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擼起袖子要擺攤?來點大實話 抽絲剝繭

前陣朋友圈歡脫兒似的去擺攤,從上到下,一派人間煙火氣,各種寶典攻略、擺拍蹭熱、火速升溫,連地攤周邊的概念股都漲了一波,大家拿出翻新傳統文化的勁兒,紛紛擼起袖子地討論著這個橫空出世的風口。

沒想到這兩天,地攤經濟又緊急降火降溫。這一升一降之間,一定包含了國家更大局的考量。抽絲和剝繭來八一八,

九十年代擺攤,二十世紀初擺攤,地攤經濟需要啥素質?

1

90年代,下崗工人擺攤的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90年代國企改制工人下崗潮,那個時候,劉歡“從頭再來”傳遍大街小巷,春晚上黃宏一句“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讓每個工人身上都能分到一份光榮的責任。

剝繭的姨父兩口子就是這個浪潮中光榮的兩員,完美的雙職工下崗家庭。姨父家原來雖然也不叫條件好,但畢竟也是在廠子裡過慣了藍領日子的,待在糖廠紙廠裡,家裡就沒缺過糖、少過紙,年年夏天甘蔗、西瓜堆滿床底,錢沒幾個,城鎮職工的優越感和安全感那是有的,就算是流水線上的一顆釘,那也是在流水線上的呀。突然流水線停了,要叫釘子們走出廠房,從頭再來,

釘子們一下慌了神,因為釘子活了大半輩子,慣性思維就是到處找眼子,這下可好,傻眼。

都在擼起袖子要擺攤?來點大實話 抽絲剝繭

班沒得上了,但街是敞開的呀。天高海闊,路邊那會兒又沒城管逮你,搞個架子、兩個輪子、中間放個冰箱,兩邊撐起瓜子花生跳跳糖,投入千把塊錢,一個攤子就搞起來了。

眼看著周圍下崗的老張小李,地攤經濟搞得熱火朝天,於是剝姐姨父也搭上這趟順風車,投奔到自力更生的時代浪潮裡。

那個時候,可沒那麼多創新理念、資本概念,大夥兒手上就那萬兒八千的散夥費,擺攤的大小規模都差不多,選品嘛,看隔壁家哪個點賣啥火了,立馬跟上。畢竟消費者肯掏錢買的東西,才是真需求,練攤沒那麼多假概念。從最開始的瓜子花生跳跳糖,到涼蝦冰粉煮花生,能低成本搞起來的,都賣。

這物力成本到是能hold住,可

擺攤的心理成本還得從骨子裡建設:遇到熟人眼光怎麼對,人來人往咋個吆喝,攤子無人問津時坐那手腳怎麼放

(畢竟那個時候也沒有可以幫助kill time的智慧手機和抖音),還有一個問題,人力有限,以剝姐姨父家為例,一家三口,連那個還在讀四年級的表弟下學都得加入三班倒,經常一張高凳子一坐,就趴在90年代老式商用冰箱上寫作業。

都在擼起袖子要擺攤?來點大實話 抽絲剝繭

擺攤是個時間成本很高的事兒

早上七八點出攤,晚上有時十一二點才收攤。真要養活一家老小的擺攤,可不是一時興致的游擊戰,那得是紮根下來的陣地戰,讓消費者習慣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能在需要的地方找到你。

那個時候,剝姐表弟最痛恨的是全家人沒規規矩矩坐在桌子前吃過一頓飯,他最大的夢想,是讀好書,有一天能讓家庭擺脫擺攤;而剝姐姨媽指望的是有一天能開個鋪面,不再狼狽地風吹日曬雨淋。

雖然一個家靠著擺攤生存了下來,但姨父姨媽在很長的時間裡,其實都沒有真正適應擺攤的生活。90年代有很多致富神話都來自擺攤,包括成都荷花池,絕對的百萬富翁集散地,但更多的下崗工人,確是在無法迅速適應的身份錯位下,成為了某種時代的棄兒。

姨父家唯一掙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幾萬塊錢買的個二手商品房,擺攤時精打細算省下來的。後來,剝姐姨媽的確實現了她的願望,開起了鋪面,但賺的那點錢,都交租金去了。再後來,外商大舉進入中國,一個新的時代來了,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城市管理應運而生。攤,不好擺了。

2

2008年,打游擊也能月薪過萬

90年代中進入中國的家樂福,自2000年後在神州大地遍地開花。先進的超市管理模式、強大的供應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簡直成為個體戶們的集體噩夢。人們買東西都習慣了跟歐美一樣,一次性進超市大采購。

思思兩三歲的時候,思思媽媽家裡請了保姆,保姆有個十二歲的女兒叫靜靜,數學只考十幾分,語文考三十幾分。老師常常吼她:你以後只有去擺攤!

