、膠西王等六王叛亂,舉旗號“清君側、誅晁錯”。但是在景帝被迫殺死晁錯之後,七國並沒有停止進軍的步伐,這時景帝才知道,七國的目的是自己的帝位。

不過好在那時的中央政府比較有力,不光皇帝比較英明,而且朝中有“有國難,找亞夫”之稱的周亞夫率軍平叛,地方上還有景帝的親弟弟梁王的支援和策應。七國之亂,以中央獲得了絕對勝利而告終。這次叛亂從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西漢中央力量強大,內部和諧,透過調動全國力量,很容易就可以將地方叛亂平息。但是,如果中央闇弱,內部鬥爭頻繁,那麼地方的叛亂殺上京師就很容易了。

二、西晉人主矇蔽,終至五胡亂華

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能力一般,仰賴司馬家前三代的努力,司馬炎很容易就摘取了勝利的果實。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司馬炎用了1年時間便滅了吳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之後,失去人生追求的司馬炎開始徹底放飛自我。

他將吳主孫皓後宮5000美女全部納入了自己的後宮,自此掖庭殆將萬人。由於後宮人數實在太多,不知道該寵幸誰。皇帝便乘坐羊車,讓羊車隨便走,走到哪裡便臨幸住在那裡的嬪妃。於是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這便是成語“羊車望幸”的由來。《晉書》有云:

(帝)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同時,司馬炎奢侈浪費,縱容臣下之間炫富鬥貴,風氣日漸敗壞。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王愷是司馬炎的舅舅,曾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為維持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統治階級必然加緊聚斂,導致貪汙納賄十分平常。時人稱“奢侈之費,甚於天災”。

其實西晉的經濟基礎還可以,這麼折騰一下也動搖不了根基。司馬炎做的最錯的一件事是讓自己的白痴兒子司馬衷當了皇帝,雖然呂思勉先生以嵇紹血衣事件認為司馬衷“不類痴人語”。但從後來司馬衷的言行來看,至少他是一個任人擺弄的玩偶。

為何歷史上這兩次著名的叛亂,卻各自引向不同的結局?

他作為皇帝沒有掌控中央的能力,周圍大臣為爭權開始血腥廝殺,之後地方藩王開始加入戰局,由此導致了八王之亂和後來的五胡亂華。就這一點來說,司馬衷作為皇帝難辭其咎。

從實質上來看,八王之亂一共分為2個階段共5輪博弈,歷時十六年。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這一階段以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的全勝而結束。賈南風乾掉了楊駿(婆家外戚)、司馬亮(司馬衷的叔祖父)、司馬瑋(司馬衷的兄弟),掌西晉大權長達9年。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賈南風在第二輪博弈中就被幹掉了,剩下的就是各個藩王之間打來打去。需要提一下的是,永興元年(304年),幽州刺史王浚勾結鮮卑族南下進攻司馬穎,攻陷鄴城,這就是“引胡亂華”的開始。自此以後,胡人動輒便進軍中原,以至於釀成永嘉之禍,五胡亂華正式開始。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而這一切,司馬炎和他的兒子司馬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當時的晉朝,需要的是強有力的中央去限制門閥士族的勢力,去打擊邊關胡人的囂張氣焰,更要震懾各地藩王。然而由於闇弱的中央,以上三股勢力根本不受控制,並先後禍亂中華大地。

為何歷史上這兩次著名的叛亂,卻各自引向不同的結局?

中國古代高度集權的中央體制最需要的就是強有力的皇帝,所謂“天下大事皆仰賴皇帝一人”。這也是為什麼古人經常期待明君的出現,因為天下所有的希望都在那個叫皇帝的人身上,個人根本沒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悲又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