可聰明的靜靜有商業頭腦,她沒有傻乎乎盯上擺攤,倒盯上了家樂福這顆大樹。

那一年,家樂福鋪天蓋地搞滿88送5元(購物券)的促銷,十來歲的靜靜立刻反應過來:這券沒有滿多少、才能用多少的限制,那券不等於就是錢嗎?後來,每天課外、放學後,靜靜也不去玩了,都守在收銀口,對出來的每個人說:“叔叔,哥哥,姐姐,婆婆,你的收銀條可以給我嗎?”然後拿著收銀條去換購物券,再把購物券來買米買油。

都在擼起袖子要擺攤?來點大實話 抽絲剝繭

說來可怕,那時每天她可以收集到幾千元收銀條(是的,高速發展的時代,就是有這麼多人看不起小錢),然後換好幾百的購物券。等到家樂福的促銷活動鋪完,靜靜已經為家裡買齊了一年內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手上還有好幾千元需要限定時間用完的券。

家樂福想必認為沒有人會蒐集所有的五元券來當錢用,等它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啦。

靜靜想辦法處理多出來的“錢”,她來到思思外婆家,說:“婆婆,你現在要去買什麼東西不?我這裡有券,八五折給你嘛。”婆婆立刻高興地同意了,因為家樂福的促銷也不過88折呀。靜靜找了好些熟人婆婆,銷出了手上所有的券。

最後核算一下,原來這一個月靜靜賺了兩萬多!

都在擼起袖子要擺攤?來點大實話 抽絲剝繭

當然,靜靜也克服了很多困難:商場的保安白眼看她,見她就趕——畢竟家樂福的活動是針對顧客的,不是回饋靜靜的;她用購物券的時候,收銀員也可能呵斥她。

但是靜靜的心理素質實在是太好了,保安趕她,她就很可憐的偷偷問,引對方同情,也經常有叔叔阿姨大聲對保安說:“我就願意給她,你管得著嗎!”

換購物券的小姐姐不肯換給她,她就發動鄰居和小夥伴們都去換,然後給小朋友分糖果,小朋友跑得腳板飛快。靜靜用購物券買東西受挫,她會虎起臉吼收銀員:“吼我做啥,你們自己發出去的券,你管我從哪裡來的!”

靜靜才十二歲的時候,商業才能已經讓人歎服了。房交會上,一家雜誌發宣傳用的撲克牌,有一個熟人懶得發,乾脆給了一口袋給思思婆婆,婆婆的習慣是什麼都收著,但是家裡哪裡有地方放這麼大一麻袋撲克呀?乾脆給了馮姐,馮姐主張賣廢紙,靜靜卻一定要自己來支配。

靜靜下課就在茶樓奔走,一看見三個人坐在一起,就跑過去說:打鬥地主嗎?我的牌只要三塊錢,茶樓的要十塊呢!成都人真的坐齊就要打牌打麻將,所以靜靜的銷售通常會成功,只不過要偷著防著茶樓老闆。

到了一麻袋撲克(大約二百盒),靜靜大概賺了幾百塊,她歡天喜地拿了一隻筲箕給婆婆,奉行著“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古訓。

那個時候,還沒有電商燒錢,沒有滴滴、Uber大戰,可聰明的靜靜敏銳地嗅到到時代的變化,她知道,以一己之力去擺攤的效率,比不上倚靠家樂福和開發商這些在時代裡真正弄潮的大戶。她組織了生產線,她組織了小夥伴,再發展了直銷的顧客。12歲的靜靜,真是一個創業者。

地攤經濟最需要啥?

真實的地攤經濟,

不屬於985滿街走,年薪幾十萬起步的朋友圈,

而是那些月收入還在1000元的個體的退路。

文、剝繭/思思媽媽